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导刊》30年办刊不忘初心 载道不八股深刻不艰涩

杜一娜

2017年06月27日14:5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原标题:载道不八股 深刻不艰涩

  30年于浩瀚历史来说,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一本坚持创新、永不言弃的政工类刊物来说,其间甘苦却非一瞬。今年7月,由西安政治学院主办的《政工导刊》将迎来创刊30周年。对于这个偏居西北一隅的刊物深入采访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被深深感动,《政工导刊》当年创刊时提出的“宗经而不泥古,载道而不八股,深刻而不艰涩,活跃而不离谱”的办刊方略,在新形势下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而其多年形成的“正、深、新、活、实”的独家特色,在互联网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创心”: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政工学科科学化,政治工作科学化,至今也是全党、全军的大课题。而这个理念,在《政工导刊》1987年创办之初就已经定下。

  第一任总编辑张芳桐提出:要办一本全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刊物,占领政工学术研究前沿,打造军事学研究重镇,填补全军的空白。

  《政工科学》专栏,从《政工导刊》创办第一期开始设置,至今没有改变过名称,也没有改变过定位。30年来,在理论探索上,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围绕国家的形势和军队的实际去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寻求对策。

  《转业干部自谋职业可行性探讨》一文在多家刊物不敢使用的情况下,《政工导刊》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在1988年第一期刊物中大胆刊出。张芳桐还在《瞭望台》专栏中撰写评论,对这一新成果给予支持。这篇文章引起了军队上级部门和部队官兵的广泛关注,也让《政工导刊》一炮而红。而时隔文章发表后的12年,军人转业自主择业才真正作为一项政策得以实施。

  但是,《政工导刊》并没有沾沾自喜。以《政工科学》这个栏目为龙头,编辑部组稿、用稿、编稿中始终站在军事学研究前沿,研讨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课题,如《建立军队政治工作的“制网络权”》《信息威慑:突发事件给政治工作带来的新课题》;探索以新的科学理论研究政工科学,如《奇点原理:解密思想转化规律的“钥匙”》《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政治工作现状提出前瞻性见解,如《疾呼〈伤病残军人安置法〉》《创新奖励制度应树立七种新观念》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现实思考的学术文章,成为不少官兵学习与管理层决策时极具价值的理论“参谋”和工作“助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芳桐说:“《政工导刊》的成名不是偶然的,我们是站在学科的前沿引领学科,是站在全军的角度考虑问题。”

  “每期要有新意,不炒冷饭,同时要达到导向与创新相结合的统一。”《政工导刊》第二任总编辑蔡世经在提到办刊过程中的经验时,总结出《政工导刊》“成名”的一条重要“秘诀”。

  “《政工导刊》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现任副总编辑靳旭林向记者介绍,在新形势下,《政工导刊》并没有忘记初心,继续在“导”字上下功夫。“敢于导,勇于承担理论指导的重任,对于一些敏感选题敢于触及,发表的文章对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正确导,坚持科学性与党性、理论与实践、庄重与活泼的统一;及时导,在军队政治工作改革进程的每个阶段都推出一些重大选题,先后举办了18次政工理论研讨会和征文活动,及时研究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指导新实践。”靳旭林说。

  记者从最新几期的刊物上看到,《“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自媒体环境下涉军舆论的引导》等内容,不仅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与军队实际结合紧密。这些内容不仅体现出《政工导刊》作为“全军军事学核心期刊”的学术眼光和理论水准,也体现出这本期刊勇担理论指导重任的创新理念和担当意识。

  在封底,记者也同时看到了以“中国梦·强军梦”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靳旭林说,为了适应新形势,从2016年第6期开始,封底每一期都刊登公益广告,每期一句经典古语,每期一幅来自基层训练的照片,彰显军魂,体现军威,传播正能量,助力鼓士气。

  匠心:

  为伊消得人憔悴

  曾有读者撰文,称赞《政工导刊》的标题已经形成一种艺术。或对仗,或双关,或有历史典故,或有时代新论。这种“艺术”的表达,其实源于这本杂志历任总编辑和编辑们的工匠精神。

  当年,张芳桐对一篇文章的标题苦思不得,办公室思考,回家路上琢磨,甚至做饭时也在推敲。在油下锅后,突然有了灵感,放下锅铲,就去书桌前拟起标题来。不知过了多久,家人突然大喊:“起火了!”这才惊醒沉醉在标题制作中的张芳桐。这个起标题的故事,至今仍在编辑部流传,每每提及,大家都哈哈大笑。对此,张芳桐笑称:“一个痴总编带了一群痴编辑。”

  一本理论刊物的标题如果枯燥,又不丰富,从第一篇文章到最后一篇都是“浅议”“刍议”“浅论”“再论”等,会让读者觉得面目可憎,更不会有兴趣阅读,这成为《政工导刊》所有总编辑与编辑们的共识。

  在日常的稿件处理上,每一篇稿件都让编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政工导刊》的稿件一般都不会用原来的标题,也不会来稿照登。编辑们都会对文章精雕细琢,每一篇稿件的出炉都是凝聚了编辑们浓浓的心血。”马彬禄,这个从《政工导刊》创刊就主动申请调到编辑部工作、后来成为第四任总编辑、一直工作到退休的编辑部的老人,说出了《政工导刊》编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常态,也道出了编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编辑部里会有两种情形——鸦雀无声与沸反盈天。当大家埋头编稿时,静得可以听见针掉下来的声音;当为了一个标题而争论时,大家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

  而编辑部里的这两种现象,其实更加深层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政工导刊》编辑们对这本杂志深深的热爱以及重重的责任。2006年加入《政工导刊》编辑部团队的“80后”编辑边志辉说:“在这里,我感觉到有一种魂的东西引导着大家。如今的年轻人听起来也许觉得比较遥远,可是它确实存在着。”边志辉说的这个魂就是《政工导刊》30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就是所有编辑对事业精益求精的不舍追求。

  贴心:

  打深井得甘泉

  一篇文章的思想性再深刻,办法再管用,也需要读者看下去、读进去。

  在《政工导刊》里,除了可以看到《政工科学》《我讲一课》等融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前瞻性为一体的学术理论栏目,也可以看到《人事管理》《宣教平台》《带兵之道》等融指导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实践类栏目;既可以看到《政治干部风采》《特别报道》等来自一线官兵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品格,又可以看到《八面来风》《婚姻家庭》《网上网下》等来自普通官兵的心声与呼声。蔡世经说:“现在都在说深耕内容,《政工导刊》的内容深耕一直坚持深入读者的心。”

  从早期的面向军队团以上政治干部,发展到后来贴近军队的营连干部,并且时时不忘基层士兵,《政工导刊》一直用贴近部队机关建设以及军队基层建设的实际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阅读与作者投稿。

  曾任《政工导刊》第三任总编辑的陈树荣说:“内容多样、鲜活、精细,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而栏目的精细化也是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政工导刊》里,每一层级的官兵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想听的心声。基层士兵也许还没有达到写理论文章的高度,但是他们时常在训练、实践、生活中总结出的一句话,却是充满深思和哲理的。开设多年的《版底栏》,就是面向这些基层士兵,同时,经过编辑们多年的精心总结和研究,如今还分出了《军旅感言》《兵言兵语》《醒目警句》《智慧语丝》等多个子栏目。

  已经在《政工导刊》工作了20年的编辑肖健说:“《政工导刊》始终不忘读者,我们刊物的用稿标准和刊物特色是:既不能像内部简报,又不能像报纸,更不能像教科书;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实践性;所发文章既是其他刊物看不到的,又能经得起读者的泛读和品鉴。”

  回顾30年的办刊历程,历任总编辑及编辑们均是感慨万千。他们呕心沥血,他们废寝忘食,他们用青春与责任耕耘着《政工导刊》这本多次受到上级机关表彰的刊物,他们用匠心与爱心谱写着《政工导刊》与时俱进的独特办刊之路,吹响了推进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号角。30年军号嘹亮,无怨无悔。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推荐阅读

习近平“4·19”讲话一周年 发生这些改变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重温总书记4·19讲话,看看我国网信事业的新进展、新变化,感受国家的进步、百姓的收获。
【详细】习近平“4·19”讲话一周年 发生这些改变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重温总书记4·19讲话,看看我国网信事业的新进展、新变化,感受国家的进步、百姓的收获。 【详细】

独家:传媒界全国政协委员知多少
  2017年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传媒界的政协委员都有谁,他们带来什么提案,关注哪些话题,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飨读者。
【详细】独家:传媒界全国政协委员知多少   2017年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传媒界的政协委员都有谁,他们带来什么提案,关注哪些话题,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飨读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