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源於美國的“公共新聞”曾因其獨特的理念掀起新聞圈的波瀾,學界和業界都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和探索。如今社會轉型的到來和公民意識的覺醒為公共新聞“扎根”中國營造了相對成熟的氛圍。作為一份具有專業操守並廣受國人尊敬的嚴肅周報,《南方周末》評論版在言論主體、話語結構以及精英論証三個層面都顯現了公共性特征,並在與其他實踐形式的比較中彰顯出自身的優勢,以此為“公共新聞”扎根中國提供一個微觀樣本。
關鍵詞:公共新聞﹔公共哲學﹔南周評論版﹔網絡媒體﹔相對優勢
說“公共新聞”是新聞話語中的一個傳奇並不為過。這場醞釀於於二十世紀末美國的新聞改革運動曾在新聞圈中掀起一股潮流風暴,不僅牽動學界和業界,而且漂洋過海,從發源地逐漸蔓延到亞非歐諸國。
公共新聞於本世紀初引入中國,並在2004年左右引發了一股研究高潮,之后沉寂了幾年。如今隨著社會轉型的到來,公民意識的普遍提高,新聞媒體既要滿足公眾的表達欲,創造條件讓公眾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又要掌握火候,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同時,有著本土公共新聞萌芽之稱的“民生新聞”近年來也逐漸式微,需要汲取養分實現升級,再次探究“公共新聞”有著豐滿的現實意義。
一、 公共新聞之公共哲學
或許是與“客觀公正”這一被奉為圭臬的主流新聞價值標准格格不入,公共新聞自問世便一直備受爭議。學界和業界諸多人士都曾從自身角度進行相關闡釋,可直至今日,也並未就它的定義完全達成一致。
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在混雜的各家之言背后提煉出一種大體相似的“公共哲學”,即:公眾不僅是旁觀者而且是民主的參與者,他們有理性能力就關心的議題參與協商的﹔因此新聞界的職責不局限於通過報道讓人們了解世界,更要致力於維持一個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讓所有公民都參與進來,鼓勵公眾對事關公共利益的議題進行積極互動,並達成相對一致的共識形成輿論的力量來促進問題的解決。
二、 公共新聞“扎根”中國恰逢其時
如前所述,國內曾在2004年左右掀起一股公共新聞研究的熱潮。如果說之后幾年的沉寂多少使其帶有“生不逢時”的悲壯色彩,那麼如今公共新聞再次扎根中國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三十多年來,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天裡,中國傳媒也大膽邁出了變革的步伐,從原先單一的意識形態宣傳軌道駛入了產業化的快車道。在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談創收已不傷感情”。形式繁多適應不同受眾群體口味的媒介產品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許多曾經被視為“禁區”的報道領域也被敢為人先的媒體和新聞從業者相繼涉足﹔聚集優勢資源打造完整產業鏈的各大型傳媒集團也如雨后春筍般在資本市場中摩拳擦掌,好不熱鬧。
然而,在享受媒介變革給我們帶來繁榮光景的同時,困惑也接踵而至。在經濟效益的刺激下,一些低端媒體大打各種“擦邊球”,雞零狗碎的民生新聞和捕風捉影的娛樂八卦長年佔據人們的眼球,毫無格調可言。而另外一些高端主流媒體也因將目光過度聚焦於城市主流人群而頗受微詞。
此刻我們才恍然大悟:可人的經濟效益並不必然意味著公平、公開、民主等原則就能得到相應的關注﹔農民以及低收入等弱勢群體不但缺乏發言通道,就連他們的生活現狀也鮮有媒體問津﹔甚至“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本身注定難以成為是一架精准的天平,事業單位屬於公共服務性質,而企業管理更側重於創造經濟效益,在缺乏完備監督的情況下,經濟利益顯然更誘人。於是乎,商業利益侵犯媒體公共性的現象並不鮮見。
在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中國,一切權利從來都屬於人民,黨和國家的權利都是人民賦予的,公共性是它的本質特征和優良屬性。與此同時,中國社會轉型仍處於“進行時”,還沒有轉型完畢。民主、公平、正義這些題中之義的實現也需要傳媒大力弘揚“公共性”來助力。
這一切似乎暗示著以往那種迂回策略已不足以消除現實的困窘,我們需要的是根本性的傳媒變革。在堅持走市場化道路自給自足發展原則不變的同時,還要大力弘揚公共性,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新聞。
三、《南方周末》評論版的公共性
既然土生土長在美國,公共新聞扎根中國自然有一個“本土化”的探索階段,期間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形式。而報刊評論版作為一種集納各類意見的聚集地,它不僅僅是代表報紙發言、引導輿論,更為各類受眾群體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言的空間。顯然,這與“公共新聞”的訴求有著關聯之處。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嚴肅周報,《南方周末》(以下簡稱為“南周”)始終踐行著自己獨特的“專業主義”,無論是九十年代“為民請命”樹起輿論監督大旗的“鋒芒畢露”,還是如今的關注宏觀制度建設的理性平和,它始終為中國的改革和轉型“保駕護航”,積極參與從未袖手旁觀。其評論版也在三個維度上閃耀著“公共性”的火光,為我們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的公共新聞提供了一個微觀樣本。
1. 完備的結構要素塑造多層級的公共參與者
《南方周末》評論版的要素在國內算是比較完備的。自2007年6月設立獨立的“評論疊”以來,版式設置一貫穩定多樣。
“方舟評論”位於一版的核心位置,刊載本報評論員對時下重大事件的意見,引導輿論、針砭時弊、分量厚重。而“周末茶座”、“記者見地”等同是由報社同人抒發一家之言的欄目則好似朋友間的閑聊,輕鬆活潑。
“讀者來信”欄目是溝通報紙和讀者聯系的橋梁。作者身份不限,既有體制內的公務員、銀行職員和檢察官等等,也有外來務工人員、家庭主婦、甚至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從自身固有的認知角度對某種現象抒發感想,暢談自己工作生活的困惑煩惱,或是針對此前的報道或評論提出建議。
“自由談”和“大參考”專版可以說是一個高端的意見市場,其作者匯聚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 他們既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帶領讀者認知國事天下事,又以平易近人的姿態心懷普度眾生的情懷。
“評中評”專版則集納一周內其它媒體刊登的代表性評論並予以點評。其中的“第一爭議”專欄還就近期熱點事件將正反雙方的意見一一羅列,塑造一個辯論沖突的場景,編輯也會在評語中展示自己的偏向。
不難看出,南周評論版設置了一個具有多層級主體結構的意見平台。無論你是身居廟堂之高,或是地處江湖之遠,隻要你的想法、建言事關公眾利益,甚至你只是想發泄心中的憤懣,在此你都可以暢所欲言。而這在當下中國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社會轉型期間,階級利益分化嚴重,決不能簡單地把“公眾”看作一群對“公共利益”持相同看法的公民聯合體,而應該強調的是公眾對公共利益協商負有責任。這就意味著,我們應該拋卻存在某種超越一切差異的共識的設想,不再將報道建立在某一個特定群體的價值觀上,而是要創造一個多元和包容的話語空間,讓公民可以傾聽彼此的心聲,幫助他們塑造並找到自己的身份,培養理性協商精神。
2.開放包容的精神迎來多元的話題
在一個開放、充滿活力的公共領域中必然是所有涉及公民的事務和想法都可以得到明確表達、商討以及批判,在其他場合不能或不會被提出的觀點也可以在此被探討、評價。
如前所述,《南方周末》通過設置不同層次的專欄引來的是身份各異的個體發言者。既然公民內部結構層次是多元的,創設對話平台的目的又是為了加深不同群體之間的了解,緩和彼此潛在的利益沖突,那麼媒體就應該摒棄“公共利益的話題”和“個人關心的話題”之間非黑即白的刻板成見。對於公民來說,隻有他們自己能決定在特定場合下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是面向知識型讀者的新主流媒體,南周評論版編輯並沒有把一些既定的立場是為理所當然,而把另一些議題劃分為不適合在公共場所談論的個人話題。
隨意抽取南周一期的評論版,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議題還是文風,各個版塊大相徑庭。以2013年4月25日為例,南周在這一期所有專欄一共發了26篇評論,議題涉及各個方面。在學者精英們的專業視野中,既有從理性角度評價雅安抗震救災活動的《在災難中成熟》﹔也有從細節著眼探究復旦投毒案背后的《瑣事一樣殺人》﹔更有以史為鑒抒發“官少而世治”願景的《清末的本本主義》。而在“讀者來信”中,被論及的事務更是五花八門:《各取所需的交易光彩嗎》揭露社團組織裡“官”多於兵﹔《大病保障聽著很美》抱怨“新農合大病救治”在現實生活中實施不到位﹔《我和大姨的感情越來越遠》直面兩代人“幸福觀”的雲泥之別等等。這些題材風格迥異的言論呈現在一個評論版內,充分體現了公共空間多元與差異的本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