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珍視被網絡放大的話語權(新媒觀察)

畢  爻

2013年09月12日07:58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事實上,面對似是而非的種種網絡傳聞,“轉發”前辨明真假,多數時候並不難。打擊造謠者,提高辨別力,珍視話語權,去偽存真,才能讓互聯網成為“互信網”,令我們共同受惠 

             

  夏去秋來,各地瓜農忙碌半年,這一輪辛勞總算有了收獲。北京市大興區龐各庄的一位瓜農慶幸地說,還好,今年的“打針西瓜”謠言沒有刮起多少風浪。

  瓜農今年的“慶幸”,緣於對去年“打針西瓜”網絡謠言大肆傳播的心有余悸。西瓜熱銷時,有網友發帖說瓜農給西瓜打藥,長得快好賣錢,自己從來不吃,一度令消費者對西瓜“敬而遠之”。 

  當時,筆者曾求証“打針西瓜”的真相。經過調查,農業專家、瓜農、經銷商和動手實驗的網友,都証明“給西瓜打針”子虛烏有,既無必要也無可能。

  今年西瓜上市之季,同樣的謠言還是如候鳥般再次出現。慶幸的是,經過上一年的主流媒體調查、網上網下辟謠,這樣的謠言傳播力和影響力已經大為下降。

  其實,何止是西瓜?這些年被網絡謠言傷害過的水果和食品可真不少,香蕉、柑橘、櫻桃等,紛紛“躺著中槍”。因為謠言,果農站在自家果園、守著堆在地上爛掉的水果痛哭的照片,令人痛心。

  謠言本自古就有,水果成為謠言主角也非今日始。不過,從“水果謠言”的網絡傳播現象看,網絡的放大效應難以估量。

  從最初的口耳相傳、信件往來“點對點”,到手機短信群發“一對多”,信息傳播是在相互認識的特定人群中擴散。而在網絡時代,特別是Web2.0時代的微博等新應用流行后,每個人既是閱讀者也是信息源。一條信息,1分鐘內,幾次點擊,幾次轉發,就能實現“裂變式擴散”,傳播給互不相識的成千上萬人。

  這就是被網絡放大的話語權。如今,網絡不是有些人所稱的“虛擬社會”,而是現實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得好,是利器。最近一段時間,公眾“網絡反腐”、“微博反腐”,發揮積極作用,取得不少成果。用不好,則是凶器。網絡傳謠,治理難度遠超過去,有行內專家總結說,原因有三:發布太容易,傳播太快,刪除干淨太難。

  泛濫於網絡的各類謠言和不法信息,引發種種實際問題,成為全社會共同承受的現實之痛。諸如“打針西瓜”“櫻桃生蛆”這樣一個謠言傷一個行業、損一方百姓的案例屢見不鮮。網友如成為謠言受害人,合法權益自然遭受侵犯﹔即使只是圍觀者,也不免受到惡意引導,影響正確認知,產生恐慌情緒。

  因為互聯網的特性,職能部門面對公眾單向傳播的優勢被削弱了,因此,及時准確地發布權威信息,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義務,也是“真相跑贏謠言”的必要舉措。而公眾也應珍視被網絡放大的話語權,面對泥沙俱下的互聯網,多一份冷靜。

  對於利用網絡話語權捏造事實惡意造謠傳謠者,當嚴格遵照法律予以懲處。更多的網友,則常常是心懷善意,被動成為謠言的傳播者。讓大家的健康免受“問題水果”侵擾,幫助丟失准考証的學生找回証件,轉發求助信息為慈善事業盡一份力……如此種種,舉手之勞就能幫助他人,何樂不為?但如果不假思索、毫不辨識,轉發的卻可能是謠言或虛假詐騙信息。

  事實上,面對似是而非的種種網絡傳聞,“轉發”前辨明真假,多數時候並不難,例如注重分析不輕信,依據常識下判斷,注意信息源是否可靠,搜索網絡簡單核查等。越是聳人聽聞,越要質疑其真假。

  如果把互聯網比作一個市場,那謠言就如同市場上出現的“劣幣”“假貨”“危險品”,若不加治理,隻會“劣幣驅逐良幣”,損毀整個市場的根基。打擊造謠者,提高辨別力,珍視話語權,去偽存真,才能讓互聯網成為“互信網”,令我們共同受惠。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12日 20 版)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