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舞蹈盛宴”10年票房反转的奥秘:从《大河之舞》到《舞起狂澜》

2013年12月05日15:1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舞蹈盛宴”10年票房反转的奥秘:从《大河之舞》到《舞起狂澜》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舒静)容纳万人的首都体育馆内,鼓掌声、喝彩声、口哨声、踢踏声混合交融,响彻上空。就在这一刻,《舞起狂澜》中方出品人张力刚心里终于踏实了,“这一步走对了。”

  10年前,《大河之舞》刚刚来到中国时,“票房惨烈得一塌糊涂”。当时,中国观众对外国歌舞剧的接受程度远不及现在;10年后,《大河之舞》的制作团队准备推出全新作品《舞起狂澜》时,中国观众的热情与默契也随之升级,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狂欢。

  2003年的一场灾难反而酝酿契机,《大河之舞》成为SARS之后首场进入人民大会堂的大规模演出,并由此一炮打响,出现8场演出票全部售罄的盛况。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却无比沮丧和忐忑,因为观众们似乎反应冷淡——对于习惯了台下手舞足蹈和欢呼尖叫的演员们来说,中国观众还比较含蓄。

  今年11月30日,《舞起狂澜》在北京的最后一场演出,乐队、演唱、独奏、舞蹈,都与现场产生了即兴的互动交流。伴随着眼花缭乱的踢踏舞步,近万人真切感受到自己心脏的跳动,起立欢呼已不足以表达激情,演出结束后,无数观众涌至台前狂舞。

  一年26个城市的巡演、数亿元票房、爆满的上座率、火热的演出现场……无疑,《大河之舞》在中国“火”了,它在国际市场上创造的一系列奇迹也正在中国上演。

  一场缺乏文化共鸣的外国歌舞剧,缘何能在中国风靡,被中国观众真正接受?“音乐和舞蹈秀没有语言隔阂,中国观众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同时,其主题又与迁徙、文明冲突与融合有关,这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相似,因此能超越民族、年龄、性别,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和‘家常菜’。”张力刚解释,但更重要的是,《大河之舞》具备国际化的制作理念、现代化的表现方式、成熟化的销售渠道,因此能风靡全球、历久弥新。

  这也在《舞起狂澜》中得到体现。舞蹈元素更加多元,文化交融的主题和新科技手段等大胆创新,也为这部经典剧注入最新鲜的活力。正如有观众所描述的:“爱尔兰的溪水在雄鹰的振翅中流过英格兰,在风笛的缓缓吹奏声中跨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在多拉明哥中沉醉,在美洲的城市里畅想,在非洲鼓点声中苏醒,最终在北京的夜晚璀璨绽放。”

  先进的制作理念、完善的运营网络,一方面是“大河”等剧目成功的基础,而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剧目走向世界的核心障碍。在张力刚看来,中国并不乏优秀的演员和艺术家,却欠缺深谙国际理念的制作人和能进入国际运营渠道的经典剧。这也成为他将《大河之舞》引入中国并决心参与《舞起狂澜》制作的重要原因。

  5日,《舞起狂澜》将在上海掀起又一轮热潮,但张力刚已不再满足于此,他正在酝酿一部全新的、中国版的“大河之舞”,并希望能借助“大河”先进的制作理念、杰出的制作团队和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中国的音乐、舞蹈和传统文化。

  “中国剧目走向世界,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张力刚说,“从‘引狼入室’到借船出海,再到自己造船扬帆远航,这是我们的三部曲。无论前方是坦途还是深渊,我们都必须向前,停留在原地没有出路。”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