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記者社會責任”主題討論會在京舉行。圖為南方日報記者曹斯發言。高國全 攝
4月16日上午9:00,中國記協和全國三教辦結合湖北新聞界開展的“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活動,在中國記協二樓新聞發布廳舉辦“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記者社會責任”主題討論會。會議就新時期增強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豐富內涵和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推動廣大新聞工作者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努力。並邀請部分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共同發起“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倡議活動。
【南方日報記者曹斯】剛剛聽了這麼多老師的發言我感觸很深,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湖北日報老前輩在來信中所提出的“新聞工作者應該以什麼樣的角色姿態履行自己的職責使命”很值得我們思考。新聞工作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然而在價值觀多元的當下,我們的心態和認識確實可能存在偏差,比如對社會存在的問題抱有“看客心態”,或隻揭丑揭黑,不找解藥,空有呻吟,而缺乏建設性。想錯了,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有偏差。我深感,握著筆的我們責任重大。接下來,請允許我想結合工作實踐談一些體會。
去年,我有幸參與了報社的幾個大策劃,其中一個是《山鄉好人廖樂年》。廖老師是馬來西亞第三代客屬華人,今年67歲,在梅州山村義教十年、免費教英語、義務幫村民致富。作為一個馬來西亞的普通退休教師,他先后募集投入了資金200多萬元,故事感人至深。
巧的是,廖老師所在的小鄉村恰好是我母親的家鄉。2010年,他的英文學校翠軒公祠小有規模,說起他的鄉親越來越多,事情也傳到了廣州。我趁著國慶回鄉的機會走訪,隨后和同事們一起關注了他3年,期間,總編輯、編委帶隊進村“走轉改”,我后來還作為採訪小組的一員,駐村8天,與廖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同吃住,記錄一言一行,進行深入心靈的對話,最終,我們以最豪華的陣容推出報道——包括長篇人物通訊、評論和報網互動等,前后歷時一個月,在國內外影響廣泛,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好評。
其中,馬來西亞第一大報星洲日報的官網——星洲網還決定將廖老師的故事翻譯成英文,向海外讀者傳播。更難得的是,很多人拿著報紙找到了廖老師所在的梅州大埔長教村,成為翠軒公祠的志願者。坦白說,我過去沒想過當記者能輻射出這樣強大的能量,短短一個月,我們的影響力“勢能”轉化為熱心人的行動“動能”,一下涌現出更多“廖樂年”。所以,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能成為記錄者、建設者是幸運的。也正因如此,每當提筆,我們都要想清楚,究竟需要怎樣的態度和精神,才能更好傳遞能量,解決問題,促進發展。
帶著思考,我又寫了一個系列報道:醫院蹲點記。去年,頻發的醫患糾紛、砍醫事件充斥媒體。作為跑線記者的我幾乎每天到醫院採訪,了解醫院的真實生態,也意識到這和媒體有些報道、患者認識是有出入的。我想做點什麼,希望幫助解開這個越打越緊的“醫患結”。我走進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的急診室、手術室、ICU、婦產科等歷經人滿為患、死生一線,嗅到快節奏摩擦出的火藥味,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
比如,患者往往容易被認為是弱勢群體,可在沒公開身份的情況下,我在急診呆了不到20分鐘,就看到一名患者因等得不耐煩對分診護士惡言相向,而在旁觀者看來,這個護士並沒有任何工作失誤﹔我來到不到2平方米的休息室,一張陳舊的沙發,一個飲水機,一個置物架,堆滿東西,讓人壓抑,而那竟是醫護人員在工作間隙唯一能喘口氣的地方。從策劃到操作,成文再到發稿,前后經歷了大半年,這些來自醫療一線的一手材料也因此被認為是可供醫患參考的鮮活樣本,引起了很大反響。
一位學者說,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新聞媒體是社會現象的“放大鏡”,是社會輿論的“擴音機”,當中國的記者,是份神聖的工作,我們應有虔敬之心,客觀謹慎的態度,科學對待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共同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謝謝。
來源:中國記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