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我是建設者”大討論引全國共鳴 凝聚正能量共圓中國夢>>最新報道

  

責任,在互動實踐中明晰

——湖北新聞界“隊伍和人才”建設綜述

顧兆農  付  文  沈威寶

2013年09月06日00:0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湖北新聞界“我是建設者”大討論的對象十分明確,著眼點是“人”,是隊伍。它不僅立足於現在,還著眼於未來——走進了全省高校的新聞院系。

  針對高校新聞院系師生的特點,湖北組織優秀的青年新聞工作者、老新聞工作者、新聞道德監督員、基層干部分期分批地走進高校與新聞院系師生交流互動﹔由省委宣傳部、省記協領導帶隊,組織3批媒體編輯記者和高校新聞專業學生到重點項目建設工地蹲點調研採訪。

  同時,湖北還將大討論活動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結合起來,開展“雙向挂職”﹔吸收新聞院系師生參加“走轉改”和主題宣傳﹔組織老新聞工作者、優秀新聞工作者進高校﹔結合與建設者大討論,同步開展實踐觀的討論﹔高校和新聞單位一起,聯系湖北實際編寫教材。

  高校師生與新聞從業人員的互動,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對接,擴大了大討論的影響面,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解和認識,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深入高校,共話“輿論監督”

  開展輿論監督,是媒體的責任和使命之一。

  4月23日至26日,湖北優秀新聞工作者代表、老新聞工作者代表、新聞職業道德監督員、基層干部走進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與新聞院校師生共話建設者。

  “如果遇到有關強拆的投訴,該不該報道?怎樣報道?”在武漢大學的大討論座談會上,學生黃毛毛向原湖北日報社社長周年豐提問。

  “記者有反映社情民意的義務,也有把情況調查清楚准確反映的責任。這方面的報道,記者要尋求最利於推動問題解決的報道方式,不能為了吸引點擊率和收視率而一味曝光﹔同時既不能對問題視而不見,又不能以偏概全、夸大事實。”周年豐的回答,讓這名學生茅塞頓開。

  座談會上,優秀新聞工作者代表周芳、王俊倡議,開展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方法、途徑和結果要體現建設性,要有利於解決問題。老新聞工作者代表蔡祥斌說,報道如果隻看陰影,那是窮途末路。

  湖北是全國最早成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的省份,首批聘任21名社會人士擔任新聞職業道德監督員。4月25日,作為媒體的“挑刺人”,監督員張勇、司兵華、謝銘輝走進華中科技大學,與新聞學院師生交流互動。 

  “如何看待媒體輿論監督與社會責任的關系?”2011級本科生張冉提問。監督員張勇回答,立足於解決問題而不只是為了揭露問題,這樣的輿論監督才是媒體和新聞人社會責任的體現。

  “化解社會矛盾時,記者要依法依規,做到幫忙不添亂。”監督員謝銘輝說起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不久前,有媒體曝光某建筑物建成后未供水的問題。其實,水務部門早就查實那是違法建筑,按規定不能報裝水表和供水。但在輿論壓力下,水務部門特事特辦供了水。之后,又有媒體找來,提出違法建筑不該供水。“一邊說供水,一邊說停水,真讓我們無所適從。”謝銘輝說,面對社會矛盾,記者不應以“無冕之王”、“救世主”的姿態去為一方擺平問題,不能隻為報道做得好看、求轟動,而把問題和矛盾留給社會,有意無意地做社會不良情緒的推手。

  接地氣,強化建設者的主體意識

  5月下旬以來,在武漢、黃石、咸寧三市的重點項目建設現場,活躍著一支支特殊的建設者隊伍:省直媒體記者和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新聞院系學生共35人,分成3個小組,趕赴重點工地,開展重點建設項目蹲點調研採訪,旨在用實際行動進一步深化新聞工作者對“我是建設者”的認識,深入推進“走轉改”活動,樹立新聞媒體人建設者主體意識。

  在“記者蹲點基層調研活動”中,湖北大學有兩批學生跟隨記者深入基層:在宜昌,大家探尋舞龍舞獅這項民間藝術瑰寶的魅力、解讀一群民間文化藝人的堅守與困境﹔在武漢,跟隨百步亭社區的老人們一起做環保志願活動,讓“拐杖隊”平凡的生活和富足的精神為更多的人知曉。

  湖北大學新聞傳播系2012級研究生李盛說:“這些經歷讓我們抹去了眼高手低、浮躁的習慣,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活水源頭。基層建設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將這些與在校所學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領會新聞實踐的真諦。”

  荊門廣播電視台的年輕記者王燦,提到“走轉改”,曾有些不解:“我日復一日的採訪都是在基層啊,為什麼還要專門提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真正走下來做了幫忙類的節目后,她感慨地說:“真正意義的走轉改,必須走在實處、情到濃處、改在關鍵處。”

  牢固樹立陣地意識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政治家辦報,是湖北新聞界的共識。

  “政治上過硬是媒體走市場的入場券。”長江商報社社長蔣經韜說,隻有把黨性原則、政治要求和組織原則體現在新聞工作中,做黨和人民的喉舌,才是真正合格的“新聞建設者”。今年初,長江商報實現由都市類媒體向經濟性日報徹底轉型,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報紙的面貌、市場的份額,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總編助理、荊楚網總編輯張先國提出,堅持黨管媒體、黨性立網的原則是迫切的現實抉擇,更是服務於黨長期執政、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原則。

  如何讓更多的新聞工作者擔負起“建設者”的責任和使命?“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推動了全省高校對新聞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的深入思考。

  “理論與實踐未能很好地結合,使得新聞教育對人才培養存在著‘短視症’”,湖北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系教授胡遠珍指出當下新聞教育變革的路徑:“我是建設者”大討論讓教師們深刻體會到新聞教育不是“自說自話”,不是“想當然”,而是要讓“我是建設者”的新聞理念深入課堂、深入到學生的思想深處,改變理論素養不足、實踐能力單一、創造力有限的問題。

  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副主任樊曉燕是首批高校與媒體雙向挂職的干部。她說,在擔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助理的一年裡,最初與學生的互動是艱難的,有學生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100多年前的辦報經驗,離現在太遙遠了。”但一堂堂生動的實踐教學課后,越來越多同學的提問,從質疑到詢問,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在採訪實踐中體會,變化明顯,有的同學為此還寫下了上千字的感言。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石義彬教授深切感到了高校新聞教育的責任。他說,高校新聞院系作為培養學生新聞觀的源頭,讓他們參與“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有利於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國情,打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礎。

  凝聚著這次大討論的成果,湖北新聞界與高校合作編寫的《新聞案例集》,將在全省高校新聞院系中,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教材而廣泛使用。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06日 15 版)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