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媒介素養是門基本功

李浩燃

2016年02月29日07: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984年,就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事宜,鄧小平會見英國外交大臣杰弗裡·豪。當記者們一擁而上准備採訪時,他微笑著“先聲奪人”:看到你們,我心裡就“怕”。一句簡短玩笑,迅速拉近了與新聞界的情感距離,展示出領導人與媒體打交道的高超藝術。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於運用媒體宣講政策主張、了解社情民意、發現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從實際情況看,有不少領導干部不敢、不願、不屑、不會跟媒體相處。有的看見鏡頭就冒汗,內心抵觸新聞採訪活動﹔有的凡事三緘其口,新聞發言人竟成“不發言人”﹔有的片面理解“行勝於言”,視新聞報道為可有可無的點綴﹔有的滿腦子灌輸思維,張嘴就是外行話……凡此種種,暴露出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短板”。

  事實上,媒體對於領導干部的工作大有幫助。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接受延安電視台專訪,回憶了延安插隊歲月的一個細節。當年他任大隊書記,為缺煤少柴一籌莫展之際,剛好從《人民日報》上看到四川一些地方實行了沼氣化的消息,深受啟發,帶領鄉親打出了陝西首個沼氣池。實踐充分說明,關注和用好媒體,往往就能“一覽眾山小”,推動工作“更上一層樓”。

  反之,如果不會運用媒體,甚至失去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僅阻滯正常工作,還可能釀成輿情“次生災害”。對一些疑問不主動回應,就容易“被解讀”。對一些問題不善於表達,就容易“被表達”。原因往往不是媒體有意和領導干部“過不去”,而是媒體與公眾對公共事件、公共事務等有著強烈的知情和參與訴求。懂得新聞傳播規律和媒體特點,與媒體實現良性互動,媒體就能對社會治理發揮重要作用。

  與媒體打好交道,首先是正確對待媒體。長期以來,一些領導干部存在觀念上的偏差,對媒體習慣於“應付”甚至“忽悠”。有的狹隘理解“正面報道”,隻對涂脂抹粉、表現政績的採訪全力配合。有的以“假想敵”思維對待記者調查,施展瞞、騙、捂、拖等戰術。如果一概將輿情當作“險情”“敵情”,腦袋裡隻有“公關”“擺平”,甚至大呼“防火防盜防記者”,無異於掩耳盜鈴,最終也會適得其反。不重視媒體、尊重媒體、善待媒體,不可能贏得媒體。

  與媒體打好交道,關鍵是擺正對輿論監督的態度。一些領導干部怕媒體、“防記者”,實質是怕監督、怕批評,怕問題曝光后自己被動。然而在信息時代,紙如何包得住火?領導干部對輿論監督要有承受力,要習慣在輿論監督下工作。很多時候,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面對,以被監督作為解決問題的契機,事情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的形象不是減分而是加分,我們的工作不是不好開展而是更好推動。

  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生動地講,“現在高級領導同志,甚至中級領導同志都有一種感覺,沒有報紙便不好辦事”。他要求各級黨組織“要以很大的精力”來注意辦報工作,提出了“全黨辦報”方針。新的形勢下,善同媒體打交道,提高媒介素養,乃是領導干部的一門基本功,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責編:燕帥、趙光霞)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