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萬象

歷史影像的守護者——新華社陳小波

2020年01月07日11:10 | 來源:中國網
小字號

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指導,中國經濟信息社出品,瀘州老窖·國窖1573全程支持的《講述•中國故事》正式開播。第二集的講述人是新華社編輯陳小波。

2016年9月,新華社推出了一檔名為《國家相冊》的欄目,以新華社的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為依托,向國人展示跌宕起伏的歷史長流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節目一經推出,即受到觀眾認可,瀏覽量超過21億次。讓觀眾感慨歷史沉浮滄桑巨變的同時,也讓眾多普通觀眾記住了屏幕裡的歷史講述人——陳小波。

講述歷史,傳遞中國精神

2007年到2014年,陳小波共為新華社五十余位老攝影家做口述歷史。她深諳“一個老者的去世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館的倒塌”,近百萬字的口述史,留下了攜帶大歷史的新華老社記者的珍貴記憶。2010年3月,陳小波成為“新華典藏”項目執行主編。把新華社老一代攝影家的經典照片用國際收藏標准做出來,通過精心挑選,銀鹽手工放大,攝影者親筆簽名幾道工序,最后交由中國照片檔案館永久性收藏。

陳小波一次一次走近歷史的老照片,以新華社攝影編輯的身份,用老照片講述歷史,用影像傳遞精神。

獨享清寂,做有意義的事

集報道攝影編輯、策展人、攝影個案研究者、攝影實驗活動組織者者、圖文書編輯者、歷史影像梳理者、大學客座教授、《國家相冊》微紀錄片講述者各種角色於一身的陳小波,被業內杰出的攝影家們引為同道。誰曾想到她大學畢業剛剛參加工作時,連相機都沒碰過。中文系畢業的她,甚至還曾糾結過,為什麼會被分配到新華社的攝影部。就連最初的工作,都跟拍照毫不相關。

也就是在陳小波參加工作的那一年,新華社建立了中國照片檔案館。當時,還沒有電子化,在資料室的架子前,翻閱上面的那些小紅本,對剛參加工作的陳小波來講是一個特別享受的過程,在每一個紅本裡頭都可能發現一段離我們不遠,但是我們差不多快忘掉的歷史。

正是在這些文獻照片的浸染中,陳小波理解了攝影的意義,追尋到了歷史的價值,更被新華社的前輩們所感動。國家歷史照片,不但成為新華社的記憶,也成了陳小波的個人工作歷程中最美的回憶。

正像陳小波說的那樣,“隻有新華社,才能讓我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找一個角落,安全而鎮定地工作,辨別是非。也隻有新華社能給我這樣的機遇:開一個小洞,挖一口深井,這口井窮盡我一生都打不完。”

國家相冊,每周到歷史深處走一遭

因著《國家相冊》,陳小波每周都要到歷史深處走一遭。每周一集,每一集用歷史經典照片五十余幅,而她要翻動的照片是幾千幅甚至上萬幅。別人看陳小波選照片,過程枯燥、寂寥、冷板凳、遍尋不著。但對她而言是一件喜悅無比的事。於她,與歷史圖片一次次默然相對,這是一個向歷史學習、向前輩致敬的重要過程。

迄今為止,《國家相冊》已經連續播出135集。參與者已達到三百多人。其中有總社及國內外分社優秀的文字記者、音樂編輯、后期制作團隊。嚴格的文字陳述、經典的歷史圖片、貼切的音樂鋪墊、復雜的后期制作,構成一部國與家的相冊。

真正的事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業。陳小波說,作為《國家相冊》的參與者之一,我能與那麼多杰出的新華人同行,倍感榮幸。

堅守使命,不靠一己之力

《國家相冊》第100期講到中國照片檔案館的歷史。它的最初是兩個皮包——抗日戰爭時期的兩個皮包,被原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科長沙飛保存下來。皮包裡頭裝了1萬多張戰爭時期珍貴底片。這兩個皮包被看做中國照片檔案館的前身。

戰爭時期,那些活躍在戰場上的中國攝影者拍攝的底片都是自己沖洗、自己保存、隨身攜帶。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有人不幸犧牲,底片也隨之灰飛煙滅。中國革命攝影先驅沙飛和他的戰友石少華、羅光達意識到保護底片的重要性。明確提出“人在底片在,人與底片共存亡”的口號。

1941年起,晉察冀軍區攝影科開始設專人整理保管底片資料。並制定了中國第一個《底片資料分類表》,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方法。

這些關於底片保存的制度和方法后來被石少華帶到新聞攝影局,以及后來成立的新華社攝影部,在新中國得到傳承和發展。幾十年延續至今。如:認真撰寫文字說明,清洗底片,更換底片口袋,建立底片使用制度等。攝影記者要全部上交底片、交新華社攝影部資料室統一保管。

70年來,新華社創造了這樣的奇跡:這個國家無論發生了什麼,攝影部沒有一天停止發稿;無論發生了什麼,照片檔案同仁保存了全部發稿照片和資料照片,從不會銷毀底片。

陳小波說:“歷史影像的守護者”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新華社攝影記者前仆后繼,是一代又一代圖片編輯的精心勞作,是一代又一代檔案工作者默默奉獻。今天,因為《國家相冊》,我站到聚光燈下,可是我心裡知道:我選出的每一幅照片,有多少人的心血凝聚在上面。”

做歷史的見証,更做歷史的守護。做文化的傳承,更做文化的傳播。“新華社把最寶貴的文化傳給我,我的每一步路都有前輩的影子。他們是我在這漫長歷史裡的光,他們讓我在更亮的光裡看世界。”陳小波從前輩們身上學到的東西,正不遺余力地貫徹自己事業的始終。新華社的首位領銜編輯已經成為了一位將大眾與歷史勾連在一起的講述人。(羅浩)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