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万象

《你好生活》第九期:探寻竹子密语,感受中国精神

2020年03月05日10:05 | 来源:央视网
小字号

 探索竹子的精神世界,体验非遗制作工艺,体会中国精神,由央视网、中视电传联合承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节目《你好生活》播出第九期,常驻嘉宾尼格买提、孙艺洲、董力携手演员古力娜扎、主持人沈南等,呼吁更多年轻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坚守初心,希望更多年轻人传承非遗

看到竹子,你想到什么?是“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骚”的壮志?还是“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包容?抑或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还是“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的淡然?本期《你好生活》带领观众深入竹子的“世界”,追根溯源,看看这被文人墨客吟诵千古的竹。

竹子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有多种用途。嘉宾们来到非遗制作工坊,学习制作用竹子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鳌鱼灯。鳖鱼灯由麒麟、狮子、黄龙、鳌鱼头尾等组成,嘉宾们体验劈竹子、扎鱼灯,感受此项制作技术的精细。他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接近了一段文化。传说鳌鱼灯的形成与三国逍遥津之战有关。逍遥津一战中,孙权吃了败仗,开船后撤,凌统率300名精兵浴血护驾,终因敌众我寡而命悬一线。在凌统生还无望,想跳河尽忠的危急时刻,突见河内白浪翻涌,一条鳌鱼腾空而起,驮起凌统,赶上了孙权本部。凌统的乡亲们为了纪念这条鳌鱼的救命之恩,便扎起了鳌鱼灯,并把逍遥津之战的阵式用在舞鳌鱼灯上。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传承文化历史。节目中,非遗传承人、鳌鱼灯制作师傅制作鳌鱼灯40多年了,他的身上有一份沉甸甸责任——想把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但同时,师傅也有困惑,因为制作工艺繁复、工期长,鳌鱼灯技艺缺乏年轻人继承。通过节目,嘉宾们也呼吁,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把年轻的意识加入传统技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在制作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嘉宾们也更深地体会到坚守的意义。有时候,传承不是接力,它更像是一个人的马拉松,手艺人守护的是孤独,也是勇气。这份力量正来自于胸怀的虚谷和初心。

交流互鉴,将中国精神传播到世界

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传播。节目中,嘉宾们见到了来自喀麦隆的友人,他们远道而来,观看竹子,学习竹子技艺,做竹子贸易,把中国竹文化带到了非洲。小小的竹子,不仅浑身是宝,还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不仅受到了中国人的喜爱,也在国外得到了共鸣,搭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渐渐走进了竹的精神世界。竹的精神,不仅在于它的凌云之志,更在它独特的生长方式,它的传播不依风和鸟,而在于深埋地下的传与承。这些根须如今也生长到了遥远的地方,待到春笋破土,鱼米满仓,风起时,与君听竹啸。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们也走进了中国文化世界,更接近了中国文化精神。人的一生很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人的一生很长,如高山大川,连绵不绝,一生中,我们历遍山河,留住的是中国精神,传递的是华夏文化。

竹子成长的过程很神奇,前面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第5年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就像人生的瓶颈期,需要积攒突破。节目最后的寄语,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每一段成?都如同竹节,他人看到的是直插云霄,但你自己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有多少泪斑,就有多少故事,有多少裂痕,就有多少坚持,愿你胸有成竹,扎根大地,绵延万里,荫泽一方。

下一期,节目又将迎来哪位飞行嘉宾?尼格买提、孙艺洲、董力又将带着观众完成哪些生活探索?答案尽在央视网每周二17:18全终端上线,央视综艺频道每周三晚9点半档播出的《你好生活》!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