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软实力资源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决定了对外传播主体的“全民性”多元。软实力资源是对外交往中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对其进行合理使用、有效转化,关乎一国公共外交的实际效果。鼓励全体国民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参与到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通过各展所长实现资源的多样化展示,是创造资源衍生价值,进而提升其向国家品牌、国家吸引力转化率的可行途径。因此,需要积累并培养丰富、能动的“中国民间智库”,以全民参与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互助、文化互赏、价值认同等深层次勾连。
第三,真实、立体、全面呈现中国形象的要求决定了对外传播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十九大报告指出,应“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新时代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的基本要求。如今,千人一面的公式化传播时代已经过去,人人皆是形象与风景。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于2017年10月21日《我是演说家》节目中探讨中国印象缘何产生时,将中国比作13亿页的“中国读本”,“凡是有机会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人都有可能为中国的国际声誉做出贡献,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公共外交的概念和目的,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外国人的‘中国读本’的一页”。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必然意味着“个性化”的展示需求,而多主体参与即是个性化、生动化、真实化国家形象的有力保障。以中国入境旅游发展为例,“全域旅游”代替“景点旅游”成为热门推广模式,民俗民风等个性化内容构成旅游体验的精彩环节。
五、小结
概而论之,无论是“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抑或“个性化”多元,当今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核心要求在于:人人参与。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一趋势称之为“全民外交”时代的到来。当然,与前述形象生动、真情实感等传播优势相伴而生的,是全民形象的分散性与不可控性。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J. Cull)在《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中提到:“正如公共外交承受不起糟糕的政策一样,它也经受不起糟糕的人民。假如国民行为与国家‘品牌’塑造目标背道而驰,那么任何信息传递活动都是徒劳。……有时,公共外交的关键战役不在于提升海外声誉,而是要说服国内民众不辜负已有的国家声誉。”⑥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是将强未强的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也是空前的。因此,在历经“全民外交”趋势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政府、企业、媒体等传统主体的示范作用,重视并利用特殊群体的传播影响力,培养人人“讲好自身故事”的公共外交意识。多元主体主动而非被动地参与到对外传播的分工协作,每个主体管理好自己面对的“小环境”,就可以为中国面对的整体国际环境贡献力量。
(钟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令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传播与公共外交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15AXW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