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茶坊

《講述·中國故事》第七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

2020年02月21日12:09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指導,中國經濟信息社出品,瀘州老窖·國窖1573全程支持的《講述·中國故事》於2019年12月26日正式開播,第七集的講述人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

2019年12月18日,袁隆平在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期間接受採訪時,連說了4個“奇跡”。

就在“奇跡”視頻火爆的兩個多月前,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黨和國家以最高規格向8位英雄模范頒授共和國勛章。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籼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

守望稻田:“每天都要到田裡去”

就在啟程來北京的前一天,袁隆平還去田裡觀看了稻田長勢。在參加完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后,他當天就返回湖南,因為“明天還要到田裡去”“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到田裡去”。他心心念念他的那些寶貝“超級稻”,每天都惦記著有沒有新的發現、有沒有病虫害發生。

每天都要到田裡去,已經成為袁隆平的生活習慣。上世紀50年代,袁隆平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當時國家糧食非常短缺,於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研究。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試驗田選種,意外發現一株特殊的水稻。這株水稻長得特別好:鶴立雞群,穗頭很大,籽粒飽滿,整整齊齊。

袁隆平如獲至寶,就小心翼翼把它收了回來。但第二年播種下去后,袁隆平大失所望——沒有一株達到預想的結果。但這也激發了他的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雜交稻才有的分離現象。

當時,世界權威遺傳學理論普遍認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次意外的發現,堅定了袁隆平培育雜交稻的信心。

靈感來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袁隆平在田裡一株株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雄蕊沒有花粉的水稻,三年后,1964年,他從14萬株稻穗中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這意味著,雜交水稻育種的攻關邁出關鍵性一步。

9年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終於研究成功,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難題做出重大貢獻。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由繁到簡、效率越來越高。

拓荒人精神:從畝產700公斤到1200公斤

“糧食始終是國計民生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袁隆平說,為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1996年農業部中國超級稻計劃立項。“5個階段的目標,從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我們都達到了。我們現在要向1200公斤攻關。”

對於袁隆平來說,愛國就是讓糧食增產,用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2016年,86歲的袁隆平帶領團隊,向“海水稻”發起挑戰,並在新疆、山東、浙江、黑龍江、陝西等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區域開展測試。

袁隆平希望通過耐鹽鹼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鹼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他把海水稻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

袁隆平設定的目標是要在8年時間裡推廣1億畝海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

2019年10月14日公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90后”袁隆平的兩個夢想

鮐背之年的袁隆平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袁隆平說:“我夢見我們試驗田裡的超級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這個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第二個夢就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世界有22億多畝稻田。如果有一半的稻田都種上雜交稻,可以增產多少糧食呢?可以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這個夢想的實現,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義。”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通過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國際班,已經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

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已經種到了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並在當地不斷創造出高產紀錄。全球雜交水稻每年種植面積達到700萬公頃,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這份至關重要的事業中,“90后”袁隆平信心滿滿,初心不改,以滿腔熱情持續為國家和世界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史春姣、毛麗麗)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