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僅近5年,全國就有9500多個報刊亭被拆除。某中原大市計劃拆除421個報刊亭,長江中下游的一座省會城市報刊亭已拆近半……各地正頻頻傳來拆除郵政報刊亭的信息。散布街頭的報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礎設施,是主流媒體貼近群眾的最好形式,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構造著城市裡最基本的閱讀生態。報亭被拆除后,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市民買報刊變得極不方便了。
“報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一環,不能輕易拆除。”山東省郵政特邀監督員劉文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報刊亭雖小,卻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文化窗口,也是城市建設與便民服務的重要內容,更是體現城市親和力與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標,不能說拆就拆。
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郵政報刊亭年銷售報刊達到4.02億份,每天零售中央、省、地市三級黨報黨刊達16萬份,已成為一個引導輿論的重要陣地。“有人統計,報刊亭拆除后,報刊銷量下降明顯。”劉文告訴記者,百姓的閱讀習慣,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家民族的未來。在很多地方,僅僅因為報刊亭“影響市容、臨時佔道、影響交通”就予以強制拆除,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市民往往連跨幾個街區無報可買,難以獲取精神食糧。
單沖這一條,就不該強制拆除報刊亭。
此外,現在的報刊亭不僅出售報刊,還開展了許多便民服務。中國郵政統計,截至2013年10月,開辦便民服務的報刊亭達到6455個,實現了通信充值、代收水電氣費、票務銷售、郵品銷售、充電打氣等服務,有的還安裝LED顯示屏,為政府免費發布公眾信息。過去功能單一的賣報亭,成了名副其實的便民亭。
沒了報刊亭,再美的城市形象也會索然無味。在全世界很多城市,包括紐約、巴黎、倫敦等,報刊售賣也都是以報亭等形式進行。例如,著名的巴黎盧浮宮門口,同樣少不了報亭的存在﹔而在英國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對面一條主干道的人行道上,也同樣突兀著一間報刊亭,報亭老板坦言,曾有政府部門想將之拆除,但因為這個報亭游人多、地段好,全天各種報刊的銷售量可以達到5000份,竟然欣然作罷。在倫敦、柏林等城市,一些報刊亭都被裝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藝術品,甚至被包裝成紀念品兜售給游客,成為當地文化的代表。
其實,我國專門針對報刊亭出台過相關規定。比如,2000年,中央文明辦、建設部等部門就下發過關於在全國城鎮建設報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各地把報刊零售亭建設作為綜合便民服務窗口和精神文明陣地建設的重要內容。2011年,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也積極呼吁,要解決城市建設過程中群眾買書難、看書難問題。近年,中國郵政加大投入,2010年至2013年,新建更新報刊亭6844個,全國郵政報刊亭總數達到30662個。
誠然,部分報刊亭也確實給一些人帶來不便。有的報刊亭設施破舊影響市容,有的報刊亭佔道經營阻礙交通……但影響市容和佔道經營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合理規劃和加強管理來解決。對於那些的確影響市政建設的報刊亭可以採取適當辦法,達到市政建設與報刊亭保護兼顧的目標,但是要循序漸進,“一刀切”拆除報刊亭不合時宜。
作為城市文化生態的神經末梢,報刊亭更應受到無條件的呵護,豈有“說拆就拆”的道理!
在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報刊亭的經營者不少是社會上的低收入群體,他們自食其力,經營一個報刊亭,既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和生活所需,又方便了市民文化消費,還為地方增加了稅收。目前,全國共有郵政報刊亭3萬多個,按兩人經營1個計算,直接解決了6萬多人的就業。而且,承租報刊亭的,多半屬於就業困難人群,以北京為例,1/3的承租人以前就是靠賣報為生,另外還有2/5是下崗職工、殘疾人員等。對這些人來講,報刊亭是維持生計的依靠,更是回歸社會、贏得尊嚴的依靠。對於這樣一個群體,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關心和支持。
因此,相關部門應拿出更多有力舉措,對郵政報刊亭等實體文化場所給予更多的扶持與幫助。對於城市中的報刊亭,也可採用升級改造的辦法使之得以延續。比如,去年杭州市郵政局斥資2000多萬元,對全市386個報刊亭進行升級改造,除了能買報紙、雜志,市民還可以在這裡繳水電費、買飛機票和省內長途汽車電子客票。有的報刊亭還安裝了LED顯示屏,成了便民信息的義務宣傳員。
郵政報刊亭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基礎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特點,是社會重要的文化基礎設施。報刊亭提供的不僅僅是報刊服務,更多的是一種人情味、文化味。呼喚相關部門認清報刊亭在城市文明的窗口作用,不要說拆就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