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圖解新聞》的價值呈現
201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 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4.20億,較上年底增加約644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佔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4]自然利用手機閱讀新聞信息的受眾也水漲船高。由於手機的屏幕有限,成段的文字容易使人視覺疲勞,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形象的圖片、線性的圖表則避免了這些弊端。因此,用圖報道解讀新聞的方式,更適合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閱讀用戶。我們正處於一個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為中心的文化轉型期,圖像在不斷擠佔、甚至超越文字,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日益被批量生產復制的圖像和符號所包圍,視覺文化已逐漸取代語言文字獲得主因地位。[5]
(一) 符合視覺化傳播趨勢,傳播效果更優
1.具象、動態傳播性的特點利於受眾理解
動態傳播性是新浪《圖解新聞》的一大特色。《圖解新聞》具有視覺動感。它在報道新聞時圍繞新聞報道主題, 運用動畫形象繪制出立體的、清晰的、能反映主題的新聞視圖,將深奧復雜、抽象難懂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事物用直觀、簡潔的圖像符號生動地加以表述。這些圖像符號都是具象的、可感的,受眾一看見圖像就可以直接產生相應的形象,不像抽象的語言符號,感知以后要憑借頭腦中已儲存的印象,對所感知的內容進行相應聯想加工,才能產生相應的形象。除此之外,《圖解新聞》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傳播。圖表所運用的文字、色彩、線條、漫畫等元素,能在同一時間內被受眾感知,更易被理解,傳播效果也更優。語言符號則隻能通過一個渠道傳播,人們在閱讀時隻能逐字逐句的閱讀,無法一次性將所有的內容盡收眼底。
2.翔實、真實的特點使受眾更易接受
相對於文字新聞而言,《圖解新聞》的報道更加全面,翔實。一般的文字報道, 受體裁和篇幅的限制, 不能將新聞事實發生的背景材料全盤托出, 也無法面面俱到地涉及與新聞有關的各種因素。《圖解新聞》則能通過圖表形式將背景材料反映出來, 而且能表現新聞事件的動態過程,並可以從多個角度和不同層面對新聞事件進行解剖,彌補文字報道的不足, 使整個報道有血有肉, 渾然一體。例如《黃浦江死豬事件》,不僅用圖簡明扼要地呈現了黃浦江死豬事件的全貌、解釋了死豬緣何漂於河上,還利用表格展示了無害化處理病死豬的相關政策的背景材料。
“有圖有真相”,《圖解新聞》中的現場模擬圖通過三維制圖軟件,能夠還原新聞現場或是形象再現新聞事實,使得它傳播的內容和所表征的客觀事物之間具有高度的保真性,給受眾塑造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更能讓受眾信服。
(二)傳統媒體的關注+受眾有效互動,影響力大
1.擁有可觀的粉絲數,受到傳統媒體的關注
《圖解新聞》依托新浪微博這個龐大的平台發布,影響力巨大。截止至2013年3月24日,新浪網《圖解新聞》的微博已經擁有粉絲38287萬。其中,人民日報、齊魯晚報、華西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江蘇新聞公共頻道等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都關注了新浪網《圖解新聞》的微博,並轉載、評論了《圖解新聞》的內容。如人民網的官方微博2012年7月25日轉載《遭遇暴雨山洪如何成為“逃脫大師》,《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2012年9月21日轉載《地溝油的華麗不轉身》,《三湘都市報》微博2012年11月3日轉載《十八大代表個性解讀》。新聞與傳媒學術界著名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教授彭蘭也關注了《圖解新聞》的新浪微博。傳統媒體和知名學者對《圖解新聞》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圖解新聞》的吸引力,傳統媒體對《圖解新聞》的轉載更肯定了其價值。
2.網友積極互動,提升新聞的影響力
互動和共享是網絡新聞吸引讀者的重要方式。受眾參與互動,轉載評論新聞內容的行為是對《圖解新聞》的一種反饋。這種反饋也是體現《圖解新聞》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網友的評論可以看出,《圖解新聞》中許多知識性、服務性的新聞得到了受眾的接受和認可。下面筆者列舉了《地震來了,我們該如何自救?》這期《圖解新聞》中的部分評論:
[江蘇連雲港]小強-82:適用,實用,使用! 2012-9-9 20:21
[廣東陽江]庚千度arjeans:記住了!2012-9-8 17:02
[江蘇蘇州]296圍脖:是該從兒童教起了,安可防范於未然!2012-9-9 21:18
[內蒙古興安]在北方wlht:要提早普及,大范圍普及,長期普及。2012-9-9 08:21
[江蘇南通]創新e警: 危難突降,希望隻向有准備的人招手。看65條鮮活生命被瞬間吞噬,學地震來了我們該如何自救。2012-9-8 07:37
以上的評論雖然簡短,但從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得出讀者接受此條新聞傳播的內容,並且部分網友還呼吁更多的人學習如何在地震中自救的知識,這實際上又進一步擴大了新聞的傳播范圍,增強了《圖解新聞》的影響力。
(三) 同類型報道中略勝一籌
用圖像化的方式呈現新聞的方式,並非新浪網首創,其他的新聞媒體網站上也存在與《圖解新聞》類似的欄目。例如,搜狐網的《數字之道》、新華網的《圖繪新聞》、果殼網的《圖表資訊匯》等。在同類型的欄目中新浪《圖解新聞》略勝一籌。
搜狐網的《數字之道》在主題的選擇上同《圖解新聞》一樣都具有多樣性,但是搜狐網所選的新聞主題尺度較大,有迎合讀者八卦心理、低級趣味的嫌疑。如:《大學生開啟同居時代:介意未來配偶同居過》、《中國現代美女的標准:胸部決定“美”度》、《中國富豪的婚禮賬單:豪車包機一個不能少》、《國民女婿標准出爐 做不到活該你單身?》等。新華網由新華社主辦,是中國最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重點網站。由於其自身的性質,在新聞主題的選擇方面政治性較強,主要報道的對象都是國內外大事或者黨的方針、政策的解讀,不太接地氣。新浪的《圖解新聞》在主題選取方面上以服務性的新聞為主,嚴謹實用,更受受眾歡迎。
在排版、設計方面,《數字之道》和《圖解新聞》均採用完整的長條狀圖片,可以一次性閱讀完圖片上的信息。《數字之道》中文字闡釋的部分多於《圖解新聞》,呈現的圖片也是間斷的,需要一張張地翻閱,閱讀起來麻煩,缺乏整體性和完整性。”
四、新浪網《圖解新聞》存在的不足
新浪網的《圖解新聞》特色和價值明顯,但是,其發展還不成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制作上不夠嚴謹、科學。2013年3月23日的《天氣預報為什麼不靠譜?》,介紹天氣預報的現狀,僅憑2005年至2011年24小時晴雨預報准確率來說明天氣預報的准確率大幅提高,並不科學。實際上天氣預報的准確率還應該包括突發性災害天氣、霧霾等其他指標的預報准確率。其次,這則新聞重點是從天氣預報的前世、出現、今生、現狀四方面反映天氣預報的發展,說明的是天氣預報越來越准確,而非對天氣預報不靠譜的解釋,有偏離主題的嫌疑。從網友的評論也可以看出來,不少網友們對天氣預報不靠譜這種說法是持異議的。
如:[湖南衡陽]獨立寒秋007的小窩(支持55)天氣預報越來越准是事實,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是事實,氣候異常難度大也是事實!文章標題就有問題,何叫不靠譜?
[江蘇鎮江]Lucky-Boy2012(支持35) 我倒覺得基本上還都是比較准的,每天早上看看預報,基本可以確定穿什麼衣服了。要不這個季節的天氣真是太倒騰人了!
[江蘇無錫]凰川樵夫(支持28) 我每天觀察、對比,天氣預報基本准確,何來不靠譜?
二是,《圖解新聞》的圖形符號是具象的、感性的,注重將更多的信息傳遞給受眾,在新聞的深度上挖掘不夠,沒有得出獨特的觀點或者結論。例如:2013年3月5日的《十年報告 一圖重溫》只是用圖表呈現了2003年到2011年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的情況,未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度地挖掘。讀者從新聞中僅能得知各項數據的變化,無法從《圖解新聞》中得到更多深層次的信息。
五、《圖解新聞》的發展方向
新浪《圖解新聞》建立在信息可視化的基礎之上,以“圖”說新聞,以視覺化的方式傳遞信息,符合視覺化傳播的大趨勢。可視化技術(Visualization) 作為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技術, 將復雜的數據以圖形或圖像的形式在一定的環境中實時展現出來, 使人們對數據有了直觀准確的了解。[6]以信息可視化技術為支撐,樹立數據意識,學會使用服務器集群,用雲技術、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去整合、挖掘、分析,發現更接近實質的事實。加強同計算機、藝術設計等領域的跨界合作,創新、豐富圖解的形式,有條理、更清晰地展現新聞信息。這是《圖解新聞》保持自己的特色需要努力的方向。事實上,2004年開始,谷歌、百度的新聞(或資訊)頻道,就已經依賴搜索技術和計算機算法來進行新聞的整合以及在網頁上的呈現。[7]
新聞的“深度”一直以來都是新聞媒體追逐的目標。《圖解新聞》除了在新聞的廣度上下力氣,更需要在新聞的“深度”上下功夫。在大數據時代,《圖解新聞》的編輯們必須學會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處理數據、利用數據,能夠在眾多數據的背后,獲取對社會更深刻的觀察、解讀與預見,提煉、挖掘一些深層次的新聞,做到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作者系:湖南科技學院新聞傳播系 )
參考文獻
[1] 王澤遠. 千言難盡 一圖“了”之——簡議新聞的圖像化處理[J].新聞愛好者,2009(15):28
[2] 羅建華.“易讀性”打開方便之門[J].新聞戰線,2009,(9):28-30
[3] 甘險峰.新聞圖片與報紙編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68
[4] 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5] 常凌翀.視覺傳播時代的閱讀困境與媒介素養[J].今傳播,2009,(12):92-93
[6] 楊玉敏,王洪濤.信息可視化技術推進新聞智能化[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21
[7] 彭蘭.“大數據”時代:新聞業面臨的新震蕩[J].編輯之友.2013,(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