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抗震救災新神器--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新媒體,抗震救災新神器

吳  楊  牛  寧

2013年04月26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發生后,新媒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優勢,拯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見証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快速穩定,傳統媒體難及

  蘆山地震中,新媒體尤其是微博成為最大信息集散地,速度之快為傳統媒體不及。地震發生后僅一分鐘,中國地震台網速報的官方微博憑借自動測定功能,發出了地震消息。隨后在微博上,求救的消息大幅散播開來。而此時,傳統媒體如電視台正在播放抗戰電視劇,紙媒隻能坐等次日付梓。

  在技術考驗面前,微信、微博比傳統通信表現更為穩定。不久前,運營商指責微信服務“擠佔信令通道”,逼宮似地催問微信收費,地震卻驗証了微信的可開發性:一位北京用戶第一時間給成都、雅安的家人朋友打電話,無法接通,他形容自己“全身發涼,頭腦發懵”。但稍作冷靜后,他選擇逐一給親友發微信,很快,微信帶來了回復:“一切平安”。 

  為什麼一個通、一個不通?因為工作原理不同。微信微博可經存儲式一站站推送,而手機、固話等都需要建立點對點的獨享通道。蘆山地震使數百基站停止服務,地下光纖受損,在此局面下,新媒體擔當起聯絡重任。

  尋人平台,見証生命奇跡

  谷歌、百度、新浪、騰訊、360等門戶網站在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推出了自己的尋人平台。騰訊平台至4月22日即確認340人通過該平台找到親人朋友。百度整合了自己的貼吧信息,新浪整合微博信息,騰訊整合自己的微博及微信信息,人人網依托自己社交網站的優勢。更為難能可貴的,4月22日,百度打破和360的芥蒂,一起開放尋親數據,攜手推出尋親平台。

  問題也同時存在。尋人產品從市場缺失迅速發展到市場過剩,諸多平台反而讓信息發布者不知所措,隻能逐一平台發布。較為成熟的解決之道是卡特裡娜颶風后由美國志願者開發的PFIF(People Finder Interchange Format)協議,該協議可使尋人信息在網站間共享。

  警惕負能量,可做更多

  微博力量用好了能夠為抗震救災保駕護航,用不好卻可能成為混淆視聽的利器。地震發生當天,一則“徐敬請速回雅安水城縣看重傷媽媽”的信息在QQ群及微信中瘋狂轉發,經人民網証實是一條高額吸費的詐騙信息。微博大V薛蠻子轉發的雅安地震組圖中街頭多人受傷照片為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資料照片。這些真假難辨的信息浪費了寶貴的賑災資源和社會情感,為信息監管敲響警鐘。

  災難面前,如何把民間凝聚起的“微力量”有效組織起來,這需要政府合理的統籌與管理。此時,脫胎於公信媒體的官方微博、政務微博應當擔起責任,對雜蕪信息正本清源,正面引導。而對於如何更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新浪微博社區委員會專家成員沈陽教授建議,在災情發布、信息擴散等功能之外,救災部門可提供基於LBS定位的求助信息,地震監測部門可提供可視化求救信息圖,政務微博可提供網友情緒分析報告,及時回應網友焦點質疑。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