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媒介生態格局由大眾傳媒主導向自媒體主導過渡,受眾可以非常容易地獲取媒介“接近權”和“使用權”,進而表達自己的觀點。自媒體對媒介接近權產生了重大影響,大眾傳媒時代提出的“媒介接近權”已經喪失了存在的土壤並開始逐漸消失。
關鍵詞:自媒體﹔媒介接近權﹔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6-2-0017-03
一、自媒體的釋義
2002年,美國硅谷IT專欄作家吉爾莫正式提出了“We Media”概念﹔隨后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下一時代的新聞:自媒體來臨》的文章,指出由於網絡討論區、博客等互聯網新生事物風起雲涌,一些對科技較為了解的受眾,已經迫不及待卻又自然而然地參與了新聞對話,“We Media”將是未來的主流媒體。[1]
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下屬的媒體中心出版了由謝因• 波曼與克裡斯•威理斯聯合撰寫的“We Media”研究報告並給其下了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2]
謝因•波曼與克裡斯•威理斯在定義中強調了自媒體的傳播主體是“普通大眾”,傳播內容是“普通大眾本身的事實和新聞”,從傳播者到傳播內容,自媒體都體現出平民化色彩。這也正符合當下的媒介現實——“普通大眾”在傳媒技術的協助下迅速成為自媒體的主角,使得自媒體呈現出“井噴”的狀態。正如吉爾莫的判斷,越來越多的受眾通過形態各異的自媒體開始自發地參與“新聞對話”,推動著自媒體在媒介傳播生態格局中由配角走向主角、從邊緣進入中心。正是如此,有學者認為,隨著現代社會傳播途徑的增加,以往傳統媒體佔主導地位的大眾傳播時代正在向自媒體時代過渡。[3]而這背后,彰顯的是自媒體強勁的發展態勢,其以實時性、互動性、平民化和去中心化等為特征,以參與門檻低,傳播渠道獲取易和使用方法簡單為特點,聚集了大量的受眾,深刻地影響著傳播理論及實踐的變化和發展。
二、媒介接近權的提出
媒介接近權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J•A•巴隆提出,他於1967年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上發表了《Access to the Press:A New First Amendment Right》一文,且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權”的概念。隨后在1973年,他又出版了《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whom?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一書,對這個概念進行了系統論述。雖然國內對“媒介接近權”研究較多,但對其表述卻未統一,有著多種的稱謂,比如“媒介接近權”“媒介近用權”“受眾接近權”“近用媒體權”等等。
很自然,學者對其概念的含義也有不同的表述和論斷。其中,郭慶光對此概念的含義解析影響較為廣泛,他認為媒介接近權即一般社會成員利用傳播媒介闡述主張、發表言論以及開展各種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的權利﹔同時,這項權利也賦予傳媒應該向受眾開放的義務和責任。[4]林子儀認為,媒介近用權是一種法律上可強制執行的權利,一般私人可根據該權利,無條件地或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求媒體提供版面或時間允許私人免費或付費使用,以表達其個人意見。[5]除此之外,還有較多的學者也對此概念的含義進行了略有不同的表述和解讀。但是,通過對這些相關學者研究的“媒介接近權”含義進行梳理和分析發現,雖然其含義闡述略有不同,但是其核心要點卻基本相同,即社會中的成員有權通過大眾傳媒獲得觀點的自由表達。
三、自媒體時代的“媒介接近權”探討
美國學者巴隆在上個世紀60年代提出媒介接近權最為重要的背景之一就是大眾傳媒的集中或高度壟斷。在早期,由於大眾傳媒的大量存在,受眾的媒介接近權或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隨著競爭的加劇,大眾傳媒為了生存,收購及兼並時有發生,其數量越來越少,受眾獲得媒介接近權越來越困難。同時,巴隆在論述“媒介接近權”時對“媒體”的描述為“mass media”,很自然,就當時的媒介生態環境看,這主要是針對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的論述。
然而,媒介接近權的概念是半個世紀前在大眾傳媒背景下提出的。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學者匡文波通過實証調查后認為,以互聯網、手機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已成為主流媒體。[6]現實也是如此,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應用衍生出的自媒體,已掌控了受眾信息的入口。當前,隨著各類自媒體平台的出現,媒介資源已十分豐富,媒介渠道大大拓展,改變了大眾傳媒時代相對稀少的媒介傳播平台和渠道,“人人都是傳播者”已經成為自媒體時代的典型特征。所以,大眾媒體時代提出的“媒介接近權”已經喪失了其存在的“條件”和“土壤”,並正在逐漸消失。
對於“媒介接近權”,根據學者趙文丹和王心武的觀點,學者們普遍認為近用媒體權包括了“接近權”和“使用權”兩項內容。[7]而這兩項內容主要是針對大眾傳媒的“接近”和“使用”。按照媒介接近權概念的核心訴求,人們使用大眾傳媒的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觀點”等。而在媒介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極其豐富的自媒體資源讓受眾接近和使用媒介已經不再是問題,社會成員可以很方便地在任何一個自媒體平台進行申請和使用,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在自媒體盛行的當下,探討“媒介接近權”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而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受眾在接近和使用自媒體方面已經越來越嫻熟。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於2016年1月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此外,各大自媒體平台用戶數量也還在持續增長。同時,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受眾更傾向用自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權益。
自媒體的盛行,使媒介生態格局發生變化,打破了以大眾傳媒為主流的信息傳播體系,顛覆了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促使信息傳播模式朝著網格化的方向發展,媒介接近權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四、自媒體時代下媒介接近權的變化
學者郭慶光認為媒介接近權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傳媒必須向受眾開放。這一理念的要求是,處於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皆應有接近、利用媒介發表意見的自由。而自媒體與生俱來的開放性特點,使稍有媒介素養的人都可以接近和利用自媒體自由地發表意見。此外,由於受制於各種因素,在大眾傳媒“接近權”和“使用權”陷入停滯的時候,不少大眾傳媒還利用自媒體來彌補此缺陷。
各類快速發展的自媒體使受眾接受多樣化的信息已不是問題﹔同時,“傻瓜式”操作的應用軟件井噴,也使受眾參與信息制作的門檻降低,並可在自媒體平台上自由傳播信息。因此,目前受眾對於媒介的接近權已經和巴隆所處的時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第一,媒介生態巨變。在自媒體出現以前,社會信息運轉主要依賴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大眾傳媒。但隨著社會發展,大眾傳媒越來越高度集中,信息反饋單一和回應的缺失,使得整個媒介生態單調並缺乏活力。而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大眾傳媒對信息傳播的壟斷,釋放了媒介生產力,使整個媒介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播主體的大眾化、傳受者的合一化、媒介形式的多種化、媒介數量的豐富化、媒介渠道的多樣性、媒介反饋的雙向實時化等等,使自媒體出現以前的情況,均不能與現今同日而語。
第二,傳播范式轉變。大眾傳播是精英傳播,本質上是代表國家和相關組織、相關群體的單線條鏈式結構傳播。在整個信息傳播結構中,傳播者處於金字塔的頂端,是以傳者為中心點的單向輻射傳播,傳者是信息的壟斷者﹔很自然,受眾的媒介接近權得不到保障﹔而在自媒體時代,以傳者為中心的范式轉變為傳受相互結合的范式,更加突出和強調受者,媒介傳播范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媒介接觸的質變。目前,在傳媒技術的幫助下,整個傳媒市場中媒體的數量變多,已經不再局限於大眾傳播媒介,各種類型的自媒體平台“井噴”,媒介渠道日益多元化,受眾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就可以獲取到自媒體。同時,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大眾傳媒本身都需要“媒介接近權”,即在更多的自媒體平台上耕耘,拓展更多的媒介渠道,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以便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大眾傳媒作為傳統的傳播者和新時期的受眾,與普通的社會成員一起,都作為自媒體平台的受者和傳者。因此,媒介接觸已變得異常容易。
第四,反饋渠道的變化。眾所周知,在之前對大眾傳媒的反饋信息十分艱難,受眾對大眾傳媒的影響僅僅局限於熱線等,然而這樣的反饋渠道難以讓受眾滿意。而在自媒體上,受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直接和傳者進行溝通,實時反饋相關信息。在媒介競爭的壓力下,為了獲取和保持受眾,傳者必須實時對反饋的問題進行處理。由此,受眾的反饋渠道已發生顯著變化。
第五,傳播障礙的消失。傳播障礙指受眾對媒介使用的難易程度。大眾傳媒由於其復雜性和專業性,即使呈現在受眾面前,在沒有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受眾對此也無可奈何,不能傳遞出自己的聲音。而自媒體則是低門檻的媒介,簡單易懂,稍有媒介素養的受眾皆可以使用。各類應用軟件為受眾參與信息制作提供了更加“傻瓜化”的操作,受眾對信息產品制作的熱情也越來越高,甚至現實中大眾傳媒的產品中也嵌入了越來越多的受眾產品,無論是文字還是視頻。傳播障礙已不復存在,傳播變得更加容易實現。
五、結論
在媒介生態格局由大眾傳播向自媒體轉變的過程中,媒介接近權發生了根本變化,受眾媒介接近權實現已不是一個問題。況且,媒介接近權本身就是在以傳者為中心的范式下出現的一種理論,在媒介生態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在受眾已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新生主力軍情況下,探討“媒介接近權”已經失去了原本的訴求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自媒體雖能夠滿足受眾的媒介接近權和使用權,實現社會成員的傳播權,但由於媒介素養等不同,對自媒體的運用存在著千差萬別的情況,大部分受眾的自媒體傳播力微弱,不能與擁有較強傳播力的大眾傳媒相比,並會由此帶來新的傳播問題。很顯然,這才是在自媒體盛行下應該進一步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羅斌.網絡自媒體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
[2] 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2).
[3] 李夏至,郭鎮之.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該如何發力[J].新聞戰線,2012(6).
[4]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M].台北:元照出版社,1999.
[6] 匡文波.新媒體是主流媒體嗎?——基於手機媒體的定量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1(6).
[7] 趙文丹,王心武.近用媒體權的合理使用研究[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2).
(作者系四川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教師)
來源:西部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