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時代,媒介實驗室建設刻不容緩

 欒軼玫 蘇悅

2019年08月30日16:26  
 

來源:《傳媒觀察雜志2019年07月號

原標題:媒介實驗室的三個階段及未來發展趨勢

【摘要】 媒介實驗室是融媒體時代新聞學科的發展助力,是建設現代化高校的必要環節。一直以來,由於傳統觀念,文科實驗室的建設未受到重視。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新聞教育和行業發展提出新要求。新型人才的培養愈發重要,媒介實驗室開始在高校新聞院系逐漸建設起來,也出現許多代表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的新型媒介實驗室。本文通過對媒介實驗室進行文獻梳理和研究,界定了“媒介實驗室”的概念,即狹義上特指“高校新聞院系下開設的媒介實驗室”﹔並歸納出媒介實驗室發展的三個階段:“單一功能實驗室”、“新聞實驗教學中心”和“未來實驗室”,指出未來媒介實驗室的發展趨勢是“跨界、跨學科”、“智能化”和“多功能擴展”。

近年來,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新聞傳播領域的影響愈發深刻,引發了新聞傳播教育的革新和新聞行業實踐的跨越發展。媒介實驗室是介於社會互動的演練場,是處於十字地帶的樞紐,連接著行業、教育、科技。目前,中外新聞院校紛紛開設類型各異的媒介實驗室,以期實現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行業溝通的全方位奮進。本文從媒介實驗室的文獻研究現狀、發展歷經的三個階段和未來趨勢展開詳述。

一、媒介實驗室文獻研究現狀

一直以來,有關實驗室的研究更多地集中於理工院校實驗室的建設、安全管理等領域,對文科實驗室的研究文獻較為缺乏。以“實驗室”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搜索,得到336707篇文獻﹔以10為顯示量,與“實驗室”相關的主題分布集中在“實驗教學”“實驗室診斷”“實驗室管理”等,不包括與“文科”“媒介”“新聞”相關的主題,文獻內容也集中於生物、化學等理工學科的實驗室。

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文科媒介實驗室研究的缺乏。傳統觀念一直認為“文科不需要實驗室”,這無疑從觀念上就限制了媒介實驗室建設發展的可能性。南京大學的馮端院士認為,實驗室是現代化大學的心臟,其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對於應用學科新聞傳播學來說,應從觀念上加深對媒介實驗室發展必要性與重要性的理解。

本文繼續以“媒介實驗室”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文獻庫進行檢索,僅得到37條結果。主題分布集中在“媒介融合”“實驗室”“實驗室建設”。其中,“媒介融合”主題分布居首位,共計14篇,佔比25%。2013年開始,新媒體快速發展,“媒介融合”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也成為新聞傳播研究領域的時興話題,因此媒介融合語境下的媒介實驗室研究成果明顯增多,也集中在這個研究主題。

通過對37條文獻搜索結果的梳理,去除不精確的搜索結果,如有關“媒介生物實驗室”或文獻題目僅顯示“媒介”或“實驗室”且論述內容與本文研究范疇不符的文章,實際研究實驗室現狀、建設發展等有效文獻共計17篇。

17篇文章中,大部分文章以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展開研究。在此基礎上,楊曉燕的《媒介融合下的甘肅省高校新聞實驗室建設》對甘肅地區媒介實驗室發展情況做了總結﹔石道成的《媒介融合下傳媒實驗室建設的現狀與探索》分析了媒介實驗室建設的現狀與不足,提出了方向和未來發展的建議﹔劉昊的《基於媒介融合實驗室網絡新聞實務教學改革探析》從新聞實務教學改革的視角提出媒介實驗室在新聞教學中應發揮的作用。還有學者從媒介實驗室管理、瓶頸與困境、人才培養等角度做了更細分的研究。不過,鮮少有研究將媒介實驗室作為整體單獨剝離出來或結合國內外媒介實驗室設立與發展情況進行較為詳細的討論。

有限的文獻中,媒介實驗室發展現狀、管理、困境與瓶頸、媒體設立的實驗室發展情況均有涉獵,但總體文獻數量缺乏,隻有少數學者進行了簡單論述。可以看出,有關媒介實驗室的研究還不夠具體化、系統化。其中,涉及媒介實驗室發展現狀、探索及媒介實驗室管理的文獻佔比較多,國外媒介實驗室相關研究較少。

此外,本文通過梳理發現,目前新聞傳播類實驗室在名稱上更多地被稱為“新聞實驗室”。“新聞實驗室”作為關鍵詞在知網可得到81條有效中文文獻結果。

基於對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的分析,可以了解相關學術話題之間的關系。分析顯示,“媒體實驗室”“媒介融合”“實驗室管理”“高校新聞教育”是共現頻率較高的話題,說明它們之間相關度較高,有緊密的學術聯系。除論述高校媒介實驗室外,還有很多文獻對媒體開設的實驗室也稱為“新聞實驗室”並展開研究,如《紐約時報》媒體實驗室、谷歌新聞實驗室﹔國內的包括錢江晚報24小時新聞實驗室、鏑次元數據傳媒實驗室等。從共現網絡可以看出,與“媒體實驗室”共現頻率較高的有“數據可視化”“新聞產品”“用戶體驗”“新聞生產”等。文獻有效搜索結果中,許多文章分析媒體所建設的實驗室,如楊曉東和焦若薇的《“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與數據新聞發展研究》、李駿的《<紐約時報>媒體實驗室:探索新聞生產的時尚范式》。這類文獻從新聞實驗室對新聞生產實踐的功能做出了論述。

此外,把“新聞實驗室”相關的文獻根據研究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從餅狀圖中可以看出,目前此領域的研究集中在建設發展和管理的范疇﹔國內媒體開設的實驗室也是研究較多的方向。關於媒介實驗室的功能,有實驗室與新聞生產、新聞教學及人才培養等方向的研究,涉及到國外媒介實驗室建設模式與開設情況介紹的文獻較少。

媒介實驗室在發展的最初階段是配合新聞傳播學科教學設立的,如洗膠片的暗房、線性編輯系統等。它們在名稱上歸類為“新聞實驗室”,體現出實驗室的建立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為教學服務的性質。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整個媒介生態在技術的驅動下發生顛覆性變化。從基礎、單一技術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復合技術應用,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每個階段的技術發展對應著不同的媒介實驗室建設發展模式與媒介實驗室類型。在由技術推動的媒介實驗室發展進程中,其承擔的功能在不斷拓展:由單一教學、科研功能到拓展出市場服務的功能。在做文獻整理的過程中,本文發現,目前學界對媒介實驗室沒有嚴格且明確的定義,存在“媒介實驗室”“新聞實驗室”等諸多提法,每篇文章在界定內涵與外延時都有較大差異。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概念的界定。在新媒介時代,用學科色彩濃厚的“新聞實驗室”概念無法體現出各類媒介實驗室功能的延展,不適合表達媒介實驗室與外部的連接性,更無法體現出新時代技術與新聞行業及新聞教育的融合特征。

本文認為媒介實驗室是提供教學課程實踐、開展媒介領域理論研究與技術研發測試、產品開發運用的綜合型實驗場所。廣義上的媒介實驗室包含高校設立(一般開設在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新聞學院)、企業設立、高校與企業合作建設的媒介實驗室。狹義上的媒介實驗室特指國內外高校新聞院系下設的媒介實驗室。本文的研究范圍為狹義的媒介實驗室,即高校新聞院系開設或新聞院系與外界合作建設的媒介實驗室。

二、媒介實驗室的歷史發展

世界第一所媒介實驗室是麻省理工學院於1980年設立的MIT媒體實驗室。我國高校實驗室建設總體上經歷了由理工學科到文理全面布局、跨界融合智能發展的過程。

(一)實驗室起源

實驗室是進行科學試驗與科研理論的場所,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企業創建進行研究服務的實驗室,其二是大學創辦或代管的實驗室,其三是歸屬國家機構的實驗室。

高校實驗室中,理工實驗室與理工學科教育相伴而生。自然科學理論需要在實驗室進行驗証,推動近現代科學突破的重大成果多數誕生於實驗室的科研實驗探索。因此,理工科實驗室建設時間長,國家投入高,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下一直處於穩定發展狀態。

相反,文科教學由於多以閱讀、講解、思辨為主要教學方法和學習特征,“文科不需要實驗室”逐漸變成根深蒂固的觀念,因此文科實驗室在建設上得不到重視,投入力度小,進一步帶來實驗室與文科專業關系疏離。文科理論教育與實踐剝離阻礙了人文學科的發展,出現培養的人才進入社會后無法對接社會實踐要求、學科活力受損的困境。在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和國家政策的幫扶下,各高校的文科實驗室才逐步建立起來。但它的建立比理工學科實驗室起步晚,國家早期投入較少,且因建設理念上的缺陷,文科實驗室未能形成良性發展循環,真正承擔起的實踐教學比重也很低。2018年度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中,傳媒類學科僅入選10個,佔比2.48%。而圖中23個學科類項中,進行實驗教學項目建設的文科僅佔比約13%,理工學科的實驗教學項目遠超人文社科。

新聞傳播學科屬於應用型學科,具有較強實踐性。媒介融合發展趨勢下需要的新聞人才要有十八般武藝,尤其要懂得移動互聯網形勢下的傳播規律。擁有多學科背景、掌握新聞傳播規律及專業新聞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會更具有競爭力。由此,媒介實驗室與新聞教育長期脫節的現實要盡快得到改善。

2013年開始,新媒體快速發展,“媒介融合”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這一語境下的融媒體類型實驗室的建設成果和研究成果逐漸增多。融媒體語境下,技術成為傳媒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目前,世界范圍各高校紛紛建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媒介實驗室,促進學科建設。著名學者布魯諾·拉圖爾提出社會已進入“experimental age”,實驗室已經成為改變社會的重要力量。媒介實驗室的設立可以改變以往教學實踐中隻重理論不問實踐的偏頗現象,讓實驗研究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思辨能力與動手能力,助推新聞傳播教育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

(二)媒介實驗室發展階段

媒介實驗室的更迭發展是在技術驅動下,行業、教育等多種現實需求的刺激下產生、發展的。新聞事業和新聞教育發展的初始階段對媒介實驗室的需求並不高。基本的採寫課程是新聞教育的主體內容,一支筆就可以“妙手著文章”。之后,數字技術成為主要媒介手段,其發展使攝影棚、黑白膠卷沖洗室、錄音間、編輯室變成高校教學實踐必備。隨著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科技的興起,機器人寫作、虛擬現實等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到新聞行當中,傳統的小型單一功能實驗室無法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在新聞教育、新聞學科和行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下,代表未來建設方向的媒介實驗室應運而生。技術的更迭將媒介實驗室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1.單一功能實驗室。媒介實驗室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單一功能實驗室。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早期的媒介實驗室主要是為順應技術發展變化、配合新聞課程開設,與實踐教學要求對應。例如暗房、電腦機房、語音實驗室、演播廳,它們規模較小、功能單一且零散設置。

在80年代末,報紙排版逐漸告別鉛排。掌握一定計算機技術成為當時新聞人的工作要求。1991年,中國人民大學開始籌備建設我國新聞院系較早的一批激光照排實驗室,採用北大方正技術。1993年,相關課程開設,該實驗室也正式建成,將技術與傳統的新聞教育結合,旨在讓學生學習新型計算機錄入、排版的相關內容。這也是新聞院系看到技術變化發展對新聞教育、新聞行業的影響並做出相應教學調整的表現,將新技術引入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當中,而單一功能實驗室正是發揮了教學輔助的作用。

傳統模式下的單一功能實驗室也包括理論研究所,如浙江大學的傳播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的傳媒經濟研究所、輿論研究所等。這些研究所由教學科研人員組成,以學術理論研究、課題研究為主,是進行科研的基地,不具備較強的開放性。研究所的成果以圖書出版、期刊發表、創辦刊物為主要形式,也會定期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例如,復旦大學於2006年成立了媒介素質研究中心。該中心重點進行媒介素質理論研究及教育實踐推廣,促進學術研究成果的實踐性轉化及參與國家教育政策的決策咨詢。媒介素質研究中心依托“媒介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一教育部哲學社科重大攻關項目,開展研究並有成果產出。例如,曾多次舉辦媒介素質教育研討會,組織“離網離視、陽光寒假”等活動,與兒童社區網站“摩爾庄園”共同成立“兒童與網絡研究實驗室”,編撰發布《兒童綠色上網家庭手冊》等。

1983年,教育部決定在大多數省市設立新聞學專業(何梓華,2005),新聞學教育在全國處於啟動狀態。這些小而全的媒介實驗室符合了當時的學科發展趨勢,對配合新聞課程的實踐教學和學科理論研究有重要意義。

2.新聞實驗教學中心。媒介實驗室發展的第二階段為復合實驗室——新聞實驗教學中心。它的設置採用一個實驗中心下涵蓋各工作室、編輯室、攝影棚的形式,是進行實驗教學、成果研發與展示的多功能復合型實驗室。21世紀初,中國高校新聞學院逐漸整合媒介實驗室資源,開設新聞傳播實驗中心融合並統籌發展,成為當時新聞院系的標准配置。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於2000年建成中國最早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至2006年已設置攝影實驗室、電視節目制作實驗室、廣播節目制作實驗室、多媒體實驗室4個教學實驗室,下設報刊編輯室、數字傳播室、錄音室、電視編輯室、網絡控制室、攝影棚、數碼攝影工作室等﹔同時進行千兆局域網配套裝備設施、現代教學設備、常規實驗儀器更新換代及配置先進儀器設備的建設工作。該實驗教學中心配合《網絡廣告設計實驗》《廣播編輯與節目制作實驗》《計算機輔助編輯》等眾多實驗教學課程。

新聞傳播實驗中心能夠基本承擔各類課程教學實踐任務。但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出現,在新媒介時代,實驗教學中心也在因時而變。例如,武漢大學的新聞傳播實驗中心開發出“狐說”“鏑數”兩個線上實驗室。其中,“狐說”是一個網絡新媒體專業學習平台,發表師生原創作品,構建了網絡學習社區。“鏑數”是中國目前應用廣泛的數據查找與可視化服務平台。它可以為交互數據圖表制作提供模版與編輯工具,也可提供包括政治經濟、生產能源、教育文化等在內的各行業統計數據,在數據新聞制作過程發揮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全國新聞學院處於擴大招生狀態,為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需求,媒介實驗室需要擴大建設。此外,新媒體處於新興階段,課程實踐要求提高,許多高校新聞學院的媒介實驗室擴展建設面積、增加實驗室數量以滿足學生新技術、新媒介的學習需求。

3.未來實驗室。媒介實驗室發展的第三階段是未來實驗室,也是代表當下及未來媒介實驗室建設趨勢的實驗室類型。未來實驗室是指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融合多種媒介手段,具有跨學科、開放性特點的媒介實驗室。目前各高校設置的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仿真等新技術領域與新聞傳播學科交融的實驗室均屬於未來實驗室的范疇。例如,暨南大學的傳播大數據實驗室具有較強開放性,其數據挖掘系統和案例庫平台不僅為校內技術課程提供實訓平台和教學效果反饋,還通過監測國內外新聞媒體、境外輿情,為社會機構和政府提供數據挖掘與分析。

有關媒介實驗室在未來發展中應承擔功能的討論,中國人民大學的蔡雯教授認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的准入要求轉變,第一類是整合傳播策劃的管理型人才,第二類是掌握多種技術的全能記者編輯。人才培育戰略需要發生轉型,僅靠傳統課堂教學並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媒介實驗室成為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基地。劉明洋認為,新聞院系與傳媒業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創建多形式的學、媒融合教學科研平台,這正是媒介實驗室應當承擔的功能。石道成提出,媒介實驗室不僅要承擔教學輔助、人才培養的功能,還要探索傳媒未來發展,做聯通學界、業界的樞紐。

新媒介技術帶來“人人手握麥克風”的景觀,身處信息時代的每位國民應提升媒介素養,學會正確、合理使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傳播活動。開放多元的媒介實驗室逐漸向“產學研”一體化、“平台化”過渡發展,將承擔市場服務、提供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的新功能。例如,美國杜克大學杜克記者實驗室開發事實核查自動化應用程序——FactStream,該應用可以幫助記者、公眾進行直播活動的事實核查﹔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裡斯新聞實驗室積極向受眾普及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沉浸式媒體。由此可見,未來媒介實驗室在媒介產品研發、服務公眾利益,與公眾保持親密關系方面逐漸扮演交流平台的作用。

也有觀點指出由於媒介實驗室的建設貫穿在新聞教育的每個環節,關聯學科發展建設與學界業界邊界的打通,在形成“媒介實驗室+媒體+技術公司”的合作模式中應發揮引領作用。媒介實驗室與媒體和技術公司合作共建實驗室可以實現掌握業界前沿動態,輸送新聞人才實踐學習,結合現實需求共同合作開發新型媒介產品。媒體和技術公司可以獲得人才的輸送和前沿理論研究成果作為實踐指導。

總結來說,未來實驗室承繼單一功能實驗室教學功能,也適應媒介生態環境大變革的語境,朝著“產學研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全面發揮“教學輔助”、“科研孵化”和“市場服務”的功能。

此外,未來實驗室是跨學科、無邊界的。中國人民大學高鋼教授認為,媒介融合類型的實驗室應具有多功能、可擴展、融合性的特點。其實早在1980年,麻省理工學院就設立了跨學科、注重人本主義的媒體實驗室(The Media Lab)。許多前沿科技如全息數字3D打印、Kindle電子墨水技術等都產於該實驗室。該實驗室創始人杰羅姆·韋斯納和尼葛洛龐蒂認為科學令人興奮的地方即在於跨學科和交叉領域帶來的化學反應。

在我國,中國傳媒大學的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成立於2013年,是我國最早以腦科學為基礎開展智能媒體技術研究的媒介實驗室。院長曹立宏認為,傳媒研究對象本質上是人,服務的是大腦。研究院研究方向是大腦仿真公共實驗平台的建設、視頻智能分析技術,致力於從腦科學等跨學科角度為傳媒及現代教育提供理論、技術支持。清華大學也建立了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兩大跨學科科研機構,它們分別注重研究情感計算、多通道認知與交互和人工智能與計算神經科學,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開展跨校合作交流。

2018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與北大方正信息產業集團聯合成立了智慧媒體實驗室。該實驗室致力於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時代利用新技術來驅動新聞傳播業的發展,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品研發、課題研究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在媒介實驗室發展趨勢上,喻國明認為,媒介實驗室的發展應是“反學科”的研究邏輯,即從問題本身邏輯出發,破除學科邊界,多學科交融發展。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大數據、雲計算等智能技術與新聞傳播實踐深入結合,就媒介實驗室本身而言,在團隊人員構成、所涉學科研究上應是跨界交融的。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The Media Lab)不僅有眾多科學家,在人員組成上還有許多藝術家加入。媒介實驗室與外部環境因素也應緊密聯系,呈現學科、行業、校際、國際等多維度的跨界發展與融合發展。媒介實驗室的外延在不斷擴大,逐漸跨出新聞學院下設的一間媒介實驗室的定位,愈發顯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和更廣闊范圍的包容性。

新媒介技術重塑了媒介生態,媒介實驗室未來應側重發揮的功能是在市場服務、研究成果實體化落地的運營管理上,從而跳出單一教學功能的局限、打破閉門造車的局面和學科壁壘。

三、結語

總體來說,媒介實驗室的建設發展情況關涉到行業、教育、學科等多方面,它的影響貫穿內外,是新聞教育革新和行業發展的關鍵推動力量。縱觀中外,媒介實驗室的發展趨勢首先體現在跨學科、跨行業的交融,與技術保持更加親密的關系﹔其次是教學、科研、市場服務多功能的擴展。

【作者簡介】欒軼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蘇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