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中辦國辦印發《意見》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年09月28日07:16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意見》原文,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別邀請中國教育電視台總編輯胡正榮、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鄭保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建武、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教授趙子忠進行解讀。

■一要加快、二要縱深

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堅持正確方向,堅持一體發展,堅持移動優先,堅持科學布局,堅持改革創新,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

胡正榮:整體而言,下一步媒體融合需要緊扣“加快、推動向縱深發展”的總要求,一是要加快,在智能網絡時代,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普及應用,媒體融合窗口期非常迫近,沒有建成全媒體的機構媒體將很難再有機會重新按下融合按鈕﹔二是要縱深,即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度進行全媒體人才培養及資源配置這兩個關鍵,同時深化全媒體流程優化與業態布局、全媒體平台再造這兩個重點,大力提升1+1>2的增值能力,而不是內耗。這樣才能夠真正落實最新中央文件精神,並真正收獲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全媒體帶來的效用與效益。

■主流媒體引導主流輿論

盡快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宋建武:主流媒體在以網絡空間為主體的輿論場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已經成為當前輿論場的內核部分,從而使我國輿論場出現了從“二元”結構到“一元”結構的變化。

網絡傳播無遠弗屆,難以區分“內宣”和“外宣”,因此,建立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勢所必然。這就要求新型主流媒體要把傳統的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統一起來,充分了解國際國內輿論環境,更加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無論處理任何新聞事件,都要按照網絡傳播的特點,考慮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爭取輿論引導的主導權。

■貼近群眾服務群眾

要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創新實踐黨的群眾路線。

鄭保衛:推進媒體融合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同時各大主流媒體也要提高站位、明確定位,做好輿論引導,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價值判斷與道德選擇,幫助群眾在大是大非面前澄清謬誤,辨明是非,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全面彰顯媒體融合進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宋建武:與新聞傳播學的一般理論概括以及傳統的黨報理論相比較,“服務功能”的提出,是一個重要而顯著的發展。首先,通過服務群眾,黨報黨媒能夠更加深入和全面地體會和理解到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了解人民群眾的呼聲,更加實事求是,避免“閉門造車”,從而防止新聞媒體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其次,“服務功能”的提出,也是運用互聯網思維的結果。從國內外互聯網傳播的實際看,具備多重垂直服務功能的綜合性平台往往具有更強更廣泛的用戶吸附能力,客觀上擁有著更大的社會連接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因此“服務群眾”功能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和習近平同志在互聯網時代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發展。

■連民心、接地氣

大興“開門辦報”之風,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以開放平台吸引廣大用戶參與信息生產傳播,生產群眾更喜愛的內容,建構群眾離不開的渠道。

鄭保衛:我們要把融媒體平台建設成為連民心、接地氣的信息樞紐,並使之成為人民群眾獲得網信發展實惠的最好途徑。一方面要明確群眾所需,轉變話語體系,創立與用戶鏈接更緊密的媒體形態,提升融合新聞的生產能力,滿足群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時政、民生類新聞的報道,扎根群眾,站在百姓立場,採取平民化表達,表現親民特質,反映人民的希望和要求。

■深化改革,全方位創新

要深化主流媒體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採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

胡正榮:傳統主流媒體在頂層決策機制、人財物資源配置手段與方式、外部供應鏈與價值鏈系統、內部組織架構與流程等各個方面,都暴露出了與網絡時代日益不匹配的窘態和疲態。可以說,目前的改革幾乎還是在工業時代傳統媒體框架下進行的,仍然沒有探索出網絡時代新型主流媒體的體制機制,特別是符合全媒體發展的體制框架與機制體系。

主流媒體的體制機制改革可以分兩個層面。一是體制層面,主要指媒體機構的屬性、媒體結構體系以及媒體監管體系等。具體而言,改革的點可以有這些:首先,主流媒體的屬性界定,特別是媒體融合后的新型主流媒體的屬性如何界定。其次,主流媒體的結構體系,特別是新型主流媒體的結構體系,需要適時進行結構性創新與升級。第三,主流媒體的監管體系,特別是新型主流媒體的監管體系需要全新的制度設計與安排。

二是機制層面。這個主要指主流媒體機構的內部組織設置、業務流程以及管理體系等。可以深化改革的點有這些:首先,內部組織設置,即由中心制、頻道制,逐步轉向項目部制或者產品事業部制。其次,業務流程打通。新聞業務已經基於“中央廚房”類系統打通了策採編評發流程,急需將非新聞類產品與服務的流程打通,上游與下游、網上與網下、內容與運營融合。第三,內部管理體系,以扁平化為基礎,以用戶為驅動,以各類服務(含政務、商務等)為面向等,配置人財物資源。

■媒體融合服務於社會治理

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增強主流媒體的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創新媒體投融資政策,增強自我造血機能。

鄭保衛:要將媒體融合置於社會治理的語境中加以考察,服務於智慧城市建設,降低人民群眾參政議政、參與社會治理的門檻,做到立足本土、精耕細作、服務百姓,能夠更好地服務群眾,幫群眾之所需,解群眾之所難,以期打造綜合性的信息服務平台,實現公眾利益最大化。

■建立承上啟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要按照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原則,完善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四級融合發展布局。

胡正榮:自2014年開始推動媒體融合以來,我國省、市、縣媒體融合進入一個平台期,建設效果明顯,但進度和深度尚顯不足,玻璃天花板效應有些顯現。這些隻有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加速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才能真正得以解決。中央級和省級媒體融合在大力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也在全力前行,而地市級媒體融合尤其需要加速進程,縱深融合,成為萬物皆聯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

宋建武:縣級融媒體中心及作為其技術和運營支撐的全國和區域性媒體平台的建設,為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准備了物質基礎和資源條件,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台和社區信息樞紐三大功能的建設,新型主流媒體將能夠與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緊密連接,使“全效媒體”建設獲得了有效途徑。其中隱含的一個判斷是,在我國,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各級各類新型主流媒體全方位協同的結果,單一媒體機構難以獨立完成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任務。

■全媒體時代人才是根本

要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提高主流媒體人才吸引力和競爭力。要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把更多熟悉新媒體的中青年優秀人才充實到關鍵崗位,充分釋放人才活力。

趙子忠:首先,全媒體人才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水平。當前,社會結構的變動、思想觀念的變化,社會處於意識形態活躍、矛盾復雜多變的時期。全媒體人才應該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第二,全媒體人才要有用戶意識。全媒體人才在內容生產過程中,應以受眾為中心,通過了解受眾的閱讀喜好需求,利用各種媒介將信息以多元角度進行展示,適應用戶個性化需。

第三,全媒體人才要把握內容生產。全媒體時代,內容不再匱乏,但是高品質內容依然是傳統媒體立足的根本。

第四,全媒體人才要把握技術支撐。媒體融合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先進技術和優質內容都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掌握,有助於全媒體人才生產優質內容,優化傳播效果。

最后,全媒體人才要把握新媒體運營。和傳統媒體的傳播屬性不同,新媒體通過后續用戶、資源的運營,可以提高傳播效果,實現商業變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