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中國記協組織“記者社會責任”討論

2013年04月17日08:13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中國記協組織“記者社會責任”討論

  新華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賈楠)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聞媒體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16日上午,中國記協和全國三項教育辦公室舉行“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記者社會責任”主題討論會,來自中央有關部門和主要新聞單位的70余位代表齊聚一堂,就新時期增強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豐富內涵和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等進行深入探討,並發出“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的倡議。

  此次討論會結合前不久湖北新聞界開展的“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活動,首先介紹了“湖北經驗”,隨后,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網、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和京華時報、上海廣播電視台、南方日報等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代表結合自己的新聞實踐,圍繞“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感”、“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是什麼”和“記者應當怎樣承擔社會責任”等議題,暢抒胸臆。

  大家認為,當今社會思想多元化,一些新聞工作者角色迷失和錯位,固守“看客”和“旁觀者”心態,以“打醬油”的姿態採寫編發新聞報道。有的媒體在市場壓力下“腿發軟”,在全媒體裹脅下“方向迷失”,出現價值追求和職業精神滑坡、黨和人民喉舌定位模糊的現象。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謝國明說,如何在市場壓力下站穩腳跟,在網絡的背景下辨認方向,媒體的社會責任很重要。新聞工作者應該“用熱情燃燒自己,用理性奉獻社會”,面對海量信息,新聞工作者要幫助人們去選擇、核准、分析和解讀,這是媒體的機遇和社會責任。

  京華時報記者張武表示,新聞工作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是全社會各行各業建設者中的一員,絕不能做“局外人”。

  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每個中國記者都是實現中國夢的“積極因子”。與會代表紛紛表示,新聞工作者是公共信息的傳播者、重大事件的記錄者,更是時代進步的觀察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視點”副主任陳芳說,面對事實,不斷追問真相﹔面對社會,勇於擔當道義﹔面對人民,如何彰顯赤子情懷——是新聞的力量與價值體現,也是新聞記者的責任與使命所在。

  光明網副總編輯吳小京表示,當前信息傳播廣泛迅即、編輯的一次沖動、一次點擊就可能造成不良信息大范圍轉發傳播。記者必須加強新聞的把關意識,克服從眾、低俗、沖動、自我的心理。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能成為記錄者、建設者是幸運的,”南方日報記者曹斯說,“我們應有虔敬之心,客觀謹慎的態度,科學對待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共同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責任意識決定了記者的情懷和媒體的品格,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格調和價值。作為長期從事農業新聞報道的記者,經濟日報喬金亮對深入基層感觸頗深。他說,認識國情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記者要深入社會基層,體察社情民意。

  中央電視台社會新聞部制片人吳闖認為,有了責任意識,還要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否則隻能“有心無力”,這就要求記者用新聞語言真實書寫並傳遞“正能量”。

  “做好正面報道,就要按新聞規律辦事,”上海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李蓉說,媒體競爭日益激烈,主流媒體更要敢於觸碰敏感話題,有效引導輿論,這也是對記者能力素質的考驗。

  討論會最后,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進行了總結。他表示,面對思想領域多元多變多樣,強調媒體社會責任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堅守和傳承,是媒體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思想基石。廣大新聞工作者應找准社會責任的新聞落點,責無旁貸地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同時要堅持“改文風”的要求,用“政治家的頭腦”和“藝術家的手法”,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真正把社會責任落實到版面和屏幕上。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