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電視談話類節目主持人“話輪”控制分析【2】

——以《魯豫有約》與《奧普拉脫口秀》為例

王 歡

2013年10月21日15:4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奧普拉保持話輪的目的多是補充信息,並在補充過程中積極發表自身觀點和感想,並放大嘉賓談話內容的一些細節。奧普拉用她開放、熱情、參與、互動的風格鼓勵嘉賓針對某一話題進行更深入的談話,最終不僅能夠控制話題的發展方向,還能起到推動話題層層深入、激發嘉賓表達欲望和活躍現場氣氛的作用。

(二)主持人奪取話輪狀況的對比分析

話輪奪取是指在會話過程中發話人主動獲取發話權,接過下一話輪的行為 。話輪替換的時機通常發生在受話者認為發話者的話已經到了“可能的結尾”之處。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或因為多個受話者爭搶話輪,或因為受話者對“可能的結尾”之處判斷失誤,時常會出現發話者的話語被強行打斷的現象。這種說話者的話語被強行打斷,同時話輪發生轉移的現象稱為話語打斷 。話語打斷行為實質上是對說話人的會話內在結構的深層侵擾和對當前說話人句法界限的侵入 ,反映了交際者試圖控制和爭搶話輪的意圖,體現了話輪轉換規則的特殊性。我們通常認為,強行打斷他人正在進行的談話是不禮貌的,但在電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適時地運用言語打斷卻是保証節目效果的一個有效方式,因為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嘉賓就一個主題進行深入對話,並盡力挖掘更多的相關信息,一旦訪談偏離正軌或訪談內容流於觀眾的已知信息,就會沖淡節目主題、延誤節目時間並且影響節目收視率。這時,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作為節目話語權的掌管者,有必要適當的打斷並奪取話輪,以保証節目順利進行。

打斷主要有兩種方式:插話和接話。插話是打斷別人正在進行的話輪,取得說話機會﹔接話是聽話者借助受話者言語中某個誘導語接過這個話題,為自己獲得說話的機會。通過分析兩節目的談話文本進,本文將打斷原因分為提問型、評價歸納型、認同型、補充型、轉移話題型、延續話題型、活躍氣氛型七種。

統計結果顯示,魯豫的打斷,多數情況是屬於延續話題的打斷,也就是奪取話輪后,依然延續嘉賓的思路,針對嘉賓的談話進行評論、更正、補充或是提問。同時,語料顯示,魯豫的話輪長度一般較短,語言利落,更多地表現出一位知性女性形象。魯豫在奪取話輪后一般不會把持很久就會再此把說話的機會返還給嘉賓,這種打斷一般不會影響嘉賓的談話思路,相反,可以幫助嘉賓連貫思路、消除緊張,沿著談話的方向把事情交代完整。奧普拉的打斷則多是提問型、評價歸納型以及補充型。節目中奧普拉一邊傾聽、回應,補充信息,一邊不斷地拋給嘉賓新問題,引導其從多個角度深入談話,並以此為新的興趣點來吸引觀眾。這樣就消除了談話的沉悶感,活躍了節目的節奏,同時引導談話走向深入。如果對語料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可發現,奧普拉的話輪內容多是提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強烈情感。她在節目中流露出的那種關心、同情和欣賞,給被訪者營造了一種寬鬆、真實、熱情而沒有被侵犯的氛圍,這更容易使嘉賓說出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不是一味的回顧成功歷程。

從奪取話輪的總次數來看,奧普拉奪取話輪的次數要明顯高於魯豫。可見,奧普拉在談話中的態度更為積極,她總是以一個參與者的姿態介入到會話中,在熱烈的氛圍中牢牢控制著話輪,把握住節目的整體走向。魯豫對於話輪的掌控更多的是一種“柔性控制”,她善於扮演一個傾聽者,通過伴隨、應和、追問,引導嘉賓沿著話題思路繼續會話。

主持人奪取話輪情況體現了訪談節目的內容定位。奧普拉積極介入嘉賓的話輪,使節目呈現“點”的特征,加強了節目的話題性,削弱了節目的故事性,節目內容更集中,更深刻,更易與觀眾產生共鳴。而魯豫這種為延續話題而進行話輪打斷,則會使節目呈現“面”的特征,使嘉賓呈現的內容更全面,更連貫,加強了節目的故事性。

(三)主持人讓出話輪狀況的對比分析

話輪放棄是指發話人終止自己當前的話輪,由聽話者開始一個新的話輪。Sacks認為一次隻能有一個人說話,即一次隻允許一個話輪的進行,這是話輪關聯性轉換的前提和核心准則 。對話是受時間制約的,這決定了話輪通常隻能以線性展開,多個話輪同時存在會偶爾發生但不是常態。而且,即便一個說話人在同一時間擁有了話語權,其權利也不是絕對的,因為說話者不可能無限制地說下去,否則就會失去交流的目的。所以,適當的時候,其話語支配權也將隨著話輪的轉換而自然過渡或被迫轉讓。

電視談話節目中,嘉賓是訪談的核心人物,觀眾希望聽到嘉賓講述自己的故事,有職業素質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應該在佔有話輪一段時間后,主動放棄話輪,並用適當的信號提示嘉賓接過話輪,使會話繼續進行。主持人讓出話輪的方式有許多種:可以通過直接選定的方式,也就是通過選定下一個說話人,或是下一個話題來讓出話輪﹔也可以通過間接選定的方式,由主持人提問,聽話人可以自薦,但是話題是確定的﹔有時也會因各種現場突發情況產生主持人保持話輪失敗,嘉賓主動搶佔話輪的情況。因為本文所選的兩期節目都是一對一的訪談形式,不存在間接選定的情況,所以這裡隻對直接選定以及嘉賓主動搶佔話輪兩種方式進行分析。

分析統計數據(表4)可以發現,不論魯豫還是奧普拉,都會在談話中適時地讓出話輪,引導嘉賓沿著話題方向繼續會話。不過二者讓渡話輪的情況有所不同,魯豫讓出話輪多是通過直接提問,特別是追問的方式,在嘉賓談到某一問題時,魯豫會順著嘉賓的敘述對其中細節進行追問,從而使嘉賓對某一問題的敘述更加豐富﹔奧普拉則一般是在奪取話輪后,陳述一段補充材料,然后引出新問題,再將話輪讓給嘉賓,引導其做出更加深入或是多角度的敘述。與魯豫相比,奧普拉的問題常常與之前的會話內容關聯性較小,這種“硬性”的提問需要主持人具備更好的溝通技巧,要從無意識地使用語言進行會話到有意識地運用相關技巧。

 

 

三、研究結論

基於以上的研究,筆者認為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對於話輪的控制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借鑒:

首先,談話類節目主持人應該通過話輪控制加強對節目整體的控制力。包括魯豫在內的很多國內主持人經常使用重復或表示同感的結語引導話論轉換,雖然這種模式較接近日常會話的特點,利於營造自然真實的談話氛圍,但也會造成對嘉賓的話輪過於依賴,在控制力上顯示出不足。尤其當遇到不完全配合或者採訪經驗較豐富的訪談對象,或者採訪對象想規避受眾感興趣的話題時,採訪就會顯得沒有力量,現場效果就會打折扣。例如在本文所統計的《魯豫有約——韓紅專訪》中,韓紅對魯豫的一些觀點表達了不同的意見,這時魯豫沒有立即自選為下一個說話者繼續說話,而是選擇沉默等待嘉賓回答,韓紅表達的積極性明顯下降,導致訪談中出現了長達數秒的沉悶期。這一點上,《魯》和國內很多談話類節目一樣,存在很多“無效溝通”和“勉強溝通”,我國談話類節目可以借鑒歐美國家的談話類節目主持的“硬”性採訪風格,加強對節目的整體控制力。

其次,談話類電視節目應通過話輪控制突出觀眾的話語地位。《奧》開場環節中瑞奇•馬丁一出場就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包括起立、歡呼、鼓掌、口哨等動作,馬丁也向觀眾微笑並揮手致意,這些肢體語言上的互動創造出了一個小高潮,對訪談氛圍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可見,觀眾也是談話類節目現場效果的塑造者。因此,我國的訪談類節目要注意在話輪控制方面突出觀眾的話語地位,可以在話輪前后的空白處穿插觀眾的反饋項目,這樣不僅會使訪談節奏更加靈活,還會使訪談的質量明顯提高。

第三,主持人的品牌打造還需要調整思路。《魯》與《奧》都是以主持人姓名命名的節目,體現了制作團隊的主持人品牌意識。《魯》的風格定位在“有約”二字上,強調嘉賓為主的談話,主持人在佔有話輪、奪取話輪、讓出話輪環節上較為保守,在談話過程中多使用反饋項目和肢體動作來調整話輪節奏,而反饋和肢體動作通常不具備太多的實際內容。換句話說,魯豫在話輪內容上缺乏自己的想法,這不利於主持人的品牌打造。而《奧》則突出主持人的“秀”風格,節目無論在前期策劃、中期錄制與后期剪輯上都給予奧普拉充分的揮洒空間,使整個節目都充滿著奧普拉親近、熱情、關懷的話語符號。這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美談話類節目主持人的定位差異,美國的談話節目更注重主持人的內在魅力,而不是外在形象,像奧普拉•溫弗瑞、大衛•萊特曼、強尼•卡森這些著名主持人都是以脫口秀為終身職業,而不只是吃青春飯。觀眾常常會被他們風趣的言語、突出的個性、深厚的閱歷所打動。相比之下,我國現在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缺乏個性風格的花瓶主持,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社會閱歷還不成熟,難以深深地吸引受眾。因此,我國在主持人的個性化風格塑造以及品牌包裝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