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3年·第5期

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发展的社会背景、现状及展望

荆翡

2013年12月24日13:52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学界对手机媒体的讨论如火如荼,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果混淆了手机作为物质与技术层面的“媒介”和作为组织与结构层面的“媒体”之间的区分,一些研究成果甚至在同一语境讨论中将两者混用,这显然不利于概念的厘清和理论的总结。“媒介”特指信息传播的物质与技术手段,而“媒体”则特指信息内容提供和传播的机构和组织。在人类传播的历史上,媒介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媒体的产生则是媒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诞生至今短短40年的时间,手机由只有通话和信息发送功能的非智能机,发展到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由用户自行安装程序,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智能机,借助于不断完善的功能、数量日益壮大的使用者、日臻完美的信息传播质量、信息制作与传播一体化的特性,手机这一移动通话工具媒介日渐成为普通大众提供和分享他们了解事实的自媒体,这种由内容传播平台到传播内容提供者和传播者兼具的特性使其实现了从“媒介”到“媒体”的身份转变。

一、手机媒体发展的社会背景

随着三网融合的实质运营,媒介融合成为当代媒介发展的主旋律。智能手机作为自媒体,凭借单一手段就可以承担过去需要几种方式才能分别提供的服务,导致过去存在于一种媒介及其用途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逐渐消失。[1]媒介融合已经不止涉及到有规则、可预知的范围内流通的商业生产和服务,还发生在人们手中掌握了诸如智能手机这样的自媒体之后,受众在各种媒体传播渠道间的相互联系流动之中。

2012年,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第一大上网终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2012年全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4.3亿人,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值得注意的是,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上升,已由69.3%上升至74.5%,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逐步确立。手机以与受众接触距离最近、时间最频繁等特性而成为带体温的媒体,从根本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作为随身携带的个性化媒体,手机以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多媒体融合、传播范围广、效率高的特点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几乎所有要求。在手机媒体时代,任何一个智能手机的用户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藉此产生了“草根记者”“公民新闻”等现象,部分记者还将其作为采集和报道新闻的手段。智能手机结合了分享媒体的所有特点,具有吸引力元素最大化的优势和跨媒体叙事的能力,信息的采集和传播能力也实现了最大化,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较早地预言了这种现象:“人们忽然成为游徙不定的知识采集者,这一游徙性前所未有,人的博学多识也亘古未有,从割裂的专门化程序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人们卷入整个社会过程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电子媒介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延伸,使我们顷刻之间与人类的一切经验互相关联。”[2]

二、手机媒体发展的现实审视

2012年,智能手机媒体的发展日益呈现网络化、全球化、全民化等特点,它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势,并且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媒体。

(一) 智能手机媒体促使政府信息传播沟通方式发生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传播形象主要依赖报刊、电视、广播等渠道,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由于对人们吸引力不足,传播速度受限、与受众互动不足、对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足等劣势,加之移动终端和社会化媒体的广泛普及,提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能力,这就对政府的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的《2012年腾讯政务微博报告》显示,在腾讯平台上,共有45030个党政机构微博,25054个党政官员微博,共计70084个政务微博。国际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政务微博评估报告》也表明,至2012年12月20日,我国政务微博账号数量已经超过17万个。[3]借助手机媒体,政务微博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新平台。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也不间断地发布了包括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的权威救灾信息,并及时对借助于手机无线网络传播的谣言与不实信息加以澄清,通过手机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交互。微博、微信等手机媒体支持的微媒介均具有“草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政府使用该媒介话语表达时要以尊重群众、有人情味的姿态出现,充满关怀,注重平等沟通和理性引导,面对舆论焦点时不缺席、不失声,具备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态度。符合上述传播要求,政府就能够利用智能手机媒介构建良好的服务形象。微博、微信对信息的公开和转发,有利于政府机构了解社情民意,而这恰恰是政府工作和塑造服务形象的重点。利用智能手机等无线移动网络平台还能够倾听民意、挖掘民需、改善民生,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开设民意反馈窗口,及时捕捉群众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及时作出反馈,以便妥善满足群众需求。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政府培养和影响更多的意见领袖,从而为今后的传播聚集更多的关注者。政府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平台监测网络舆情,开设民意反馈窗口等方式捕捉民众需求,给予合理回复和解决,使民众对政府服务姿态和施政效率认可,提升服务满意度,为政府工作的透明公开创造良好环境。

(二) 智能手机媒体拉动了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

智能手机正日渐成为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随心购买和使用各种软件的平台,平台的一端是智能手机用户,另一端是产品提供商,上亿用户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自由交易。通信运营商移动网络业务的发展数据显示,智能手机3G技术在2009年至2011年商用的三年间,直接拉动运营业务,以及手机组件的上下游产业(如终端、芯片、系统设备、仪表等)的GDP增加612亿元;通过产业关联效应,间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如手机饰品行业、手机软件开发和外观设计、手机相关技术,无线通讯、网络、基站及相关的软件硬件的产品增加产值1768亿元。同时,通过网络投资、业务运营和聚合业务开发,3G技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43.1万个[4]。随着移动通讯领域4G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这些数据还会以迅猛的速度增长。

由于智能手机对数据流量拉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大对智能终端的投入也成为通讯网络运营商的发力点。据介绍,以中国移动某一个省份为例,平均用户ARPU(每月每用户收入)仅为63.81元,而智能终端的用户ARPU达到101.6元。中国移动2012年前三季度业务数据显示,数据业务特别是无线上网业务发展对中国移动ARPU值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在今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4085.89亿元,同比增长6.4%,ARPU值达67元。三季ARPU继续下降,但数据业务特别是无线上网业务的良好发展对稳定ARPU起到了积极作用。2012年首三季度无线业务流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88.1%。其中,手机邮箱、手机阅读、手机视频等数据业务保持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前三季无线上网业务总流量为6260亿MB,其中移动数据流量为2001亿MB,WLAN业务流量为4259亿MB[5]。由此能够看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移动网络的应用能为通讯服务商带来巨大的收益,并促使运营商相关的服务中心、服务设施等产业的更新换代。此外,银行与智能手机媒体相关联之后产生的手机银行、手机支付、手机购物、手机刷卡机等业务的发展也将为移动通信行业和银行、商场等其他服务行业的业绩带来新的增长点,这些都将对产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 智能手机媒体促成新文化现象的产生

每隔几分钟低下头看一次手机屏幕,吃饭前先拍照,上厕所时间延长(随时随地地滑屏刷屏,复制粘贴转发),在旅行的途中边拍边转发,这些现象都能在你和你身边的朋友身上找到对应。操作的简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加上微信基于腾讯QQ平台上的用户积累,微信的社交影响力在智能手机使用者中迅速得到扩大和推广。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无形之中诞生了分享文化。如今,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微信平台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与微信圈中朋友分享。

除了微信所引发的文化现象,2012年初,“屌丝”一词也随着由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无线移动网络传播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流行起来。“屌丝”一词最早出现时有着确切的男性指向,后来,关于“女屌丝”的提法逐渐增多,此时的“屌丝”不再仅指向年轻男子,而扩大为一种普遍心态,“屌丝”属性逐渐得到了更多群体的身份确认。有些人利用屌丝一词自我设障,降低成功期望,以此来缓解巨大的社会压力,这部分人当中多数拥有自我意识,自我觉醒才主动归类“屌丝”,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奈。他们的生活并不窘迫,偶尔吐槽,但也搜索各种正能量,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平台为屌丝增加了吐槽渠道和途径。归根结底,屌丝吐槽文化不过是又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的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彰显自己个性,颠覆主流文化的意识觉醒,智能手机为这样的觉醒提供了交流通道。

(四) 智能手机对社会生活的异化

所谓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智能手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无数种扩展软件,从游戏到生活,包罗万象。迷路了查地图,饿了搜索附近美食,无聊看看新闻,遇到新鲜事拍个照或视频发个微博,出了车祸手机拍照、互留电话以便事后理赔、随时收发邮件,带上耳机唱个KTV、用手机的移动网络购物、支付……这是典型的智能手机用户的生活,智能手机里的相关应用几乎“包办”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恰恰就是智能手机对我们社会生活异化的具体表现。有人用玩笑的口吻嘲讽这种现象:“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嘲讽表达了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严重手机依赖症的社会话语。由单一的通话工具到看新闻、刷微博、收发邮件、上网购物等多媒体工具的身份转变,智能手机不仅打破了受众对手机最初的认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在带来更多方便和惊喜的同时,人们对其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智能手机正在悄悄“接管”甚至“绑架”一些人的生活,让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何摆脱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考验个人毅力,更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三、手机媒体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断加大,促使媒体融合的速度加快。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用户的普及,手机媒介已具备了构成大众传播媒体需要的三个要件:专业或有意识的传播者、可以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媒介、数量众多的受众。手机媒体发展的强劲势头,使传统媒体开始向手机媒体融合,以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会进一步与手机自媒体联姻,使报道趋向零时差,从而有效克服信息渠道的限制。报纸联姻微博、微博联姻电视台,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借助手机媒体的媒介形式将在新闻线索的采集和信息发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谣言和不实报道得以澄清,传统媒体将通过借助智能手机平台与受众实现高度互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智能手机媒体带来的最大价值是读者的创造。传统媒体依靠精英控制内容的模式在今天正被随时随地的行业意见领袖、草根以及大众内容创造者所改变,如何吸引这些人的加入是关键。这样的现状促使更多传统媒体思考如何借助手机媒体进行传播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上海的《新闻晨报》手机版邀请读者拍图片参与新闻互动,读者接触手机媒体提供的报道时还会接触到二维码,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成为《新闻晨报》的微信好友,第一时间接收该报的新闻信息。此外,各大卫视加强与受众互动的移动社交应用平台建设,纸质媒介的数字化转身,公用电话亭Wi-Fi信号的接入和运营等都将因其能改善用户体验的优势而适应未来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所有的尝试都昭示着传统媒体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他们有的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收入模式,有的正在借助手机媒体的力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的正在发挥其新闻话题的影响力,他们都在用互动的方式重塑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这些行动不一定具有革命性,却一定是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针对智能手机媒体的发展而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创新。

(二)在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博弈中,手机媒体的商业属性会胜出。

手机由媒介发展到媒体,已经做了相当多商业营销的探索,并且从这些尝试中获得了客观收益,藉此实现盈利。未来智能手机媒体的APP通过内容植入、背景植入、道具植入等方式,营销价值会进一步凸显,“商店+社区”模式的兴起和兴盛将会推动广告业务维持高增长的态势,这样的态势会促使移动广告网络的建设和完善。二维码等智能手机媒体常用的APP也将使得手机媒体广告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一些网站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将会与线下商家开始合作开展互动营销业务,锁屏广告也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而成为移动广告开发的蓝海。从传播的角度看,广告就是信息,如果能够选择以喜闻乐见且赋予他们权力的方式,受众是愿意且乐于接受这些信息的。这就对学界和业界思考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改变受众对广告的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手机APP的应用从娱乐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目标受众也由青年人向两级扩散。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休闲娱乐是手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是信息服务。受众日新月异的需求决定了满足需求的新产品将不断涌现。手机媒体的开发,不仅发生在新闻领域,还包括了诸如游戏、搜索、音乐等信息产品及服务产品和社区产品的开发。手机媒体的开发趋势将突破“内容为王”的局限,把内容、服务、社区等有机结合,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如星巴克推出别具匠心的闹钟形态的APP EarlyBird(早起鸟),用户在设定的起床时间闹铃响起后,只需按提示点击起床按钮,就可得到一颗星,如果能在一小时内走进任一星巴克店,就能买到一杯打折的咖啡。这款APP,让使用者从睁开眼睛的那刻便与这个品牌联系在一起,藉此将手机传播的特性转化为媒体和宣传品牌的直接效益。

从细分市场看,智能手机作为“电子保姆”服务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除已有的APP儿童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之外,老年人对手机媒体所提供的APP服务需求量也将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在增强,对手机的要求也在提高,老年手机也需要能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实现健康管理功能,这就要求手机媒体平台能够提供结合智能感应能力,如自动定位老人的位置、自动感应健康状况、自动和亲人联系、自动提醒按时吃药、喝水,记录他们生活相册等APP软件诞生。香港地区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应用老年人专用的APP软件,包括协助老人就近医疗、社会福利分析等内容,这也是大陆手机媒体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赢利点。

总之, “好玩+有用+互动+分享”将是未来企业APP商业模式的主要方向,今后APP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都将借助智能手机媒体的平台对产品进行360度展示,通过带游戏感、互动性、功用价值的APP增强用户兴趣,借助智能手机移动网络提供的服务让用户随时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让这样的发散性传播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客户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作者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注释:

[1] [美]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34-35.

[2] [美]McLuhan,Marshall:Understanding media〔M〕.New York: McGraw Hill.1964:358.

[3] 冀芳:《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传播策略》,《新闻知识》,2013年第6期,第47页。

[4] 刘菊花:《中国3G国际标准TD强劲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增长》,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5/24/c_123182517.htm。

[5] 静之: 《数据业务拉动中移动收入增长 无线流量同比猛增188%》,飞象网,http://www.cctime.com/html/2012-10-23/201210222313241475.htm。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