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建构

李红祥

2017年07月07日13:25  来源:视听
 

摘要: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全新挑战。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人才要实现从传统单一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转变,从单纯信息生产者向知识生产与管理者转型。为了顺应媒介融合需要,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从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传播科技课程三方面重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课程体系 

媒介融合带来传媒经营格局的深刻调整,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新的挑战,这势必要求我们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进行变革。本文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基于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建构进行探讨。

一、新闻传播人才的时代转型

新的传播科技创造新的媒介生态,新的媒介生态呼唤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要实现两个角色的转变并具备三种核心能力。

(一)角色转变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实现两重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一是要实现从传统单一型新闻传播人才向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转变。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不再是单一媒介的“作坊式”生产,而是现代意义的跨媒介融合生产:一方面,某一媒介的编辑记者可以分享合作媒介的新闻线索,然后自己采写、制作新闻;另一方面,媒介集团下来自不同新闻媒介的记者、编辑和其他从事策划、摄影、摄像的新闻工作人员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新闻团队,共同策划、采写、制作新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媒体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件的表达,以供各种媒介平台使用。二是实现从单纯信息生产者向知识生产与管理者转型。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和重组,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一方面又要“能够同时监测多个数据指标和舆情变化情况,在更大范围内找到异常和最新的异动”,从而挖掘新闻线索。①另一方面编辑记者要能通过对收集起来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得出最新结论,并以图表等形式将数据信息进行完美呈现。

(二)能力素养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转型,要求新闻工作人员除具备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几种重要的核心能力:一是具有多种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新闻编辑记者要进行跨媒介的新闻生产,必须要熟练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屏和网络的各种编辑制作技术。二是具有对海量数字化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大数据挖掘和处理技术,能对各种无序数据进行关联与联机分析。三是具有对跨媒体内容定制并扩大其传播效应的市场运作能力。新闻工作者必须能根据用户群体差异,对新闻文本进行包装以做出个性化和差异化,从而对不同群体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的推送。

二、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现状

新闻传播院系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媒介融合,新闻传播院系的课程设置显得日益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一)重“术”而轻“学”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正因为有此前设认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主要仿照美国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训练为教学重点。按照这种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新闻传播教育只重业务课程而不重视学理课程的开设。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媒介融合时代,这种重“术”而轻“学”的现象比以往更为严重。在媒介融合的冲击下,很多院系以因应媒介技术发展变化为由,严重挤压学理课程课时,甚至以牺牲某些学理课程为依归。其实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之外,它还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新闻工作者除作为专门的新闻生产者之外,首先还是一个社会人。所以新闻传播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熟练掌握各种新闻生产技巧的工匠,更要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注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人文教育以及进行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强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并在整个大学学程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否则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人才很难适应传播科技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课程体系设置严重区隔

目前某些院校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中各个课程板块设置在理论与实践以及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严重区隔的现象,很难有效衔接与融合。一是新闻传播史论的教学方案主要局限于导论类和原典类的课程,它们以讲授历史知识和经典理论为主,没有及时跟进与观照当前媒介与社会现实。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虽得到了很多知识与信息,但由于缺乏与实践的衔接与贯通,往往导致对以后工作用处不大的错误认知。二是因为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的设置开始是通过学习苏联新闻教育模式按照媒体形式进行分类,如新闻学、广电视新闻学、编辑学等,这种专业设置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按照媒体单一划分专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严格按照媒体分类开设。如新闻学专业着重报纸编辑与制作,广电专业着重开广电编辑与制作课,广电专业下的播音主持着重开播音与主持课,编辑学专业着重开书籍、报刊、杂志编辑课。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很难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融合新闻生产对全能型新闻人才的需要。

(三)人为割断新闻生产流程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个新闻的生产应该包括新闻策划、新闻信息的采集、新闻写作、新闻成品的制作等一系列流程。一件好的新闻作品在这一系列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应该有很好的表现才能打造出来。新闻人才的培养方案按照采、写、编、评等业务进行课程设置,而老师在具体的新闻教学过程中也只局限于某一新闻业务的教学,这样往往导致整个新闻生产流程的机械化切割,难以让学生把整个新闻生产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勾连起来。甚至在要综合运用各种新闻业务知识的新闻实验课程中也把各种知识进行简单切割,认为新闻实验课仅仅指编辑技术和制作。编辑、拍摄、制作与设计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的采访以及文字表达,那么也很难打造出一件优秀的、高品质的新闻作品。这种人为割裂的、板块化的课程设置很难适应媒介融合生态下跨媒介新闻生产趋势。

(四)前沿技术课程设置滞后

传播科技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所掌握的各种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多。如果说,在传统新闻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只需掌握某一种媒介所需的技能就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的话,那么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则必须掌握各种媒介的十八般武艺才能应付日常工作。随着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化,各种新的媒介技术更新频率越来越快。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新闻传播还只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各种媒介技能,进行跨媒介的新闻生产和立体式的传播;但后来随着大数据新闻的出现,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大数据挖掘与处理的技术,以及对新闻内容可视化呈现的技术;而最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虚拟新闻的出现,则又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相应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新闻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科技不仅给新闻的教学带来冲击,同时也给新闻传播科技教育的课程设置带来挑战。然而,由于相应师资力量和教学教材的匮乏,往往导致传播科技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现实。

三、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建构

面对当前新闻传播课程设置的诸多问题,未来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应该如何建构,才能与时俱进,因应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通识课程

大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应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新闻传播学课程的设置最终也应以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为依归。“个人利益”重在鼓励学生依据个人性向,培养其追求个人目标;“社会利益”重在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能承担社会责任。为了弥补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专精与分裂的缺失,为了学生未来发展与社会的长期利益,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大力开设帮助学生发展公民意识,认知自然,建立社会责任,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健全公民的通识教育课程。哈佛大学在1978年以通识课程取代原来的通才教育,开设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与哲学分析和外国语言与文化五大通识课程。②借鉴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设立包括文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自然科学和美学五大领域的通识课程。在这五大领域中每一个领域的课程可以开设多门课,由学生在每个领域内自由选修,但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每个领域内修完相应的学分。这类通识课程可以以校级课程形式进行开设,供各院系学生共同选修。

(二)专业核心课程

所谓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中,设定制定的课程或者几套课程,以告知大众、专业人士以及大学社区,这些是此一领域的大学生必须要有的学习经验”③。新闻传播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分为两大类:普遍性核心课程和专精性核心课程。普遍性核心课程指新闻传播学科门类各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基本技巧,以使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学生有共同的专业知识体系。这类课程应该涵盖新闻传播史论,新闻媒介组织,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业务,新闻资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知识。课程设置以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或者共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专精性核心课程是指在掌握普遍性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学生为了追求个人兴趣与成为具备某种专门知识的专门人才目标而开设的专业性核心课程。课程设置以新闻传播学院内部各系或者各专业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供有志于在某一领域做到专而精的学生进行学习。

(三)传播科技课程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科技不仅是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拥有的一项基本素养,它们之间只不过在程度上存在着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分。就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传播课程的设置应包括根据不同媒介特性进行新闻表达的技术,数据挖掘和处理、计算机编程与架构以及虚拟新闻与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这是未来新闻传播院系值得大力加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三种形式相结合来加以实现:一是课堂实验教学,如“新闻媒体实验室”与“新闻工作坊”;二是校内实训媒体创新体系,如大学内部各机构的校内媒体以及各学生社团自己创办的学生媒体;三是校外实习扩展体系,如到各社会媒体进行见习与实习,以及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学校与社会媒体共创媒体与节目。这种课程形式具有制度弹性,与时俱进,能跟进新闻传播实践的步伐。

注释:

① 蔡雯,翁之颢.融合转型的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对近年传媒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观察与分析[J].新闻记者,2016(12):16.

② 黄坤锦.罗索斯基论通识教育与核心课程[J].通识教育季刊,1994(1):53.

③Blanchard, R.O.&W.G. Christ(1985).In search of the unit core: commonalities in curriculum. Journalism E ducator,36(3):28.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推荐阅读

习近平“4·19”讲话一周年 发生这些改变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重温总书记4·19讲话,看看我国网信事业的新进展、新变化,感受国家的进步、百姓的收获。
【详细】习近平“4·19”讲话一周年 发生这些改变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重温总书记4·19讲话,看看我国网信事业的新进展、新变化,感受国家的进步、百姓的收获。 【详细】

独家:传媒界全国政协委员知多少
  2017年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传媒界的政协委员都有谁,他们带来什么提案,关注哪些话题,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飨读者。
【详细】独家:传媒界全国政协委员知多少   2017年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传媒界的政协委员都有谁,他们带来什么提案,关注哪些话题,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飨读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