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的獨特價值——傳播效果視角的探析

王玉風

2016年10月26日15:59  來源:視聽
 

摘要:少數民族語言廣播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有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具有自身的獨特價值,本文立足於傳播效果視角,從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為民族聚居地區受眾提供信息、傳承文化、展示民族特色和增強民族認同等具體方面進行探析,總結其獨特價值。

關鍵詞: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傳播﹔價值﹔傳播效果

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是我國廣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發展中具有獨特價值。除了能夠及時准確傳遞權威信息之外,它能夠增進少數民族地區受眾的民族認同,傳承民族文化、豐富民族地區受眾精神生活,體現當地風土人情、凸顯民族地域特色﹔此外,在抵御外來影響、維護民族地區長治久安方面作用也不容小覷。

在傳播學中,傳播效果指的是傳播信息對人的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具體指受傳者在接受信息后,在知識、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通常是傳播者據此調整、控制下一次傳播活動的依據。具體到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其傳播效果可以簡單概括為“四位一體”,即以少數民族語言為媒介主體,為少數民族受眾打造一個權威主流的信息供給平台、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陣地,一個多元立體的民族特色展區和一個強勁有力的民族認同工具。如下圖所示:

圖 少數民族語言媒介

以少數民族語言媒介為主體的傳播適應了民族地區受眾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本文從傳播效果視角探討民族語言廣播的獨特傳播價值。

一、打造權威主流的信息供給平台

大眾傳播媒介是信息環境的主要營造者,施拉姆認為,充分的信息流通可以對社會發展做出重大改變,“態度是在信息環境下習得的,你周圍的信息環境塑造你的態度、你的反應方式及最終的行為方式。” 一般來說,受眾對於信息來源的依賴很深,他們更傾向於相信權威性的、專門性的意見。調查顯示,在涉及世界和國內的信息時,少數民族受眾更傾向於信任來自政府媒體的信息。廣播作為具有較高媒介公信力的大眾傳播媒介,在受眾心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其發布的信息更能讓受眾接受,取得的傳播效果也比較好。

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廣播傳播信息具有獨特優勢。首先,對於少數民族地處偏僻、面積廣闊且分散居住帶來的交通不便、信息傳播受到限制的現實,廣播可以通過無線電波實現無遠弗屆的傳播,無論身處何地,隻要有一台收音機就可以接受信息﹔其次,民族地區的受眾,尤其是有些老年受眾知識文化水平低,廣播通過聲音符號傳播,用他們日常生產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傳播可以增強傳播效果。

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發揮自身的聽覺優勢,可以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第一,從受眾需求出發,圍繞受眾需求提升服務性。有報告顯示,在少數民族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中對信息的需求佔了較大比重,其中,“掌握農牧業技術”的佔60.9%,了解市場信息在新聞信息接受中所佔比重為35.2%,了解國內外大事的佔56.4%。 民族廣播應緊密結合受眾對不同信息的需求,利用現有的傳播資源尋求最好的傳播效果。第二,廣播的伴隨性優勢能夠滿足受眾在工作、學習中方便地接收信息的需要。“廣播伴隨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人們在收聽廣播時可以邊聽廣播邊做其他事情,這時的廣播是作為“背景媒介”出現的﹔二是指廣播可以私人化地貼身收聽,可以想聽就聽,這時的廣播又具有了“貼身媒介”的功能。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發揮伴隨性的優勢非常重要,對於游牧民族來說,移動收聽和貼身收聽可以強化廣播傳播的親密感和歸屬感,在不耽誤日常生活、生產的情況下獲得生存所需要的信息,一舉兩得。

二、打造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陣地

少數民族地區有著璀璨的民族文化,它們是少數民族群眾民族情感的寄托和民族精神的皈依。拉斯韋爾在其《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將社會遺產傳承功能概括為傳播的一個基本功能,傳播成為社會文化代代相傳的重要機制。

首先,對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要進行深度的貼近性探索,消除神秘感,將文化的實質與精神傳承下去。其中,方言是最接少數民族地氣的語言,它承載著傳統習俗,利用方言傳播是一個消除與受眾距離感、增強傳播效果的好辦法。當前,越來越多的廣播台開始用方言播出節目,這是一種挖掘和保護原生態的民族優秀文化的實踐。寧夏交通廣播的方言節目《的哥•哈喜喜》利用方言獨特的傳播效果獲得了成功:劇中陝北話、東北話、天津話等中國各地方言大匯總,使得所表現角色的年齡、性格特征非常到位,節目在多元立體地體現方言魅力的同時又體現了寧夏的民族特色,所傳遞的信息通過方言帶來的心理認同而與受眾產生共鳴,在娛樂的同時,將生活哲理、交通常識等毫無痕跡地穿插在節目中,實現媒體的教育及社會文化傳承功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社會文化環境是影響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媒介傳播的事實和觀念與一個地區的受眾的實際生活實踐相適應、與他們的價值觀念相契合、與他們的文化傳統相一致就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層次多樣,城市文化、草原文化、山區文化、宗教文化錯綜復雜,在這樣的現實下,要想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就要採取具有貼近性的傳播策略,傳播與之相關的文化內容,符合自己受眾群體的接受需求,才能收到理想的傳播效果。目前,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加大了對民族文化的挖掘,進行貼合民族文化環境的傳播,成效初現。這首先體現在對一些民族元素的發掘,如貴州台將蠟染、漆器、編織、布藝、古面具等民族元素運用在節目制作中, 既能體現最有特色的民族因素,又進行合理改編使之符合節目的整體定位,凸顯個性化特征﹔其次是對民族藝術的梳理,通過對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神秘的民族風俗的梳理,傳承文化,發展文化。阜新蒙古語電台通過播放一系列蒙古族民歌、蒙醫蒙藥、蒙古歷史文化節目獲得受眾喜愛,大量受眾通過熱線參與節目。

三、打造多元立體的民族特色展區

少數民族的特色包括兩個大的方面,除了上文所述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之外,還擁有別具一格的地域風土人情,民族語言廣播對於少數民族特色進行全面立體的展示需要依賴多樣的傳播形式。傳播形式是直接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的因素,少數民族的特色不能僅僅停留在民族服裝展示、歌舞表演等表面,而應該在傳播形式方面堅持多元化,利用各種生動有趣的形式進行傳播。

首先,詩歌、說唱、廣播劇等形式都是少數民族受眾喜聞樂見的。以新疆電台為例,2013年5月啟動了“講笑話”大賽,通過挖掘新疆民間人文資源——獨具特色的笑聲來調動聽眾的參與熱情,將新疆人的幽默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內蒙古電台則錄制了一百多部幾千個小時的無力格爾(蒙古族民間說唱藝術)來傳播草原文化,使得說唱藝術通過點播在蒙古族幾代人中傳播。

其次,互動傳播是增強廣播傳播效果的好形式。廣播互動傳播能夠使信息傳播由單向傳輸轉為雙向交流,受眾通過反饋意見積極參與到傳播過程,傳者可以根據受眾反饋及時進行節目調整。遼寧阜新蒙古語電台的“連心橋”文藝節目取得了互動傳播的成功,這檔節目通過電台搭建平台,受眾可以使用蒙古語進行民歌展示,節目在滿足受眾精神需求的同時對於很多即將失傳的民歌進行了搶救和整理,同時激發了蒙古族受眾學習、使用母語的熱情。節目播出獲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在蒙古族聚居的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收音機脫銷的情況。

最后,進入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成為了具有廣泛受眾影響力的傳播方式。以延安電台朝鮮語頻率為例,它的一檔《教唱民謠》欄目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實現了網絡傳播,該節目的音頻內容在網絡上進行直播,網絡覆蓋地區的受眾都可以下載到節目音頻,從而可以反復練習,極大地方便了受眾學習。

四、打造強勁有力的民族認同工具

語言是一個民族最鮮明的文化特色,是民族認同的前提和基礎,語言與民族認同的關系猶如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是不可分割的。從人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民族語言是一個族群認知與凝聚力的結合點,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該民族的文化心理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於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受眾來說,會說漢語的人數非常少,民族語言不僅是他們日常交流與溝通的主要工具,更是這個民族文化生存與延續的表征,同時是民族情感與民族認同的寄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母語媒介是有效增進民族認同的粘合劑。運用民族語言進行傳播對於廣播媒體來說是大勢所趨,也是贏得良好傳播效果的明智之舉。

民族語言媒介是構建民族認同的重要工具。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少數民族地處邊陲,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是該地區的顯著特點,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運用民族語言進行傳播可以有效改善少數民族受眾因為語言不暢而帶來的信息接受的減損,能夠提高其所接受信息的有效性。從受眾接受的情感角度出發,少數民族受眾在邊陲小屋或者草原氈房聽到母語廣播節目時,令他們驚喜的將不僅僅是廣播帶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母語的親切與親近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和情感上的慰藉。麥克盧漢曾經說過,廣播有力量將心靈和社會變成合二為一的共鳴箱。 少數民族語言廣播讓少數民族受眾獲得大量實用信息的同時,用母語帶給他們歸屬感,從而激發其對於本民族的認同感,這是民族語言廣播的獨特價值所在,是用民族語言符號進行傳播的獨特的傳播效果。

用民族語言符號廣播還有一大價值就是能夠抵制敵對勢力的滲透,抵御外來影響,這也是增進本民族認同的有力舉措。由於歷史的原因,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競爭力不足,而弱勢文化抵御外來沖擊的能力普遍較低,同時,文化的強意識形態屬性使其成為敵對勢力進行思想滲透的突破口。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廣播要發揮自身優勢,對一些外來沖擊進行反擊,用受眾聽得懂的民族語言瓦解陰謀。以新疆人民廣播電台為例,到目前為止,其開通了維吾爾語、漢語、哈薩克語、蒙古語和柯爾克孜語五種語言的廣播, 針對不實的宣傳進行富有智慧的應對,這對於抵御敵對勢力有很好的效果。(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2015級碩士生) 

注釋:

①(美)拉裡•A.薩默瓦等.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4.

②董海安.關於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視台發展的思考[J].當代電視,2009(10).

③丁笑.方言廣播節目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對寧夏交通廣播《的哥•哈喜喜》節目的分析與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5(15).

④李克.從少數民族特色電視節目看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06).

⑤王靜.如何打造深度貼近少數民族的新聞節目——蒙古語廣播、電視節目操作思路[J].中國記者,2015(10).

⑥益西拉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民族廣播的傳播特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03).

⑦羅秋霞.淺談民族類語言節目的傳播影響力[J].視聽,2012(10).

⑧王遠新.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價值[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本文系2015年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媒體生存空間拓展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GD1532。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推薦閱讀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

粗制濫造情懷耗盡 國產青春片何去何從?
   經歷了近三年的井噴,題材泛濫、故事狗血、制作粗糙的青春片,終於在一片吐槽聲中逐漸失去了關注熱度,甚至被業內認定為一個注定失敗的類型。國產青春片未來出路何在?
【詳細】粗制濫造情懷耗盡 國產青春片何去何從?    經歷了近三年的井噴,題材泛濫、故事狗血、制作粗糙的青春片,終於在一片吐槽聲中逐漸失去了關注熱度,甚至被業內認定為一個注定失敗的類型。國產青春片未來出路何在?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