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收視率是留給有心人的。一位待業韓國導演,在停工期間與兒子朝夕相處,從而萌生靈感,去做了一檔反映父子之間微妙關系的節目,旋即火爆韓國。這檔電視節目就是被中國引進,當下正在熒屏熱播的《爸爸去哪兒》。
從10月11日首播至今,這檔節目不僅收視率節節攀升,更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有人說它溫暖人心,有人喜歡它真實自然,有人在談論這個節目引發的思考,為什麼中國版《爸爸去哪兒》會這麼成功?歸結到底,還在於它顛覆了人們對綜藝節目固有的一些看法,讓人耳目一新。
這檔節目能有多大勝算?據央視索福瑞公布的數據,該節目當晚收視率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排名第一,同時收獲的還有零差評。據愛奇藝統計,《爸爸去哪兒》首期節目全國網收視率便達到1.1,第8期節目的全國中心城市網收視破5,市場份額佔21.34%,創下中國電視10點檔節目收視率新紀錄。
少一些競技 多一點生活
觀眾紛紛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觀后感,有網友說,比起以往唱歌、跳舞、跳水等非生活必須的技藝類選秀,《爸爸去哪兒》彰顯了當下社會的家庭親子關系,從日常生活維度將明星打回原形,所以特別吸引人。
這樣的感受讓節目總導演謝滌葵備感欣慰。他對記者說:“《爸爸去哪兒》反應出電視熒幕不僅僅是歌舞、娛樂至上,對於親情成長、家庭教育這一類的題材,觀眾也是有渴求有感情在的。而在快時代,被定義為浮躁的觀眾就算拋開絕妙恢宏的舞美,依然能沉下心來感受大自然雕琢出來的質朴風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爸爸去哪兒》代表著真人秀節目從選秀類向日常生活類的轉型。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看來,《爸爸去哪兒》是真人秀類型化過程中的一種嘗試。要在電視上呈現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真實的一面,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中國是一個關系社會、人情社會,普通人在真實表達自我、呈現人性善惡、內心沖突的限制多,發展就有難度,所以未來的真人秀可能會更依賴明星,因為明星的特殊身份更容易帶來關注度。
事實上,在《爸爸去哪兒》的輸出方韓國,由明星參與的日常生活真人秀已蔚然成風。婚戀、親子、老年等跨越不同年齡層、展現日常生活的明星真人秀題材,已經取代了單一的選秀類真人秀,十分受到觀眾的喜愛。這種變化的背后被認為是社會的周期性調整,觀眾已由過去關注於個人奮斗轉而關注情感連接和現實共鳴。
少一些設計 多一點真實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觀眾可以跟隨鏡頭走進明星的家,看到明星的住所、睡相、起床時的蓬頭垢面,甚至是狼狽的模樣,也可以看到明星在和孩子的體驗式旅行中,與普通人一樣都會面臨的家庭教育、情感交流等問題。
如實記錄,是這個節目最大的看點。韓版節目企劃、MBC綜藝部部長權石這樣總結過《爸爸去哪兒》在技巧上的成功:那就是讓真實最大化——因為是孩子,這個就可以充分實現。而中國版也恪守了這一條“金規玉律”。
謝滌葵告訴記者,為了讓真實最大化,節目組絕對不會安排和設計孩子的行為,只是給他們安排任務。《爸爸去哪兒》的編劇組會為整個節目的推進設定一個框架。比如嘉賓進入外景后需要完成的任務,從挑選住房、尋找食材到一些環節比如瞪眼比賽和放飛候鳥,都屬於編劇組的工作。
網上有人質疑明星和孩子帶有表演痕跡,謝滌葵不以為然:“了解孩子的人都知道,4-6歲的孩子都是喜怒隨心、無法隱藏的。觀眾們不能以大人的思維來定義孩子們的行為。像石頭第一集放屁、王詩齡在‘換爸爸’任務前的強烈抵觸繼而又欣然接受了張亮和林志穎,這都是無法安排和操縱的。”
當然,真實的保護並不能隻靠“天賦”,也需要“技巧”。為了更多地捕捉到明星和孩子們最真實、最自然的反應,《爸爸去哪兒》不惜血本,在拍攝現場設置了45個機位﹔為了剪出90分鐘的節目,拍攝長達1000多個小時的素材﹔為了創造出真實和放鬆的拍攝環境,盡量減少現場人員,比如在皮影戲那一場,孩子們在觀看的環節,就隻有一個攝像老師在現場,而且是在5組家庭背后拍攝。
少一些照搬 多一點消化
中國版《爸爸去哪兒》的成功,繞不開“引進”境外節目模式的功勞,但也因此背上了“引進”的“原罪”——“還不都是引進國外的”,“我們怎麼都開發不出一檔自己的節目”,類似的議論聲,從一開始就不絕於耳。
對此,謝滌葵不願意更多地分辨。曾經擔任過湖南衛視另一檔原創真人秀節目《變形記》制片人的他,更重視的是對《爸爸去哪兒》的本土化改造。事實上,業內人士都知道,引進境外節目模式並不是一勞永逸、一本萬利的“生意”,境外節目引進也常常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出現,這時候節目的制作能力和本土化創新顯得很重要。
“我們曾經在研究原版節目的時候就發現,韓國版的節奏偏慢,在任務布置上更多的是找食材和做飯,所以我們在節目制作的最初,就決定在剪輯節奏、任務布置上和原版有差異。”謝滌葵說。
比如他們選擇拉長拍攝時間。韓國版兩天一夜的拍攝行程被調整成了三天兩夜。在地點選擇上,中國版也傾向於一些艱苦的地方,譬如沙漠、山村、海島等,試圖在一個有緊張感、陌生感的地方,去觀察明星爸爸和孩子的反應。
“作為一檔親子互動趣味成長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給國內電視展現了一種可能,那就是‘引進’不等於‘照搬’,《爸爸去哪兒》証明了中國電視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創新力。”謝滌葵對記者說。他認為,當下不必“談引進色變”,因為引進是一個吸收精華、開拓視野的過程,是和整個國際電視界接軌的過程,關鍵是我們要積累和消化,要經過電視思維的加工和重組,構建出自己的風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