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放射狀傳播
放射狀傳播是指謠言從信息源向無數接收者發送。這是網絡謠言特有的傳播模式。比如通過微信、微博、網絡論壇、網上聊天軟件、RSS等散布謠言,這樣可以使信息在同時被無數人接收。這種一對多的傳播模式,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關注,傳播效率極高。
(4)“漩渦”型復式傳播
從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三大媒介的角度迅速將訊息傳播給不同接收領域的各個用戶節點,形成漩渦型復式傳播。在一場完整的謠言傳播過程中,往往既有人際、群體間的多渠道組合,也有大眾媒介、互聯網絡的交叉,多信源、多途徑的信源加工和傳遞,形成信息引力巨大的傳播漩渦,爆發出的輿論效力不可估量。
4.傳播效能
克羅斯認為,謠言=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6]這個公式可以作這樣更進一步的解釋:既然是“積”,隻要重要性和曖昧性有一方是零,謠言就無從發生。如果問題對人們不重要,無論狀況多麼曖昧,流言也不會流傳。同樣,問題再重要,但狀況不模糊,流言也不會廣泛傳播。[7]
“七五”事件、鄯善暴力襲擊事件等在國內國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境外的敵對分子到處造謠,制造恐怖氛圍。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形象上給新疆蒙上巨大的損失。比如,今年的鄯善暴力事件,導致了當地哈密瓜農的水果滯銷,收入下降。
三、謠言傳播的控制
1.破解謠言傳播的根本方法是消除謠言產生的原因,應從其傳播根源上下工夫。隻要及時發布具有說服力的權威信息,讓人們了解謠言的謬誤在哪,並說明深層次的原因。那麼,所發布的信息會連同謠言一起進入直接傳播途徑,兩者存在著的根源性矛盾即可使得謠言在傳播進行過程中被不斷弱化,直至露出本原,使三股勢力之遙無空可鑽。
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全面的反謠體系。
(1)建立全面的謠言審核機制與轉發控制。網絡信息傳播就是信息選擇的過程,需要進行審核。對信息源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對網絡發帖內容審核和發帖網民身份審核。網絡轉發是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對於特殊新聞,可建立轉發控制機制。建立全面監測和管控各種謠言發布或傳播的載體與通道。政府安全部門要建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對各網絡載體或通道上的輿情信息進行全面、實時監測。除了完善的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可監測各種新聞信息外,同時也監測各種網絡謠言。一旦網絡媒介或通道上出現某個網絡謠言信息或事件,監測系統可實時匯報並跟蹤。
(2)建立反謠網站。政府在應對網絡謠言事件的能力和方法及反應速度等方面有所欠缺。在網上出現某個事件謠言后,政府仍試圖依賴所掌握的傳統媒介來辟謠,試圖利用其權威性來達到辟謠的目的。然而而這些信息載體通常是網民不關注和較少關注的領域,這會因為辟謠信息落后於謠言信息而無法發揮作用,並造成網民無法知曉政府辟謠信息的問題。因此,政府要改變僅僅依靠傳統媒體和政府網站的思維,要通過開始政府博客、空間、微博及建立與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公共論壇等交流機制,通過多種網絡載體將辟謠信息及時的全方位、大力度的發布出去,並根據謠言發展情況不斷發布新的辟謠信息,建立政府信息與網絡謠言信息賽跑的機制。
3.培養網民理性精神
(1)增強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從網絡謠言重視証據這一點來看,網民親自核實細節,就有可能發現其中的謬誤。第一、倡導理性發貼、理性討論。針對網上發布的諸多新疆的帖子,網民往往不經思考就欣然的接受。其實這其中的許多信息隻要稍作推敲就可以辨別真偽。比如七五事件中,網絡上發的許多圖片上的地址就不是在烏魯木齊,這麼明顯的漏洞許多網民都沒有發現,還是壓根就沒有這樣的質疑思維呢。第二、鼓勵網民對網絡謠言進行反思與總結,提高對謠言的防范意識。並且帶動更多的人去淨化網絡環境。第三、提高網民的社會認知水平。
(2)明確權利與義務的范疇。公民享有法內的言論自由權,政府應該提供暢通社會公眾正常的意見表達渠道,保障公民言論自由,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但是,網民在享受現代網絡傳播帶來的快捷便利和網絡言論的相對自由的同時,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積極履行公民義務,自覺抵制網絡謠言,維護輿論環境,淨化網絡環境。
(作者系:方明江 新疆財經大學商務學院)
參考文獻:
[1] N. DIFONZO. P. BORDIA.Rumor Psychology: 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 [M].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 13.
[2] R. H. KNAPP .A Psychology of Rumor[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44(8).
[3] 楊發仁編.《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第5頁.1997.新疆社會科學院.
[4] 視頻:“世維會”策劃煽動7-5事件全過程公布.CCTV新聞頻道.2009年10月15日http://video.si na.com.cn/news/c/v/2009-10-15/224746307.shtml
[5] 柯貴幸.遲毓凱.王波.非常時期網絡謠言的傳播機制和應對策略﹝J﹞.社會心理科學.2009(1):31-32
[6] 胡鈺.大眾傳播效果﹝M﹞.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0: 35-40
[7] 高紅玲:《網絡輿情與社會穩定》.新華出版社.2011年.第 74~75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