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从受众心理探析明星亲子真人秀的流行【2】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陈官钧 杨鹏

2013年12月06日14:1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⑵.2、自我确认效用

“自我确认效用”,即“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点和行为。⑥”节目首播时,多数观众反映,希望提早播出时间,让观众跟孩子一起收看,从中学习父子之间、父女之间的交流方式。《爸爸去哪儿》不仅提供了娱乐,该节目具有延伸性,让观众根据比较反省自身。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父亲负责在外赚钱养家,母亲负责在家照顾孩子。在中国,“大多数孩子的童年都是缺少父爱的,父亲在他们心里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许多孩子在懂事之后依然对爸爸心有敬畏,因为小时候接触太少了,总显得很陌生。久而久之,爸爸和孩子之间的隔膜感也就与日俱增”⑦。 近些年来,“男孩的男性气质如何培养”、 “父亲如何与孩子沟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扮演”等讨论愈演愈烈,大家普遍达成共识,即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父母共同引导,否则会出现女孩的 “恋父情节”,男孩的男性气质不足等问题。随着《爸爸去哪儿》的播出,人们更加意识到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反映了当下社会对父爱的呼唤,例如林志颖的儿子Kimi因为年仅4岁,父亲又因工作繁忙,陪伴时间少,导致Kimi在节目中对父亲的依赖性很强,很难独自完成任务,大部分需要父亲的陪伴才可顺利执行任务。由《爸爸去哪儿》所引发的“父亲责任问题”成为媒体新的议程设置,中新网、南方都市报、新浪新闻、腾讯娱乐、百度贴吧等多家媒体均对此议题展开讨论,观众通过自我评价,反省自身行为的缺失。

“如果电视节目说自己是一个学习节目,那么它会失去它的吸引力,因为他成为一位老师,而不是一位娱乐大众的人。一个节目可以把自己宣传为一个‘娱乐节目’,但你可能随之学到一些东西。这些类型的通俗事实类节目为一些年轻的观众提供了非正式的学习机会。⑧”如今80后的家长不仅要面对住房、就业压力,还要面对子女教育压力。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爸爸,如何与子女沟通交流,成为大部分男性观众收看《爸爸去哪儿》的主要动机,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为观众提供非正式的学习机会。节目中的五位明星父亲大致涵盖了不同的父亲类型:“迷茫型”爸爸田亮、“哥们型”爸爸张亮、“放手型”爸爸王岳伦、“细腻型”爸爸林志颖、“散养型”爸爸郭涛。例如,林志颖对他儿子采取“平等式”交流方式,他主动融入孩子的话语世界,蹲下来用奶声奶气的声音与Kimi交流,鼓励儿子多与同伴互动。而郭涛采取说理的方式,让儿子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改正。田亮对面爱哭的女儿,采取忽视态度或调侃语气。“国内外研究发现,亲子沟通在儿童的心理发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儿童的自尊、健康行为、应对行为及青少年性行为、加入社会不良团伙等行为都有重要影响”⑨。明星所遇到的亲子教育与观众平日里的亲子教育情形相似,观众会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节目中所展示的矛盾解决方法成了男性观众的子女教育蓝本,或批判或吸收。男性观众会模仿节目中的父亲类型,并通过自我审视,中和极端化的父亲类型,细腻型不失粗犷,散养型不失尺度,放手型不失掌控,迷茫型不失坚定。《爸爸去哪儿》凭借娱乐延伸出的“父爱呼唤”扩大了收视人群。

⑵.3人际关系效用与环境监测效用

《爸爸去哪儿》在各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网站等引起强烈反响,媒体的议程设置让该节目成为观众的热衷话题,观众不仅对节目中明星及星二代的表现评头论足,还会对亲子交流、父亲责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交换意见。《爸爸去哪儿》的口碑效应拉动更多的收视人群,因此在该节目成为社会特定群体的人际关系纽带,收看与讨论节目利于特定群体获得社会归属感,成为增加人际互动的新方式。

节目播出后,明星与星二代的潮装成为时尚人士的新宠,《爸爸去哪儿》成了购物网站的热搜词,节目中同款童装人气高。除了同款服饰热卖之外,《爸爸去哪儿》的取景地也一夜而红,北京灵水村、云南普者黑成为亲子自助游的热门旅游路线。受众通过环境监测获取节目中的时尚、旅游等信息,产生跟风现象。

3、对明星亲子真人秀的建议

真人秀归属于综艺节目,其本质就是提供娱乐,让观众获得快感,成为情绪的宣泄口。国内真人秀电视节目层出不穷,本文从受众心理角度对国内真人秀电视节目提出两点建议:其一、出奇制胜,创新节目内容。观众已熟悉明星真人秀与亲子真人秀,而湖南卫视引进明星亲子真人秀,使得节目在国内市场上具有首因效应,更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同质化、跟风化日益明显的电视节目中,唯有奇特的节目形式才能令人眼前一亮。其二、拓宽综艺节目的延伸性内容。《爸爸去哪儿》虽属于娱乐节目,但该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寓教于乐,让观众探讨“父爱缺位”、“亲子沟通”等客观问题,提升节目内涵,延伸综艺节目的反思意义。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4、选自《真人秀”综艺节目火爆荧屏的传播学解读》 陈小赤 南昌大学

2、选自《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 叶浩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6、选自《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2

5、选自《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漫

7、选自《<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思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13-11-22

8、选自《流行真人秀:真实电视节目受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安奈特?希尔

9、选自《亲子互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影响》 王春宇 河北师范大学

10、《<爸爸去哪儿>走红 明星孩子衣着成被模仿对象》 南方日报 2013/10/24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