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研究

問題意識、 客觀立場和專業精神

人民日報海外版《新冠肺炎病患應第一時間服中藥》的啟示

陸紹陽 楊 晶
2020年04月12日11:18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戰線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抗疫報道呈現出媒介融合的多渠道、多元化形態。其中,官方主流媒體以其專業性和權威性發揮了正面引導輿論的積極作用﹔商業平台則“發揮了數據監測及可視化呈現、信息整合和即時辟謠等優勢”。同時,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也紛紛發聲,參與疫情信息的傳播。

對疫情的報道雖然數量龐大、資訊豐富,但也呈現出碎片化和分散化特點(主要是自媒體):有的報道只是為了煽動情緒而沒有提供有效信息﹔有的報道沒有深入挖掘和探究問題,缺乏針對性﹔有的報道對疫情信息沒有進行核實便隨意轉載發布,缺乏可信性,導致不實信息或謠言蔓延、真偽難辨,對受眾造成嚴重誤導。

大疫當前,新聞報道領域也成為沒有硝煙的戰場,在傳播信息、宣傳防護、凝聚力量、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2月21日刊登的《新冠肺炎病患應第一時間服中藥——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一文(作者:衛庶、喻京英),深入探究中醫在抗疫中的作用,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信息真實、客觀、准確,突出了專業性、權威性、指導性,為做好抗疫報道提供了諸多啟示。

突出問題意識

做好抗疫報道尤其是深度報道,一定要有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對標問題找途徑,可以使思考和行為更有針對性。”問題意識應貫穿於新聞報道的全流程——選題策劃、現場調研、採訪提問、行文寫作、校對審核等,每個步驟都應切實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使疫情報道主題突出、內容充實、觀點鮮明。

挖掘關鍵性問題。在信息爆炸、熱點頻發的全媒體時代,如何高效率地找出、找准關鍵性問題,是一項重要能力。應聚焦人民關切,善於從熱點中梳理出尚未解決或難以解決的關鍵性問題進行重點報道。例如,在疫情報道中,什麼樣的藥物能對治療疾病發揮有效作用,是百姓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新冠肺炎病患應第一時間服中藥》一文,聚焦中藥在抵抗新型冠狀病毒中的作用,契合受眾的關注和需求。

實事求是分析問題。抗疫報道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實事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不能紙上談兵、言之無物。為寫好《新冠肺炎病患應第一時間服中藥》這篇報道,記者深入現場、全面調研,獲得了大量真實數據和信息,既從理論層面闡釋中藥原理,又從實踐角度展示中藥功效,對問題和現象進行了正確、理性分析。

建設性解決問題。抗疫報道除了要善於提出問題,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並提出建設性方案。《新冠肺炎病患應第一時間服中藥》一文,在對專家進行深入訪談后,提出了患病后及時服中藥等建議,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建設性意見,使報道更有意義和價值。

建設性地解決問題,除了要妥善解決新聞報道聚焦的具體問題,還包括對受眾進行積極情緒的引導,以及“促成公共討論、彌合社會裂痕和促進社會協同”。疫情屬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群眾容易產生恐慌焦慮情緒。此時,新聞報道不僅是傳播疫情信息,對受眾情緒也具有很強的安撫作用。因而,抗疫報道要避免刻意渲染、煽動負面情緒甚至放大焦慮情緒,應注重傳播正能量,增強受眾抗擊疫情的信念、希望和精神力量。

堅持客觀立場

新聞報道需要擁有客觀的立場和科學的態度。對受眾來說,抗疫報道不但是獲取新聞消息的途徑,也是獲得科普知識的窗口。因而,客觀立場和科學態度至關重要。

杜絕歪曲事實。疫情期間,“吸煙能夠預防病毒”“喝酒可以殺滅病毒”“煙花爆竹可以驅散病毒”等謠言在網絡上蔓延。這些都屬於偽造信息、主觀臆斷,更談不上客觀性和可信性。受眾極易受到這類“新奇”事物的吸引和刺激,即使隨后而來的辟謠揭示了真相,但因為“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受眾容易對前期接收的錯誤信息產生深刻印象,使辟謠難度大大增加。因而,必須防患於未然,盡早、及時扼制虛假信息的制造和傳播。

警惕“再造事實”。有的報道雖然沒有偽造事實和數據,但是卻對科學論文或者專家言論斷章取義,摘錄隻言片語,在不符合原有語境的情況下“重塑”事實、遮蔽真相﹔有的報道或夸大事實或無視事實,都可能對受眾產生誤導,這也屬於虛假新聞。疫情期間,關於中醫的報道有很多,有的夸大其詞、過度渲染中醫療效,有的則盲目崇尚西醫、無視中醫價值。《新冠肺炎病患應第一時間服中藥》一文堅持客觀立場,基於現場調研和專家訪談進行報道,保証了信息的真實性和准確性。

杜絕盲從。盲從造成了謠言在短時間內大量傳播和擴散,釀成不良后果。例如,關於《科學》雜志刊文稱武漢海鮮市場不是病毒唯一來源的報道,引起網友和許多媒體平台的轉發和熱議,有些受眾誤以為這樣的重磅信息是外國科學家首先研究出來的,進而對中國科學家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實際上,原始文章是雜志的News欄目發布的,而非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其作者是看了中國科學家的相關研究論文得出的假設,並非國外科學家獨創性的科研成果。一些自媒體平台從業者沒有認真閱讀原始的學術論文,也不去分辨原始數據的來源和真偽,便盲目跟風轉發,制造恐慌,擾亂民心,威脅社會安定,給中國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注重專業性和權威性

新聞報道是否令人信服,其專業性和權威性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交媒體時代,“網民更注重權威性,‘誰說的’比‘說什麼’更重要”。自媒體平台以“用戶生產內容”為特色,新聞已不僅是媒體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專業工作,很多不專業的受眾也積極投身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但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不能因此減弱甚至喪失。

對專家言論不能斷章取義。例如,《新冠肺炎病患應第一時間服中藥》這篇報道,採訪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專家深入疫區、直面患者,從病理、處方、療效等方面全面解釋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並且更注重中醫和西醫的結合,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自然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媒體在對專家言論進行引述、轉述或解讀時,不能斷章取義,造成信息不實,否則,反而會因為專家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使不實信息更容易擴散蔓延,甚至更嚴重地誤導受眾。

及時佔據信息制高點。本次疫情期間的新聞報道充分體現了PGC+UGC模式,即專業人員與普通用戶聯合進行新聞報道的生產和傳播。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責任感,但由非專業人士生產出來的新聞內容在質量上難免良莠不齊,降低報道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因此,官方主流媒體應及時佔據信息制高點,以其專業性和權威性樹立公信力,發揮正確引導輿論的積極作用。

警惕過度娛樂化報道和解讀。新聞媒體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不能過度娛樂化,甚至消解和解構災難事件的沉重性和嚴肅性,削弱公信力和權威性。例如,在火神山和雷神山施工現場,“央視頻”24小時“直播造醫院”。網友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紛紛把叉車擬人化,為其命名。對這種原本屬於粉絲的自娛自樂行為,有的媒體甚至主流媒體將這些昵稱搬上直播間和微博,讓粉絲為小叉車打榜。雖然,這類娛樂化的宣傳和動員方式一定程度上能拉近媒體和受眾之間的距離,體現親和力,但主流媒體採用這種報道方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仍有待商榷,因為可能會使傳播效果偏離主旨,並淡化疫情本身的嚴重性和受眾對疫情的重視程度,也會影響新聞報道的嚴肅性和專業性。

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多像《新冠肺炎病患應第一時間服中藥》這樣的實事求是、深入探究問題並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深度報道。

(作者陸紹陽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楊晶系該院博士生)

(責編:燕帥、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