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書評》是一份星期日出版的增刊,創始於1896年,最初每周六出版,從1911年起改為周日出版。時報書評是美國最老、影響最大的日報附屬書評周刊,也是曼哈頓高級知識分子必備的周末讀物,而時報書評聯合全國近四千家書店統計制作的暢銷書排行榜,更是美國甚至世界出版界商業成功的指向標。
《紐約時報書評》前主編山姆·塔能豪斯
近日,《紐約時報書評》宣布了換帥消息。時報書評原童書編輯帕梅拉·保爾(Pamela Paul)將被任命為新主編,而前主編山姆·塔能豪斯(Sam Tanenhaus)則會成為全職撰稿人,“以作者的身份接受新的任務”。此次換帥引發社會關注,觀察者認為,《紐約時報》風格或因此發生變化。見習記者 江楠
新主編
原為童書編輯和特寫編輯
塔能豪斯2004年開始擔任書評主編,帕梅拉·保爾則於2011年由塔能豪斯聘用,擔任書評的童書編輯和特寫編輯。《紐約時報》發布的一項聲明對帕梅拉·保爾自加盟《紐約時報書評》以來所作的貢獻,做了簡要介紹。該聲明寫道,保爾作為編輯和作者的良好才能給《紐約時報書評》帶來力量,而她每周的作者問答也是書評板塊不可缺少的好內容。她為《時報書評》約到了如馬丁·阿米斯、科爾森·懷特海德、梅格·沃利茲等知名作家,她本人則為《大西洋月刊》《時代周刊》《Vogue》和《經濟學人》等刊物撰稿。聲明稱保爾會將帶領《紐約時報書評》走向新的方向,為此《紐約時報》同仁感到興奮不已。而從5月起,塔能豪斯就將離開他的主編位置,而成為全職撰稿人,深度報道各政治運動的意識形態與歷史根源。
目標
保証每篇文章都能生動且助人思考
在一份訪談中,保爾談到了自己擔任書評主編之后的一個目標,就是保証刊登於《紐約時報書評》的每篇文章都能生動且助人思考。“我們都是忙碌的人,周遭充斥各種信息,每個人都在為自己不能讀書而尋找借口,但我希望達到的效果就是人們翻開書評發現,相較於匆匆瀏覽,他們更願意深入閱讀。”這個目標有別於《紐約時報書評》之前給人留下的深邃的精英文化氣質。
保爾表示希望繼續保持時報書評的多樣性,這既是指書評作者的多樣性也是指書種類的多樣,她認為這也是時報書評一直以來的傳統。
保爾說現在人們都在討論出版的問題,但她希望喚起人們對書的熱愛,這是指圍繞對書的制作的各個環節的熱愛。
不過,保爾表示她暫時不會透露具體的行動方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他們會引進一個很棒的童書編輯。
歷史
換帥引發風格變化
《紐約時報書評》換帥舉動已不是第一次引起關注了。
2003年11月,還差一年就執掌時報書評屆滿十年的查爾斯·奇普·麥克格拉斯,忽然辭職。麥克格拉斯將時報書評的受眾定位為“嚴肅而有文化修養的普通讀者”,堅持書評客觀而公正的寫作。但他的嚴肅取向卻遭到一些非議,有人認為他們的操作束縛了評論的辯論和挑戰個性,使得書評內容隱晦,程式化嚴重,讀起來缺乏趣味。
2004年開始塔能豪斯接手《紐約時報書評》,他的口號是“我將讓大家隻用十個星期天,就能明了圖書文化的究竟。”這幾年裡他致力於平衡時報書評中雅俗文學的關系,開辟了廣受歡迎的閱讀播客欄目,並對各種各樣的作家如厄普代克、基辛格等進行視頻採訪。如今他也在接近十年任期的時刻離開主編職位,《紐約時報書評》的未來究竟會向何處發展,我們隻能拭目以待。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