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於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上,與會專家圍繞“隱私、可信、協同、保障”主題,共同探討“后棱鏡時代”的信息安全戰略與法學理論。專家們經過討論后達成共識:信息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努力,國家、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當秉承基本理性和審慎態度,共同承擔保障信息安全的時代任務。
據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彭滬生分析,當前,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催生了新的風險威脅,IT供應鏈的全球化發展使得不安全和惡意的IT產品與服務具有更多的滲透渠道,關鍵基礎設施對信息技術的高度依賴增強了自身的脆弱性。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長胡傳平則強調:“以網絡應用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和服務正在加速社會的轉型和質變,信息安全已經超越信息通信和媒體的傳統范疇,成為關系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個人隱私等核心利益的關鍵空間。”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信息安全訴求日益迫切,通過技術和立法建立安全可信的外部環境,正成為貫穿信息安全始末的重要命題。專家們就制定全球網絡安全公約提出設想。此外,中國雲計算安全政策與法律工作組還發布了《中國雲計算安全政策與法律藍皮書(2013)》。
(光明網記者 張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