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陳芳:用手中的筆反映民意 記錄民生 推動社會進步

2013年04月17日09:24    來源:中國記協網    手機看新聞

16日,“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記者社會責任”主題討論會在京舉行。圖為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視點副主任陳芳發言。高國全 攝

4月16日上午9:00,中國記協和全國三教辦結合湖北新聞界開展的“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活動,在中國記協二樓新聞發布廳舉辦“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記者社會責任”主題討論會。會議就新時期增強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豐富內涵和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推動廣大新聞工作者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努力。並邀請部分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共同發起“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倡議活動。

[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視點副主任 陳芳]我今天所發言的題目叫做“記者的責任堅守”。如果說,新聞最關注的莫過於一個“變”字,那麼當今中國,正經歷這千年未有之變局,其變化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遠,世所罕見。處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我們更應思考,新聞人應該堅守什麼?是求快忽略穩健,偏聽偏信,隻反映“一面之辭”,舍本逐末地進行道德審判?還是在堅守理想、情懷、信念中真正沉下去,“鐵肩擔道義”,讓客觀公正成為我們的准繩,播種希望成為我們的擔當。

湖北新聞界開展“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探討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極富針對性。面對事實,不斷追問真相﹔面對社會,勇於擔當道義﹔面對人民,如何彰顯赤子情懷——這是新聞的力量與價值體現,也是新聞記者的責任與使命所在。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當前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時代畫卷真實、客觀、全面地加以呈現?“揭秘“批評”固然有趣,但不應是媒體追逐的目的。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已經越來越多地體會到,記者不僅僅是公共信息的傳播者,重大事件的記錄者,更是時代進步的觀察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作為新華社新聞改革的領頭羊,新華社“新華視點”專欄播發的獨家新聞、探尋的獨特視角、展示的獨到見解,為新聞界、廣大受眾帶來了一種獨具震憾力的聲音。 忘不了,那動輒下鄉、奔赴“一線”的歲月。每年有些聲響的“炸彈”,讓我的朋友們不時心憂。他們總是真切地問:“你柔弱的肩膀扛得住嗎?”想想也是,這些報道基本上是“活老虎”,調查阻力可想而知,新聞價值也多靠自己去挖掘、深化,但越是熱點、焦點問題,越要練就新聞眼,堅持以事實為根據,提高新聞發現力。

正義和良知的執著與堅守,讓我受益匪淺,作品四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實在是一種幸運。站在改革發展的“風口浪尖”上,我所在的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十年播發了5000多篇深度報道、“中國新聞名專欄”榮譽,在新聞媒體的高度和深度中獨樹一幟,樹起主流媒體輿論監督的一面旗幟。

“關注熱點而不渲染炒作,鋒芒銳利卻不失穩健,直面社會問題時注重建設性,揭露消極現象時體現負責任。”這是“新華視點”報道堅守的風格,也是我們進行調查性報道的立場,貫穿在每一次報道形成的全過程。當前,社會的多元化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信息傳播的廣泛性、迅速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很多社會熱點問題呈現出問題復雜與性質模糊的特點。面對多變、模糊的傳播環境,我們的報道尤其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更多地給人以信心、力量和希望,但這絕不是灌輸式的說教。

如何不斷增強媒體的公信力?每採寫一篇報道,我們都應當考量,報道是為一己之私、一群之私,還是國家大計、社會公益?看反映的問題,是特殊還是普遍?報道的方式,是渲染炒作還是理性平衡?報道的指向和效應,是雪上加霜,還是雪中送炭?沒有過硬的新聞事實做支撐,不能突破重重封鎖和掩藏找到真相,沒有像科研人員一樣嚴謹細致地專業解剖,再宏大的選題和所謂責任的擔當,都只是“無冕之王”的錯覺。 一支筆,有輕有重,做記者有易有難。

職業的生涯中不斷體會,記者的稱號,不是桂冠而是擔子。我理解,真正偉大的新聞作品和記者,從來都是將推動社會進步的思考,不露聲色地通過無數次艱辛甚至危險的採訪、報道,發現幕后真相,思辨社會改革,來完成國家、社會交給記者的神聖使命。調查報道,惟其艱難,更須堅持。我們如果能用手中的筆,真實反映民意,記錄民生,推動社會進步,得到中國最廣大老百姓的認可,這就是對記者“無價的獎賞”。謝謝。

來源:中國記協網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