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社會責任報告(2018年度)【6】
(三)履行人文關懷責任
北京青年報社多年來在災難事故報道中,無論是在汶川地震、還是玉樹地震、天津倉庫爆炸等重特大事件,以及一些日常報道,始終有北京青年報記者的身影,他們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不以渲染災情為噱頭,堅持正面報道。2018年7月間,北京出現大到暴雨的過程,北京青年報將報道的重點放在對雨情的預警報道,並結合實際,突出報道防汛救災突擊隊志願者,在抗汛救災第一線發揮著青年力量的場景。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汶川地震已經成了每個中國人的記憶,10年之后的報道要做些什麼呢?應該說,身體的療傷已經完成,家園的重建也已經完成。但心理的康復,對許多災民來說,還是一個未完成的過程,很可能陪伴他們的一生。所以,北京青年報社將汶川地震十周年報道的體現於人文關懷,著眼點放在了心理康復上。
在2018年的春節,北京青年報社就派出了記者前往汶川採訪,清明節再次派記者,在4月5日至5月12日,推出了“震后十年”系列報道,這組報道在國內媒體中率先刊發。報道定位災民的心理康復路程,採編方針准確。系列報道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組報道還是和北醫六院合作的一個項目,報道內容將編纂為心理救援的一本准專業書籍出版。
(四)履行繁榮發展文化責任
1.刊出“文藝評論”,引導文藝創作
2018年,北京青年報“文藝評論”專刊貫徹落實黨的文藝方針,推出一系列精品佳作,引導文藝創作、推介優秀作品、提高審美鑒賞、引領文化風尚。
“文藝評論”以中國出版機構參加紐約書展引發的一些熱議約請美國當地文化學者做了澄清事實的評論,組織了著名作家蘇童、畢飛宇等就中國文學如何有尊嚴地走出去進行討論,問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焦慮症”﹔在“新文化運動”百年的節點,約請權威專家孫郁等重讀《新青年》,刊發文章《剛脫了長袍的人在漫步》﹔面對網絡文學風生水起的新形勢,約請中國作協李敬澤與相關研究機構討論,以《野蠻生長后中國網絡文學已成世界奇觀》為題刊發。這些文章均獲得廣泛的傳播,在業界更是獲得很大影響。
2.組織“青睞”活動,傳播優秀文化
北京青年報創辦“青睞”系列線下活動已有三年時間,在文化藝術界和讀者群體中已經有了較為響亮的品牌。“青睞”系列線下文化活動通過講座、尋訪和雅集等豐富的活動類型,關注當下人文熱點、喚起人們的文化渴求,從而搭建文化名人、文化機構與讀者面對面溝通的平台。“青睞”系列線下文化活動目前已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運營和傳播模式,形成了“一大三小”的架構體系,即“以人文講座”為主,以“藝術願線”“閑情雅集”和“人文尋訪”為輔的模式。2018年,完成活動共計116場。其中包括37場“人文講座”,10場“藝術願線”,29場“人文尋訪”,其他類型活動40余場(雅集和會員福利),邀請了單霽翔、陳平原、肖復興、楊立新、馮遠征、吳剛等近百名文化界的嘉賓,現場觀眾累計達到近12000人次。
【圖11】“青睞”版面
【圖12】“青睞”線下活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