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记者将肩负更重责任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媒体已经开始机器人报道的探索与实践。以写稿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分发。理性看待科技进步及影响,科学筹划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与运用,既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更是保持发展优势的需要。
人工智能尚处于初级阶段,暂时不可能替代人类
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表现是,各个垂直领域诞生若干超级智能,比如健康和知识问答领域的“沃森”、围棋领域的“AlphaGo”等。这些垂直超级智能可以在特定领域内展现出远超人类的能力,但在擅长领域之外,目前没有任何作为。
新闻撰稿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信息报道类的新闻撰稿,很大程度上正在被人工智能的新闻写作工具所取代。例如简单地事实组合、情况报告,按照某些既定的格式完成文本写作,这种工作不需要复杂判断,可被机器取代。
但如果是人民日报重头通讯或“任仲平”等深度文章,或需大量采访为基础,或需在原始素材之上,发挥作者的归纳和推理能力,提炼出相对复杂的逻辑结构,设计出最适合主题的表述形式。这些工作,每一项所需要的思考时间,都远远不止5秒钟。有能力撰写“任仲平”等类型稿件的记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
时代呼唤更有深度的记者
理性看待写稿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新闻业转型发展。现阶段,机器人可以胜任相对简单、重复、机械性的信息发布,从这个层面来看,机器人可将记者编辑从单调、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关注更复杂、更需要人类思考的现象与问题,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同时也要看到机器人创作的稿件,难以全面反映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类问题,更缺乏打动人、有情感的细节。大量复杂、跨界、有深度、情感细腻的新闻生产仍需要人类记者。这意味着,具有专业经验和复杂采编技能的记者编辑对于新闻行业仍然起着支撑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记者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强者。⑦人工智能的出现,其实为人类记者提供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和机遇。对于每一个媒体人来说,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新闻行业以及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思考方式的本质,加深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文探索,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但机器人写稿毕竟为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能做到对新闻事实加以深度分析和独立判断,迟早会被机器人取代。从长远看,这种趋势对促进媒体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业务水平来说,是件好事。
人机协作是必然趋势
写稿机器人会给新闻行业带来冲击,但更多的是发挥技术的辅助功能。媒体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但不能成为科技的奴隶,数据只有为人类所用才有价值。未来,在各个垂直领域将出现若干超级智能。这个过程中,人机协作是必然趋势。未来的新闻稿背后也许会站着一个人类记者和一个机器人记者,透过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新闻内容生产将更加智能化
首先是新闻线索获取将会更快。运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网络爬虫获取实时信息,然后进行内容特征词的抽取计算,快速提取发现新闻线索,再通过多渠道验证和排重等,排除无效内容,判断消息真伪,从新闻时效性和真实性上提升内容质量。
其次是信息整理效率将会更高。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提取核心观点、事件发展趋势、舆论情感导向,分析事件传播路径,让新闻生产者迅速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创作思路,从而缩减创作时间,升华新闻价值。
最后是内容创作能力将显著提升。写稿机器人的存在,并不是取代记者和编辑,而是解放了劳动力,让采编人员精力集中于深层次的思考、情感诉求的挖掘,新闻创作中的人文价值将成为人类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注释:
①彭茜:《2016年普利策奖揭晓引发“危机”话题 “还好,摘获奖项的仍是人类”》,文汇报2016年4月20日。
②敬慧:《机器新闻写作热潮下的传统新闻生产冷思考》,《科技传播》2017年第20期。
③《“鹅毛笔”:新闻杀手》,国际金融报2015年12月14日。
④《机器人创作入围日本文学奖 人工智能还能写小说?》,扬州时报2016年3月25日A10版。
⑤白硕:《未来是属于智能媒体的》,半月谈网2015年12月21日,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fzzl/fzrw/20151221/174656.shtml。
⑥卢新宁:《“内容+”将成为媒体融合关键词》,《新闻战线》2017年9月(上)。
⑦匡文波:《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吗?》,《新闻论坛》2017年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