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陈本峰:用代码实现“无处不移动”

2013年12月11日09: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陈本峰:用代码实现“无处不移动”

陈本峰不是大众想象中的成功者的样子。

  白T恤,牛仔裤,明亮的笑容。大概没人想到,这位80后福建人是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W3C)HTML5技术的中国唯一布道官,同时,也是云适配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这位年轻人的梦想是用一行代码,瞬间让中国人“无处不移动”。对身份与外貌的“反差”,他的解释很简单:“做IT这行的都年轻,因为IT就很年轻。”

  “无处不移动”是什么意思?

  陈本峰公司外墙上的一个大Logo透露了答案:一只巨型手机,外部轮廓由一圈程序代码“围绕”而成,上面是两个单词:All Mobilize,透着些未来感。

  “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用这行代码,几秒钟内,把适用于PC屏幕上的网页适配到各种移动终端屏幕上——比如手机,无论屏幕分辨率,无论尺寸。”陈本峰说。

  这听上去不难,却已影响到中国4.64亿手机上网群体。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4.64亿,占比接近八成。报告同时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使用手机上网,手机已经成为新增网民第一来源。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地铁里、商场内、咖啡馆中,随时可见拿着手机和iPad,使用着Wifi上网冲浪的新新人类。但他们点开某个网站主页后,文字被缩成了芝麻粒大,需要不断活动手指,重复着“放大”动作;各个链接被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如果不“精准”触摸,就可能进错了地方;更糟糕的是,由于网页繁杂,打开速度变慢。

  这正是陈本峰想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千元3G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上网已是一种时代趋势。但在当下中国,无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的官网,绝大多数是为PC机大屏幕设计的,只有不足10%有手机适配版。”陈本峰告诉记者,而2011年谷歌移动优化研讨会数据表明,糟糕的手机浏览体验,可能让79%的上网者选择“放弃浏览”。

  其实,不少单位已注意到了“手机上的中国”时代降临,但高昂的开发成本,却是一大桎梏。记者了解到,平均看,一家大型企业研发官网的手机适配版,至少要一个10人团队,用三四个月时间研发,三四个月时间调试,投入巨大;有时,还必须变更网址,可谓旷日持久,成败难测。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小型网站,开发手机适配版,至少也需1个星期。

  同样的事情,在陈本峰的团队里,一行不足100个字符的代码就能让它几天内实现。而且,网址不变,不“挑”手机系统,自动跟PC网站的内容“实时同步”。

  这行代码来得不容易。它是读本科时就有中国科技大学“鬼才”之称的陈本峰,“八年磨一剑”的成果。

  2005年,手机屏幕小到“连一条长短信都显示不完”。但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的陈本峰已经在思考:未来,上网会是什么样子的?

  “受我导师的启发,我想,未来一定是到处都有终端显示屏!手机、电视、车载屏幕、智能手表、家电……”说到“无处不移动”的灵感来源,陈本峰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十足计算机技术控的样子,“我的研究生导师兼任国际互联网顶级学术会议WWW主席,负责W3C香港实验室,而W3C作为互联网的标准制订者,也想做一些有前瞻性的研究。当时大家都在使用PC上网,我导师却预见了,将来大家会使用手机上网。”

  于是,陈本峰的研究生课题顺理成章地定为:怎么实现移动终端的跨屏浏览问题?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