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推动者二人谈

李栋

2016年02月24日15:16  来源:传媒
 

纪录片导演罗翀说:“拍纪录片很难,就像人生一样难,就像生活一样难,我们在不断地痛苦,不断地犹豫,只是为了找到心中的那一种力量,这力量可能来自于风,可能来自于云,在不断地激励着我们默默前行。”纪录片节里有个论坛叫作“中国纪录片推动者论坛”,而专程采访到的刘军和马志丹正好可以成为记者心中的“纪录片推动者”,他们一位是本届纪录片节的运营者,刘军和他的团队策划搭建的这场纪录片盛宴为众多纪录片人提供服务。另一位是著名的纪录片导演,马志丹和她的团队策划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成为这个行业内的精品之作。在与他们的对话中,记者发现,他们的所作所为或者所思所想不仅是罗翀所说的“那些风”“那片云”,他们更为纪录片在中国的推动贡献了自己坚实的力量。

刘军:让广州纪录片节服务更多的人

刘军的身份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同时也是环球瑞都国际文化传播机构的执行董事,环球瑞都作为广州纪录片节的运营统筹方,保障了此次纪录片节的顺利运行。在谈到运营广州纪录片节4年多的组织过程时,刘军感触不少,不仅仅因为每年攀升的交易数字、参会嘉宾的阵容以及会议规模的不断升级,更重要的是广州纪录片节正不断地向世人展示更加开放、多元以及活力十足的中国。

为市民服务。承接过广州亚运会推广工作的环球瑞都公司更多是在做城市推广,刘军和他的团队承接的多是各类大大小小的展会。“办展会,服务亚运会就是在做城市推广,就是将城市打造成一张有特色的名片向世界展示。”刘军表示,“广州纪录片节理应承载服务市民的责任,理应服务于更大范围的人群。”

刘军向记者介绍,国外受众对纪录片的热爱程度远远高于国内,纪录片的普及程度也远远高于国内。欧美的受众会专门排队买票去院线看纪录片,遇到好的纪录片上映,更是一票难求。可是,纵观国内纪录片市场却依旧冷清,口碑不俗的《喜马拉雅天梯》才刚刚突破千万票房。“纪录片的市场很小,好不容易挤进院线的纪录片也没有收获好的成绩。但是,国内是存在很大批量的纪录片的受众以及潜在受众的。”刘军说,他要培育这个市场。

刘军和他的团队从前期征集到的3000多部片子当中,选择一部分开始每周末在广州图书馆免费展映。从最初的几个人观看,到上座率慢慢地可以达到三分之二,再到最后的一票难求。刘军说,这条路他走了两年。“广州纪录片节一定要服务于老百姓,让那些真正想看、愿意看纪录片的人来享受到这个节带给他们的福利。”

刘军一直在围绕“这个节究竟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而不断工作。2015年,刘军和他的团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纪录片节前后,他们联合广州多家院线搞了国内外优秀纪录片节的展映。普通市民花300块钱,即可观看十几部优秀大片。

为国内外纪录片人服务。4年前刚接手广州纪录片节的时候,刘军发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独立制片人来得较多,机构来得却很少。到现在,国内只要是在做纪录片的电视台和机构以及国外知名的纪录片制作单位几乎都会来参与广州纪录片节。“他们不仅来一次,而且年年来,国外的纪录片人每年花10多个小时飞过来,为什么?”

其实,这与4年前刘军接手时提出的广州纪录片节要以“服务”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军介绍,国内的节(活动)是以聚会、交友为目的。国外的纪录片人却是靠参加节(展)生存的,他们会提前一年把明年要参加的节都计划在日程里,参加节一定要有实质性的收获。广州纪录片节也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外国人来了可以对接到项目,可以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吸引他们的东西”。所以,广州纪录片节必须这么做,才能持续生存下去。

记者了解到,每年参加广州纪录片节的外国人不比中国人少,甚至会更多。这正说明广州纪录片节的国际化水准高。但是,如何更好地为国内纪录片人提供服务也是刘军和他的团队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像范立欣的《归途列车》、周浩的《棉花》、杨晓飞的《烈日灼人》等都和广州纪录片节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是在这里融到了资,有的是在这里获得了奖,还有的是在这里让更多的人所熟知。记者经常看到拿着“片花”的制作人在向制作机构(国内/国外)介绍产品的情景,会场多语种志愿者随时“待命”,确保服务到每一个参会嘉宾。

为年轻人服务。现在,年轻的纪录片人已经成长起来,短纪录、快纪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创·纪录运动”是由凤凰视频、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凤凰卫视联合主办,携手多家战略合作机构及联盟伙伴共同发起,刘军作为“创·纪录运动”委员会副主席,近年来,已经扶持了不少项目。据刘军介绍,参加该项目的超过一半的都是“85后”年轻人,甚至是大学生。另外,依靠广州纪录片节的平台,他们还在2015年搞了大学生纪录片创业大赛。针对全国进行网络展播、电视台展播还有100场校园展播。

“纪录片节的商业模式是有限的,但是节(展)的商业资源转换是无限的。”刘军表示,广州纪录片节已与国外30多家的影视节建立了联系,将好的作品一键“下单”直抵国外影视节。“很多事情是你已经做到位了,扶持、鼓励才会随之而来”。刘军介绍,广州节集交易、融资、市场活动、展映、培训于一体,内容很丰富。运营机构作为中介机构也可赚取服务费。刘军希望公司未来可以作为大型的纪录片发行服务机构。

广州纪录片节办了10多年,确实是沉淀了很多资源。刘军跟记者讲起了一个小故事,之前广州的某位领导去国外参会,国外友人对这位领导说:“我2年前去过广州,你们的纪录片节办得很好。”这位领导才突然发现,原来广州的纪录片节已经受到了这么大的关注。所以,广州纪录片节应该做,而且一定要做好。未来,刘军想在节展期间加入更多的中国故事选题会,让全世界的人选择跟中国有关的故事,来和中国合作。用刘军的话讲:“这是一箭三雕的合作,选题、资金、播出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最后,刘军表示,短期目标是要把广州纪录片节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纪录片节。让全世界的纪录片人都在这里找到好的资源,不仅有中国的,还要把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人都吸引过来。事实上,现在的广州纪录片节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也已初具“亚洲纪录片节”的规模,未来要做的就是在获得政府更多利好政策的基础上,将更多的资源装进来,让广州纪录片节为更多的人服务。

马志丹:为年轻人拍更多更好的纪录片

广东卫视《追梦在路上》创造了几个纪录:一是策划、创作、播出“中国梦”系列纪录片,在全国省级卫视速度第一。2013年春天开启,同年度9月9日启播首系列《致青春》。二是两次获选国家扶持项目。2013年《追梦在路上》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的“中国梦”主题精品纪录片扶持项目;2015年20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青春》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重点扶持项目。三是开播一年,《追梦在路上》获得了广东省第9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奖。四是连续两年获得国际级大奖。纪录影片《金星之约——李丹妮袁迪宝五十五年再牵手》《中国父亲》获得2014年第四届(欧洲)电影节“中国银幕”中国纪录片节特别奖·导演奖。2015年首次获得欧洲买家青睐,《我和木兰有个约会》《东海岛·人龙传奇》(国际版)在欧洲以英语、法语、德语 、意大利语四种语言发行,上述两部纪录影片分别获得评委会特别奖、提名奖。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的“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短片、优秀长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要将马志丹团队作为纪录片领域的榜样在全国广电系统推广。

为年轻人做纪录片。出生于广州,籍贯内蒙古的马志丹说话中依然能感觉到明显的北方人特色:干脆、利落、真性情。作为系列纪录片《追梦在路上》的制片人、总导演,马志丹的粤式普通话表达起来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感,记者通过与她聊天,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待艺术的严肃性。

目睹近年来一些异想天开的肥皂剧式的电影获得票房成功,马志丹表示,她确实很难接受,也很难理解。在她看来,该类电影明显缺乏优秀电影的严肃性与深刻性。全片看来看去都是一些无厘头、噱头、“狗血”甚至“三俗”的剧情,看完也没有让观众汲取到任何营养,全片始终追求的就一个字——“搞”。“某些电影就是在比赛谁更‘搞’一些。”马志丹鲜明地表达出态度,“这般如此劣质的影片,一定不能让其占据中国电影主流。”

马志丹一直在带领团队拍摄出更多能够影响年轻一代的作品,这也是《追梦在路上》持续创作并且持续火爆的动力。谈到最近看过的几部欧美电影,马志丹说:“欧美这样以追逐市场利润为最大化的电影生产商,尚且那么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传播的严肃性以及人文价值观,反而我国电影近年来一浪‘搞’过一浪的势头,噬啮着年轻人的心灵,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马志丹同时表示,“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根本不辨美丑、不明事理、不管是非,反正只要是‘俗流’关注的,无论‘美’还是‘丑’,纷沓去消费,趋附心态很严重。”

“那么,我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当今年轻一代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青春?选取阳光人物,青春励志,蓬勃向上。”话语间,分明能感受到在马志丹身上,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情怀和担当。他们有着对家国、社会更多的责任与深情。马志丹经常受聘去大学校园给年轻人讲课。课毕,她也爱用这句话结尾:“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基本不会受到物质匮乏的困扰,但是你们要做好在精神上经受磨难的准备。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都要做好,才能越走越好,越走越高。”

马志丹和她的团队正积极地“走在路上”,中国新一代青年人的“中国梦”在艳阳下飞扬。事实上,国内很多有良知的、负责任的纪录片工作者也在持续不断地发出他们的声音,推出他们的作品。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反观中国纪录片则走得很健康。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纪录片产业持续大力支持,在扶持、推动、引导、推广方面出台很多利好政策,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收到显著的成效。

马志丹向记者介绍,纪录片更要讲究拍摄技法。“多线索,多情节点。有时候,两三个画面可以呈现一个情节。叙述方式快了、情节推进快了,更适合年轻人观看,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欣赏习惯与观影心理节奏。” 不要灌输也不要宣教,要找到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年轻人看到好的作品,给年轻人带来启迪、给养、引领,这是马志丹团队一直秉持和践行的创作理念。

正能量的东西同样很好看。《追梦在路上》在凤凰网视频网站上线免费播放时,单集节目一天就有200多万的点击量。《绿手指的故事》《花儿努力地开》《快乐小天使康若琪》《李智的梦》《恒大足校九(七)班》《无翼也飞翔》《人心枣魂》引发网络上的热烈反响。“我们呈现什么样的内容给年轻人看,这才是最重要的。”马志丹多次说道,内容制造一定要有养分。“很多人听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觉得空洞;可是当你仔细去研究这24个字时会发现,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约的符号化象征,我们创作好的作品,不可能离开这24个字。”

马志丹谈到,“纪录片是代表一个电视台最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它能够显示其文化底蕴、制作手段、创作能力、传播意识。优秀纪录片是真实、自然、不做作。只要用心发展,优秀纪录片会有很大的市场的,纪录片一样可以成为主流,一样可以成为年轻人热爱的影视类型。近年来,题材多样化、类型多元化的纪录片不断涌现,不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吗?”“将高尚的事情做漂亮,做成普遍喜爱”是马志丹和她的团队追求的目标。“我一年到头,时间都花在纪录片的路上,不是在前方拍摄就是在后方剪辑。《追梦在路上》获得的各种表彰、社会资助,都是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同的良好结果。”纪录片需要有情怀的投资者,马志丹呼吁将优秀的产品和优秀的社会资源相结合,她冀盼更多有情怀的投资者,可以与她的团队合作。

创新一定要符合创作规律。谈到合拍片,马志丹表示,“合拍片是一种趋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对于国内纪录片界而言,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发现、培育新生代的纪录片人身上。”

“现在的困难是:国内纪录片的创作能力、意识能力、产出能力尚属不足。创新不是盲目的、无知的、违反艺术规律的萌动。如果在镜头设计、情节对接、后期剪辑、逻辑关联上没过关,剪出来的片子不可能好看。”马志丹所倡导的创新是“在一种坚实的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跃起”。“我们既要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更要符合纪录片的创作规律,锻造出优秀品质。我们不可能追求不朽,我们总可以尽力做到最好,达到精品产出。”

至于中国纪录片能否与世界接轨,马志丹也提出了她的观点。一是题材的重要性:讲述人的故事,要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抵达人性的情感深度,引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二是手段的重要性:要扎进泥土里深挖,找出泥土与根系的结合。深入发掘题材内容,将最动人的点都体现出来,人物、事件才会很立体、很鲜活,甚至是“生猛”。

马志丹表示,在创作上要有体系。“导演的艺术观涵盖了镜头语言、编剧结构、剪辑、音乐、同期声使用、录音、合成,这是完整的专业体系。”纪录片人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艺术面貌。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马志丹和她的团队策划的20集大型系列纪录片《我们的青春》,有望成为2016年的一大亮点。三集纪录影片《绝壁长廊——凿出来的幸福生活》,已于广东卫视1月9日、16日、23日晚22:30分隆重首播。马志丹和她的团队在纪录片的路上继续奔跑,追逐梦想,辛勤耕耘从未停止。

刘军和马志丹只是中国纪录片行业的两个典型,虽然他们无法说明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整体情况,却可以从他们的作为与观念当中看到他们为这个行业倾注的心血,贡献的力量。他们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前进,让纪录片的魅力鼓舞人心。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推荐阅读

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