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2期

问题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2】

王 平

2013年12月10日13:1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引导学生思考、发问或由教师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说是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一大关键环节。没有问题的提出就谈不上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从这一意义上看,如何激活前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问或由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至关重要。

从问题提出的方式看,一般有两种,一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或先让学生预习,而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筛选问题,进行归纳分类;二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指导或讲解。

这两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交替运用,不可相互偏废。但第一种方式应是主要的,应多鼓励学生在讨论之前把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提出来;第二种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应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方法。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增强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针对性。后者则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与探究热情,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二者有机结合,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比较、归纳和应变等能力[4]。

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启发学生思考、发问,如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3]。总之,不一而足,贵在该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启其学习潜能,培养其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各种技能或素养。

(三)指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确定并实施解决方法

在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或掌控。如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很多时候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不会提问题时,教师应善于启发、鼓励和引导;在学生解答问题虽方向正确但停留在浅层次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其认识走向深入;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杂乱无章时,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加以调控、梳理或筛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有所偏颇甚至错误时,教师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可采用夸谬法,即顺着学生的思路导出错误的结论,让其幡然醒悟,从而转向正确的认识;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善于将该问题分解为具体的有层次的小问题,或在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时,应及时指点迷津或讲解讲授。

(四)总结归纳,巩固强化,拓展迁移,融会贯通

如果把教师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子、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组织讨论等整个过程比作渔民“撒网”的话,那么教师最后的总结归纳、分析评判或巩固强化、拓展迁移等过程就是一种“收网”了。会“撒网”固然重要,会“收网”也相当必要。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和评价等,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叫叫嚷嚷,各唱各的调,问题教学法就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地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适时进行恰到好处的表扬、或恰如其分的批评。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因而,教师在总结评价时,应以积极的评价或鼓励、肯定为主。

此外,学生在讨论、分析等环节所获得的认知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或不成系统的知识,因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合、提炼概括,从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如引导学生寻找新学的知识与已学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贯穿、融会贯通;寻找本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善于运用“他山之石”来攻“玉”;留心讨论中富于拓展性的问题,从中引出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新问题。此外,还应结合有关问题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或重难点疏理,让他们对有关理论知识有较深入系统的把握。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能为问而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搞清楚设问的目的。要让每一个问题都能服务于整体教学的某一点,尤其是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简而言之,要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鉴于传播学知识理论的抽象性、复杂性,教师不能就知识论知识地为学生讲授,可以创造性地将知识、概念、或理论等巧妙地寓于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注意加强传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增强传播学知识的应用性

目前单纯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往往与当代传播实际、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相距甚远。这种脱离社会传播实践或鲜活的实际生活的课堂教学,其问题设置也难免是意义不大的应景点缀,难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得灵感、得到启迪。关注社会传播实践、关注传播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应成为《传播学概论》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为此,教师应注意时刻关注各种社会传播现象如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新闻、广告、影视等传播实际,增强问题设置的时新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三)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问题设置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决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缺乏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是“还学于生”,是赋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素养。为此应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为问题驱动式教学,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多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或探索的空间,在充分尊重与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或引导作用。

(四)解决好问题设计质与量、难与易的关系

问题在精不在多。上一堂课也许能提出许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符合教学的需要。此外,课堂时间也是有限的,过多过杂的问题,会挤压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也不利于教师的总结、归纳与指导。因而,教师课堂设问的次数要适度,做到少而精,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和筛选。此外,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适中,不能太难或太过隐蔽,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但问题设置也不能太过容易,更不能直接把答案抛给学生。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这里所说“以问题为中心”以及“创造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说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推动与建构。没有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就难能对已有的观点、理论提出问题,或从富有创意的角度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因而,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不明白的问题、不良的现象或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大胆进行质疑、批评或重新构想。

最后,有必要强调的是,作为教师尤应注意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每个老师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地问学生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教师都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尤其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设置不同形态或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对有关知识、理论、观点或看法等大胆质疑。只有教师自身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或批判性思维,才能营造一个个富有创意的问题情境或一种敢于批判、乐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自主探究氛围。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庆香.案例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青年记者,2009(5).

[2] 许晓平.“问题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6).

[3] 百科名片.问题教学法[EB/OL]. http://baike.baidu.com/ view/628592.htm.

[4] 张欣媚.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