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以“蘆山4·20地震”后報紙號外為例

2013年10月21日15:1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內容摘要:號外是報社報道突發新聞或有重大歷史意義事件的新聞紙。歷史上,報紙號外是報紙記錄、解讀重大歷史事件和突發事件的最快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的時效性已經遠不及微博等新媒體,報紙號外的形態也隨著受眾需求和媒介技術的發展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但是,報紙號外作為重大突發事件記錄者、見証者的作用並沒有改變。本文以“四川蘆山4·20地震”后發行的報紙號外為例,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形態的嬗變以及它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 重大突發事件 報紙號外

號外是報社臨時出版的單張,是報紙在固定的出版期編號發行之外,用於急需刊布的特別重大的最新消息。由於這種單張報紙不列入原有的編號,所以稱之為號外。號外作為報社報道突發新聞或有重大歷史意義事件的新聞紙,它具有記錄重大史實、披露突發事件、反映社會熱點等特征。報紙號外刊登的內容必須是重要新聞和特殊事件,時間應在兩期之間臨時出版且無編號。[1] 歷史上,每當有重大事件,我國的報紙基本上都要出號外,例如“張勛復辟”、“抗日戰爭勝利”以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等重大事件都發行過號外。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新媒體興起后,我國的紙媒競爭逐漸走向白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后多數紙媒便紛紛發行號外,如“北京申奧成功”、“5·12汶川地震”、“上海世博會”等重大事件的號外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掀起了報紙發行號外的熱潮。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報紙號外

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形成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競爭與共存的傳播格局。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有自己的優勢,並不會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消亡,在重大突發事件后發行報紙號外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發行出版報紙號外首先是由報紙媒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報紙具有信息發布形式不夠靈活、時效性不強、信息承載量少等缺陷,為了彌補自身的缺陷,增強報紙媒體在媒體間的競爭力,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時,在其他傳統媒體和新興網絡媒體的壓力下,報紙發行號外就顯得非常必要。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在四川省蘆山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后,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爭先報道,報紙媒體除了在微博上直播災區的情況外,當天下午15:00點,《重慶晚報》和《都市快報》聯合推出蘆山地震號外,隨后《泰山晚報》、《重慶晨報》、《重慶時報》、《重慶商報》等也推出了號外。雖然在時效上無法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相比,但是報紙號外能夠在收看電視和收聽廣播不方便、網絡不暢通的情況下及時送到市民手中,最大限度地傳播地震消息,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從克服報紙自身出版周期的弊端來講,還是從充分履行其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來看,報紙出版號外都是必要的。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發行報紙號外也與新媒體本身的缺陷有直接的關系。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報道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信息發布平台和信息接受終端也逐漸多樣化。每當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人們更加傾向於從微博等新媒體獲得最新信息,報紙號外的時效性已遠不及新興媒體,但是新媒體也有自己的缺陷,人們在新媒體上獲得的信息多為碎片化時間內獲得的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對突發事件的整體進行全面系統地了解和認知。還有就是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經常會有謠言肆機出現,人們在網上上獲取信息的真實度難以保証,所以必須有具有強大公信力的傳統報紙發布更加權威的信息,減少謠言的傳播。

二、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形態的嬗變

(一)、發揮紙媒的傳統優勢,注重內容廣度和深度的開發

歷史上,報紙號外是報紙記錄、解讀重大歷史事件和突發事件的最快方式,更加注重消息的時效性,並把聚焦的重點放在事件本身上。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所發揮的作用已不僅僅是關注重大突發新聞事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善於發揮紙媒的傳統優勢,注重拓展消息的外延與內涵,通過號外這樣的傳播形態來探索新聞信息與其他因素在橫向與縱向上的聯系,或從多個角度解讀、報道新聞事件以求挖掘出投射在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層次的社會意義和影響,進而增加新聞的人文價值。例如,“蘆山4·20地震”后《重慶晚報》、《都市熱報》聯合推出號外,共有“蘆山挺住”、“動態”、“重慶”、“相關”四個版面,內容涉及面廣,主要包括現場救援情況、地震發生瞬間情況、震后民眾被困情況、震后逃生技巧等多角度、多層次地報道主體新聞,力求傳遞全方位的消息。

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往往以碎片的話的形式接受信息,並不能對事件整體有系統地了解和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度報道顯得尤為重要。報紙號外利用紙煤的傳統優勢,不僅滿足了人們了解主體新聞本身,而且還了解與主體新聞相關的各種背景,還對重大新聞進行解釋、分析、評論,大大拓展了報道的深度。例如:《重慶商報》推出的號外“震慟”,其內容不僅有介紹地震本身的情況,還與5年前的汶川地震進行對比起來分析,以及對地震后出現的感動場面和人物進行了描述……,在理性的深度上豐富了主體新聞,滿足了受眾的深層需求。

(二)版面排版圖文並茂,逐漸走進“讀圖時代”

以前,報紙號外多用文字來記錄重大突發事件,排版單一,視覺效果不佳,可讀性行不強。在新媒體時代下,報紙號外更加注重版面的設計與美化,多以生動形象的的新聞圖片或示意圖來再現或描述事件,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視覺效果,圖片因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能夠吸讀者眼球,從而能更有效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蘆山4·20地震”后報紙號外圖片數量多、篇幅大,大小搭配得當,小而有致,大而有法,圖片和文字能有機地結合,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如《泰山晚報》、《重慶晨報》等報紙號外關於救援現場、傷員救治等圖片排版合理、參差感強,還通過示意圖直觀形象地描述當地的地理情況和震源和震中等方面的信息,讓大家對此次地震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借助新媒介技術,順勢打造電子號外

新媒體時代下傳播重大突發事件的消息,時效性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挑戰,紙媒不僅發行紙質號外,還積極借助新媒介技術發行電子號外,極大縮減了發行的中間環節,極大地改善了紙媒時效性差的現狀,大大豐富了號外的媒體出版形態,使得號外這個傳統的平面紙媒表現形式在網絡媒體時代有了新的空間。電子號外利用網絡的優勢,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為受眾提供了關於突發事件的最新最全的消息。“北京奧運會”、“嫦娥飛天成功”等重大事件報道中,部分紙媒突破了“紙質”的限制,積極利用新媒體出版電子號外,通過超文本和超鏈接的形式提供更全更新的消息,根本上改變了號外的傳播方式和發行形態。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