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探究公共新聞的“本土化”【2】

——以《南方周末》評論版為微觀樣本

2013年10月21日15:1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3.精英証言提升公共話語理性和影響力

南周素來強調以“精神緣”會友,其知識型讀者思想活躍,具有較強的社會行動能力。細心觀察其評論版不難發現,普通公民見報的都是一些三五百字左右的“豆腐塊”文章,而政府官員、各行業專家學者等精英人士依然被視為“座上賓”,佔據講壇的主導地位揮洒宏論。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是否與“公共新聞”的宗旨相背離?對此,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

伴隨著社會轉型而來各種新事物和矛盾不解頻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可供探討的議題。而社會發展的趨勢必然是分工越來越精細,公共議題也絕不隻局限於“民生”這一塊,很多議題帶有強烈的專業性。想要從本質上厘清問題的性質和價值必然需要專業知識的積累和長期關注。而這恰恰又是專家學者們的優勢所在,於是精英們走上媒體的言論講壇。

評判這些精英發言是否具備公共性不能因為他們的身份而產生思維定勢,而是要看他們的言論是否真心關注公共事務,還是僅僅出於擁有知識話語權的自我炫耀,簡而言之,他們是否是攜帶著自己的專業知識走進了公共領域。縱觀南周評論版,除了“大參考”多半是從純專業角度論述時局為政府建言獻策之外,“自由談”專欄裡的精英學者也不光是從自己的專業知識角度出發解讀專業性的公共議題,更多地時候,他們只是出於常人的情感關懷闡釋社會熱點或自身經歷背后的哲學,帶讀者領悟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他們的言論就如同黑室明燈,在你疲憊迷茫的時候向你呈現生活的美好本質。

提倡公共新聞的目的是通過對話加深不同群體間的相互理解,力求對公共問題的解決達成共識。必須清醒的是,雖然有些問題公民的確可以自行解決,但還有許多問題則需要從更高的層次加以理解,相較於普通民眾,精英人士的理性發言或許能夠比公眾的大聲疾呼更容易引起決策層的重視,客觀上加快問題的解決。因此,我們應該拋棄那種憤世嫉俗的觀點:如果專家踏進公共領域即使不至於完全損毀也必然會影響公眾對公共問題的表達。

四、“非典型樣本”的相對優勢

如果把報刊評論版這塊思想交流地看作公共新聞的“非典型樣本”,那麼在當下中國社會語境中是否存在一種公認的“典型樣本”呢?近幾年風生水起的網絡論壇、電視群辯式節目都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聞把關的壟斷,體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公共性”。

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以及自媒體的興起,傳媒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網絡話語場中,原來那種以身份地位為參照的垂直權力結構逐漸讓位於以個人選擇為基礎的橫向結構。任何新聞事件都被可能成為一個開放的話語空間,

網民們能從任何一個節點進入共同分享同一事件並參與敘述。如此,原本處於不同階層的分散的主體,被聚集在一起,相互激發起介入公共事件的熱情, 這種關注熱情借由技術的“賦權”時常還具備了影響現實生活的能力。近年來諸如“宜黃血拆”、“微笑局長”等多起熱門新聞事件背后都可以看到網民們通過推特、臉書等新興媒體積極關注並推動事件的發展。

這一切,似乎都更接近我們關於的“公共空間”理想。然而在“眾聲喧嘩”的背后新興媒體本身也隱藏著與生俱來“原罪”,在某種程度上消解著公共性。

首當其沖的便是網絡交流表達中的隨意性。由於不是面對面的交流,網民們極易忽略談話該有的責任素養,一些狂熱情緒似乎變得合理化,大家都愛“吐痰”, 網絡論壇變成一個“負能量”的集結地,更多的公共話題也就消逝在人們透支的憤怒中。

此外,相較於傳統媒體,新興媒體中也存在一批設置議題、引發話題的意見領袖。只是他們身份來源更加復雜,有相當一部分是影視明星或商人,他們時常會因為觸及敏感話題轉而在商言商,或是無意於公共事務隻專注於自己的小圈子,更有甚者無法拒絕現實名利的誘惑而淪為廣告商的代言人。網絡論壇經常因流於瑣碎而變得缺乏生命力。

而以這些“短板”來反觀我們的“非典樣本”,南周評論版的優勢則凸顯出來。

在一個人人都能有“麥克風”的時代,聲嘶力竭的喊出自己的觀點固然過癮,但擁有互相傾聽的耐心更難能可貴。相較於新媒體個人表達的聒噪和急切,“非典”樣本更多了一分從容和理性。得益於編輯的篩選和報刊嚴肅的風格,單純情緒宣泄的言語自然被攔截在版面之外。即便話題是局限在個人生活困惑層面,那也只是平和的訴求,和“戾氣”不沾邊。面對飄著墨香的白紙黑字,擁有話語權的精英群體也更能靜心立說成醒世之言,而不易受名利的裹挾與表演欲望的誘惑而成為人人喊打的“磚家”。與此同時,在“信息爆棚”的時代, 我們常常缺的不是信息而是知識,我們更需要一種對事物的確定性和對價值的牽引。而南周評論版上那些由本報評論員執筆代表本報觀點的專欄,總能在“眾說紛紜”中撥開迷霧,為新聞事件定下一種“基調”。曾記得08年面對慘烈的汶川地震,“方舟評論”的那篇《汶川震痛,痛出一個新中國》以堅毅激昂的筆調回顧祖國歷史的坎坷,並讓我們堅信“多難興邦”的道理。在災難迷茫中,人們尤其需要一種向上的引力。長此以往,在理性的引導和平和的協商中,叫囂有余理性不足的“烏合之眾”將逐漸轉型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民

此外,國外發起的那些著名的公共新聞運動案例背后往往都有著雄厚的資金支持。國內也曾經發起過諸如“媒體市民聽証會”、“電視公開演講競選”等具有“本土公共特色”的活動,可現實環境以及資金的掣肘注定它們無法成為我國公共新聞的常態。而相較於媒體針對某些特定問題臨時發起的討論組,報刊評論版提供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台,可以長期維持討論並不斷拓寬話題范圍,有助於在不同群體間發展一種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關系,而不是討論完畢再也見不到彼此的陌生人,而且由於成本的低廉也具有持久的操作性。

 

結語

在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中,新聞場域從來就不是一個波瀾不驚的港灣,它與政治場、經濟場、文化場、知識場以及自身內部之間都存在著大量的角力斗爭。

作為一種“舶來品”,公共新聞要“落戶”中國切不可忽視我國的政治體制以及文化背景。必須清醒的是,每一種實踐形式都是優勢和“短板”的結合體,不存在一種完全標准的實踐形式會如同動力裝置一般,往中國新聞的大機器中一放,就能實現我們關於“公共領域“的所有設想。它一定是隨著現實語境和客觀條件的成熟而不斷改進、完善。正如同它的哲學提倡開放、包容,筆者相信,“公共新聞”的中國化路徑也應當是多元且與時俱進的。

(作者系: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坦尼 哈斯.公共新聞研究:理論、實踐與批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36.

孟建,董軍.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的嬗變與發展[J].國際新聞界,2013(2):8.

范承剛,周華蕾,劉志毅,張瑞.大V近黃昏[N].南方周末,2013-9-12.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