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气候传播中《人民日报》的角色定位

——以PM2.5报道为例

任成 梁晨 焦婧颖 余琼

2013年12月09日13:1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 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气候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解读《人民日报》中PM2.5报道的报道框架,发现《人民日报》在气候传播中主要扮演议题设置者、知识建构者、应对问题的沟通者等角色,而其在传播中较明显的政治化倾向、结构的固定化体现了角色定位的不足。

[关键词] 气候传播、《人民日报》、角色定位、PM2.5报道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 新闻媒体同时拥有政府信息源和公众关注平台,作为重要的传播主体,是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枢纽,在气候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更是如此。

PM2.5即细颗粒物,是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越高,空气污染就越严重。

这一典型气候变化现象的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已由单一的环境问题转变为复杂的科学、政治、经济议题。因此,通过PM2.5报道研究《人民日报》在气候传播中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解读《人民日报》中PM2.5报道的框架,分析其在气候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及不足,进而提出媒体在气候传播中角色扮演的策略建议。

二、研究方法

笔者以“PM2.5 ”、“细颗粒物”为全文的关键词,对《人民日报》进行总体取样,共搜索到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282篇文章,其中以PM2.5(细颗粒物)为报道主体的文章共95篇,其余涉及相关问题的报道187篇。

变量的测量

根据《人民日报》关于PM2.5的报道内容,笔者构建了3大类研究所需的主要类目,分别为:基本情况、消息源、题材类型。

1.报道的基本情况

包括报道时间、新闻标题、版面、显著性、体裁、地域、是否主题。其中,报道时间、新闻标题、版面直接录入编码。

显著性是对版面的进一步研究,分为头版头条、他版头条、整版、其他(除前3类的都记为其他)。

体裁共有9类:消息、通讯、专访、评论、调查性报道、读者来信、图片新闻、摘录、其他。

地域部分有:(1)以全国的总体情况及未点明地区的有关国内情况的报道,记为“全国”;(2)文中涉及到明确地区的按省份记录;(3)涉及其他国家,及非前2类的均记作“其他”。

是否主题方面,以PM2.5位报道主体的,即是主题文章;反之,即非主题文章。

2.消息源:分为党政机关(包括相关政府文件)、社会团体(团体的调查报告也归入其内)、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媒体(非《人民日报》的其他媒体)、网友、其他(无法辨别消息来源)。

3.题材类型:共6类。即关于PM2.5的基本定义、数据监测、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尾气排放、城市施工、燃煤取暖、工业污染、烟花爆竹)、各方反应(政策实施、应对措施〈针对受众〉、各界看法)、影响体现以及其他。在编码过程中,提到的类型编码为1,未提到的类型编码为0。

三、文本分析

(一)基本情况描述

1.报道数量呈现上升态势

笔者搜索发现,2002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在《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考察北京大气环境质量》中首次提及PM2.5。2011年末,北京与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数据之争事件发生后,PM2.5进入公众视野,《人民日报》的报道量也开始增多(如图1):由2011年及之前的总共23篇上升为2012年的125篇(月均10篇)、2013年上半年的134篇(月均22篇)。

 

图1

由上图可知,关于PM2.5的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频率变高,数量的增加也体现了《人民日报》对PM2.5的关注度从无到有,从低到高。

2.版面设置以要闻版为主,显著性强

版面上,如图2示,《人民日报》主要在要闻、视点、综合、社会等版面对PM2.5进行报道,共126篇,占总量的44.7%,要闻版更是以82篇报道量高居榜首;其次是共有48篇报道的绿色家园、生态周刊、世界环境日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版面,占17.0%;以及两会特刊、政治、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等涉及政治议题的版面,共46篇,占16.3%。而像读者来信、国际、科技视野、民生等版面少之又少,总共5%左右。

 

图2

至于显著性,如图3,2002-2013年6月,PM2.5相关报道8次登上《人民日报》头条,占总量的2.8%;97次登上他版头条,占34.4%;有3次是以整版的形式进行报道,占1.1%。

图3

由上面两表可见,《人民日报》关于PM2.5的报道,主要集中在要闻版面,且议题分布也较为广泛,出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多个方面,PM2.5已经由简单的环境问题扩散到社会的多个领域。就显著性而言,能以较高频次出现在版面的头条,表明《人民日报》已经将PM2.5纳入该报的重点议题之一。

3.体裁多样,以通讯为主

体裁方面,如图4,用通讯形式详细报道PM2.5的报道最多,共95篇,达33.7%;其次是75篇简练的消息、59篇评论(评论是《人民日报》的重点和优势),分别占到26.6%、20.9%。而调查性报道、读者来信、图片新闻、专访等总共只占5%左右。

 

  

图4

PM2.5报道主要以通讯形式呈现,从篇幅上和内容上而言,这类体裁形象又多角度的反应了PM2.问题,而消息更多起到了告知信息的作用,评论又扩大了对PM2.5的讨论,多种体裁相互交叉又相互契合,报道体裁较为立体。

4.地域相对集中,政治倾向明显

地域上,如图5,除了53%的172篇文章是不明确划分地域,对PM2.5相关问题进行总体报道外,以对北京PM2.5报道为主,共54篇,达17%;其次是广东(17篇,5%)、上海(12篇,4%)、河北(11篇,3%)、天津(10篇,3%)等。

 

同时根据媒体公布的部分数据,以2012年为例,郑州全年出现雾霾日251天 ,杭州全年霾日157天 ,北京全年雾霾日124天 ,由此可见,北京并非是雾霾最严重的地区,根据图表也可发现,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中心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而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和郑州等中部省会没有引起重视。另外据刚刚公布的2013年《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雾霾日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广东深圳和江苏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报道更多的关注静态的现状,而忽视动态的变化。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