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全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中政府语态的探析【2】

袁媛

2013年12月16日13:1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全媒体对公共危机中政府语态的影响分析

从原先的“捂盖子”到如今的“揭盖子”,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语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传播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变迁也加剧了社会意义的解组和重构,社会基础结构呈现出一种高度动态的趋势,从而使得公共危机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1、即时性的传播特点加重了政府语态的负担

新技术支持下的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纵向空间维度上表现为“无处不在”,横向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瞬间到达”,这为危机信息的扩散和辐射创造了适宜的土壤。另一方面,随着全媒体移动终端的造价降低以及操作技术低门槛的不断实现,使得拥有终端并懂得操作的任何人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至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即时性的传播特点还有可能促生小危机变为大危机,将原本不是危机的信息变为危机信息,无疑加重了政府治理的负担。

2、高度互动性的传播弱化了政府语态的输出

依据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的研究可知,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容易抛弃自己原有观点,甚至可能是正确积极的观点,转而投向多数人一致认同的观点之中。个体的判断不仅来源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会被外界给予的压力所左右。全媒体的传播特点简化了传者和受者间的关系,这就会在无形中扩大“多数人”观点的影响力,使“多数人”的力量变得更大。当“多数人”传递的观点存在不当或不实时就会形成负面舆论影响群体的认知,从而形成塔西佗陷阱。当政府语态被消解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3、隐形的“把关人”增加了政府舆论引导的困难

全媒体的即时信息海量传播使“把关人”对于信息的筛查与监管失去了意义,而双向互动的传播特点又让传者与受着之间的关系界线变得模糊不清进而隐形了“把关人”的存在意义。“把关人”的隐形使得信息在发布前无法得到监测,发布后无法得到控制,很容易形成大范围虚假信息传播。传统媒介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受众媒介素养整体不高,他们在经过过滤和把关的信息环境中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接收习惯,缺乏对信息的分辨能力。未经过滤的信息在缺乏判断的受众中就会快速的形成负面舆论,增加了政府舆论引导的困难。

4、自我议程设置的实现消解政府语态的影响

全媒体环境中受众话语权和信息发布权的实现使得普通大众也具有了议程设置的权利,大众利用媒介平台陈述事实或发表意见,以其自身的显著性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播渠道引起大众传媒的关注,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 这种自我议程设置加大了政府沟通的阻碍、加大了新危机生成的可能也加大了政府问责的难度。当然,不能回避的是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最大程度的发挥了个体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但是公众在行使话语权、发布权进行自我议程设置的过程中常常影响到了政府的舆论引导,进而消解了政府语态的输出。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