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四學生慕容詩宇看來,“閱讀”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於他而言,除了有目的地閱讀專業書籍外,更多的閱讀發生在屏幕前,並且已不再是文字形式,而是影像。
慕容詩宇並不是特例,他周圍許多同學每天用來看視頻的時間遠遠超過閱讀文字。在不同類別的視頻中,微電影是其中頗受歡迎的。
由於有了越來越多的受眾,於是,更多人投入到微電影創作中來:編劇、作家、大學生、職場人……微電影從不挑選它的創作者。這是否意味著人人都寫微電影的時代正在走近?
劇本創作成為微電影的軟肋
日前,由必趣網主辦的首屆微電影創作者大會在北京舉行,專業與業余的年輕微電影創作者們會聚一堂,共議微電影的未來。
微電影不僅僅被年輕人看好。據悉,今年8月,由《小說選刊》主辦的“中國作家看臨滄”活動也邀請到了葉辛、趙本夫、王干等13位作家、評論家參與“微行動”。作為首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的活動之一,該活動旨在讓更多的作家關注微電影創作。
此外,甚至有人開始進行微電影寫作培訓。編劇陳秋平就義務在網上開設了《一起來寫微電影》課程,聽眾甚多。
作為一個個性化微電影聚合平台,必趣網成立僅短短半年時間,其日訪問量就已經突破100萬,足見微電影的勢頭不容小覷。然而,最讓該網站創始人張果頭疼的是,許多微電影的制作相對粗糙。“100部微電影中,隻有幾十部相對較好的。如果想提升微電影質量,應該從源頭也就是劇本開始討論”。
基於此,才有了必趣微電影創作者大會。張果發現,現場的創作者中,有許多並沒有編劇理論的學習經歷。
慕容詩宇就是其中之一。仍未大學畢業的他專業是生物學,然而出於對微電影的喜愛,他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了拍攝微電影上。他從前寫過小說,后來看過些關於劇作的書,應該說拍攝微電影完全是“自學成才”。想到自己從前拍攝的系列微電影,他坦言:“拍得確實有點差。”
被稱為中國手機電影第一人的鄭雲2008年就開了一家工作室,主要拍攝微電影。團隊中沒有專職編劇,這就導致常常要在拍攝之前,才把演員召集起來現場開會,然后定好拍攝主題、分配角色和台詞,即刻開拍。
鄭雲說:“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已經拍攝了400多部微電影,固定粉絲有幾千萬。”由於一個星期要拍出兩部微電影,加之沒有固定編劇,鄭雲選擇這樣的拍攝方式也是無奈之舉,他將其稱為“因陋就簡”。
學錄音專業出身的張驍在劇本創作方面也是“業余選手”,他的微電影《裸奔時代》卻與眾不同——張驍通過微電影的形式和網友互動,第一二集播出后,根據網友的要求或網友提供的微劇本,主創團隊將繼續拍攝,被選中的微劇本作者還能參與演出。第二集播出后,張驍陸續收到網友的意見和劇本,但多數相對粗糙,或充斥著無厘頭的元素,這樣的劇本“頭腦風暴”收效甚微。
劇本創作似乎成為微電影的軟肋。由於知名編劇很少寫微電影,熱衷於創作微電影的人又缺乏寫作專業訓練,如何改變微電影質量的源頭——劇本,成了不少人所關心的重點。“中國作家看臨滄”活動即是一次試水。電影、電視劇曾讓不少作家轉型成為編劇,微電影是否也具有同樣的吸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