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東:黨報與人民同心同向 黨心與民心同頻共振
汪曉東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採訪
編者按: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日報編委會高度重視抗擊疫情報道,明確要求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好宣傳報道和輿論引導工作。1月25日編委會決定成立前方報道組,先后派出4批記者,並抽調其他分社記者,與湖北分社人員一起,共同組成了人民日報社武漢前方報道組。作為前方報道組副總指揮,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副主任汪曉東自2月2日奔赴武漢,至4月25日返京,他在前線一“扎”就是84天。
汪曉東長期負責人民日報社重大報道策劃、組織、協調和採寫,參加過黨代會、全國兩會、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及汶川地震等報道,多次參加G20杭州峰會等重大主場外交活動和高訪報道,策劃了“總書記的人民情懷”“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等系列報道,但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次抗擊疫情報道任務之重、風險之高、難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工作環境之復雜,都是前所未有的。”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別對話汪曉東,請他講一講前方報道組的抗“疫”故事,也聽一聽這位逆行黨報人的親歷感受。
人民網傳媒頻道:作為人民日報武漢前方報道組副總指揮,您是什麼時候奔赴一線的,前方報道團隊是如何組建起來的,是根據什麼條件來選派記者的?
汪曉東:我是2月2日從北京趕到武漢的。前方報道團隊第一批同事則更早。湖北分社同事在疫情發生后就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河北分社、甘肅分社、西藏分社的3位同事因年前到武漢過年,疫情發生之后直接投入戰斗。人民網兩位同事1月23日就到了武漢,環球時報的同事最早是1月25日(大年初一)到的。1月29日,報社從北京派出了9位記者。2月1日,山東分社一位同事從湖南老家馳援武漢。
派出前方報道組是李寶善社長、庹震總編輯和編委會決定的,據我所知,報社很多同事都踴躍報名。
人民網傳媒頻道:前方報道團隊在武漢採訪中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解決的?
汪曉東:這次抗擊疫情報道任務之重、風險之高、難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工作環境之復雜,都是前所未有的。1個多月來,人民日報前方報道組不畏風險,沖在一線,克服困難,連續作戰,採寫了一大批鼓舞人心、提振士氣的報道,制作了一系列引發“刷屏”的新媒體產品,唱響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彰顯了強烈的使命和擔當,充分發揮了黨中央機關報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
要說困難,無疑是如何做好防護、確保安全。我在前方為大家做協調服務工作,這方面也始終是最不放心的。特別是大家剛到武漢的時候,面臨防護用品特別是N95口罩、醫用防護服嚴重不足的情況,沒有這些防護用品,就不能深入紅區採訪,就拿不到一手素材。好在報社各部門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大家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給我們籌措防護用品,在較短時間內就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前方同事也充分感受到了報社大家庭的溫暖。
人民網傳媒頻道:這次疫情報道不僅任務重,而且風險很高,報道團隊成員的心理如何?大家會有覺得特別害怕的時候嗎?
汪曉東:說一點不擔心,這也不可能,畢竟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四川採訪19天,也沒有這樣的感覺,畢竟地震跟疫情還不一樣。工作23年,參加這樣的重大疫情報道,我也是第一次。不過,正像一位“90后”同事說的,“上了戰場就忘了害怕”。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看到那麼多醫護工作者、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等等,他們都在拼命,每一天,他們都給了我們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動。和這些英雄在一起戰斗,也就不會緊張了,說實話,要說危險,他們,特別是白衣戰士面臨的危險更大,他們每時每刻都置身於危險之中,都是在拼命!另外,在武漢的兩個多月,每一天大家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也確實忘記了緊張和害怕,沒有時間。
人民網傳媒頻道:面對如此重大的疫情報道,尤其是“封城”后的武漢,可報道的新聞很多,但是我們的人手又是有限的,如何協調採訪任務?我們的選題有哪些側重點?
汪曉東: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抗擊疫情報道千頭萬緒,前方情況錯綜復雜,突發新聞隨時出現,本報前方報道“點多面廣戰線長,人少事多任務急”,為了打好主動仗,前方報道組一開始就提出,資源集聚,力量集合,優勢集成,根據疫情防控進程和各階段重點任務,統籌安排,統一調度,策劃為先,集中用力,突出重點,展示特點,挖掘亮點,力求做到每天都有重點策劃,每天都有主打稿件,每天都有傳播亮點。
說到報道的重點,重中之重是始終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開展報道。這場疫情防控戰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親自指揮、親自部署,1月7日以來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召開會議,深入考察調研,3月10日還親自到武漢,實地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我們的宣傳報道指明了根本方向。
前方報道組第一時間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及時組織相關重點報道。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前方報道組迅速採寫《270多名工人黨員晝夜奮戰——火神山工地有支黨員突擊隊》《重返崗位,繼續作戰》《我是黨員,我先上!》等報道﹔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要“發揮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我們組織小分隊,採訪數十位一線醫護人員,撰寫了5000字長篇通訊《火線上的中流砥柱——記無私奉獻英勇奮戰的醫務人員》,在一版刊發﹔圍繞全軍4000多名醫護人員堅決響應總書記號令,星夜兼程馳援湖北,前方採寫長篇通訊《沖鋒,這裡就是戰場!——記抗疫一線的軍隊醫護人員》,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前方組織採寫《打好武漢保衛戰 不獲全勝不收兵》,生動反映總書記重要講話增強武漢廣大干部群眾必勝信心……
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前方報道始終突出一個“准”字,把握一個“穩”字,強調一個“快”字,體現了強烈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擔當。
人民網傳媒頻道:您都去過哪些地方採訪?印象最深的是哪次?有沒有令您特別感動的人和事?
汪曉東:在武漢兩個多月,難忘的場景很多。看到聲音嘶啞的社區書記耐心接聽居民一個又一個電話,會感到這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樣子﹔看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那些普通工人頂風冒雪日夜施工,會感到強大的國家力量﹔看到醫護人員的汗水和著淚水,還有臉上的勒痕,會感到特別心疼﹔看到孩子們趴在窗口對撤離的醫療隊員喊“感謝你們”,會悄然落淚﹔看到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重症患者在走廊裡打太極拳,會感到這座城市的人民那種堅忍和頑強……
習近平總書記3月10日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武漢必勝!湖北必勝!全國必勝!”總書記指出,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看到一幕幕難忘的場景,聽到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對總書記的話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民網傳媒頻道:身處全媒體時代,報道組成員在前方都運用了哪些融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報道?
汪曉東:確實如此。我們置身於全媒體時代,融合傳播是這場抗疫報道的一個顯著特點。可以說,經此一役,人民日報的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了一大步,全媒體傳播能力也有了新提高。
前方報道組有總編室、新聞協調部、經濟社會部、政治文化部、國際部等編輯部門的記者,也有新媒體中心、人民網的採編人員﹔有總社來的,也有湖北、河北、山東、甘肅、西藏等分社來的﹔有主報和海外版的人員,也有環球時報、健康時報、生命時報以及傳媒廣告公司、數字傳播公司的同志。在抗疫的戰場上,大家協同作戰,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通過了融合發展的實戰檢驗。
海外版前方記者在給版面供稿的同時,積極採寫“學習小組”“俠客島”微信公眾號報道,其中《習近平的戰疫時刻》被全網推送,《疫情當前,中央這場電視電話會議為何不同尋常》《習近平考察武漢的三大看點》,總閱讀量達到530萬。同時還推出“島叔在武漢vlog”,用鏡頭記錄前線故事,其中《派出所的哭聲》講述為基層派出所提供餐食服務的潘師傅的故事,登上當天的微博熱搜,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
新媒體中心前方報道團隊制作新媒體產品326篇,僅在人民日報兩微兩端的單條閱讀量就超過13億。策劃推出各類短視頻產品228條,其中《武漢保衛戰》《微紀錄片|武漢百步亭的社區民警》《武漢24小時》《微視頻|方艙37日》等被全網置頂推送。60條微博登上熱搜,佔所發微博的36%。推出現場直播60場,其中《直播|武漢方艙醫院首次大規模集體出院》僅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和人民日報微博的瀏覽量就超過3185萬,微博點贊19.4萬。策劃推出“武漢有我”系列微紀錄片,關注戰疫一線凡人英雄的感人故事,微博閱讀量超過9500萬。推出系列權威訪談“疫線對話”,邀請張伯禮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知名專家解讀疫情防控形勢,僅在微博上的閱讀量就超過4000萬,其中張伯禮院士專訪還登上微博熱搜首位,話題閱讀量達6.6億。
人民網前方報道團隊先后推出了《探訪武漢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污染水源系謠言》《探訪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防護物資面臨短缺 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探訪武漢超市:貨品儲備充足 市民購買有序》等“探訪”系列圖文稿件,通過“人民戰疫”欄目進行現場連線直播,同時每天推出一篇《武漢日記》及配套的vlog,其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全網閱讀量超3000萬,《西哥的方艙初體驗》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二名。人民網記者拍攝的火神山施工現場“手套照”,被作為整版公益廣告刊登。
環球時報前方記者4次進入重症監護病房採訪,1次進入方艙醫院採訪,1次進入隔離點採訪,3次跟蹤報道病人轉運,3次全程跟蹤記錄定點醫院醫療廢棄物處置,1次跟隨社區醫院醫生開展密切接觸者上門排查服務,1次跟蹤拍攝危重病人救治,展現出強烈的使命擔當、扎實的工作作風和忘我的敬業精神。
健康時報前方記者推出原創短視頻產品28個,總播放量超過5100萬人次。制作10期《人民名醫》戰疫·最前線系列視頻直播專訪節目,在線觀看量超過3000萬人次。他們與主報記者合作採寫了反映方艙醫院建立黨組織的通訊《“這個時候更要牢記我是黨員”》,在人民日報報眼推出。此外,他們還採寫了報道《武漢醫院新冠肺炎醫療垃圾處理壓力大》,反映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醫療垃圾積壓問題,報道推出第二天,積壓垃圾即被全部清理。
生命時報前方記者一個月採寫各類報道240多篇,推出視頻25條,視頻直播1次,拍攝圖片500多張。圍繞中醫藥在疫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推出了《中醫抗疫,不怕質疑》《抗疫一線的中醫人》等系列報道。得知武漢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彭銀華感染新冠肺炎殉職,他們第一時間推出視頻報道《送別彭銀華!我們用鏡頭獨家記錄了同事眼中的他》,播放量近300萬。
汪曉東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採訪
人民網傳媒頻道:回顧以往參與的各類大事件報道,您覺得人民日報社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報道有哪些不同之處?
汪曉東:這些年我確實參加了很多重大報道,包括汶川地震報道。與以往的這些重大報道相比,這次疫情報道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報道的輿論生態和媒體格局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是一個全媒體時代,網絡高度發達,其中也包括自媒體。在這樣復雜多元的輿論生態中,主流媒體如何繼續立於主導地位,如何佔領輿論的制高點?這是全新的課題,其中的挑戰也不小,對於我們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較突出的是,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很多虛假信息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也就隨之而來,人們稱之為“次生災害”。以前互聯網沒有像現在這樣發達的時候,這些“次生災害”危害還沒那麼大,范圍也沒那麼廣,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因此,主流媒體肩負的職責也就更大了。怎樣強化正面聲音,消解負面輿情,需要我們創新報道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尤其是要高度重視新媒體傳播。而在這次抗疫報道中,我們的新媒體報道也全面發力,推出了很多“刷屏”產品,對於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也及時予以回應,起到了解疑釋惑、激濁揚清的重要作用。很多湖北和武漢的讀者說:“關鍵時刻,還是要看人民日報!”
人民網傳媒頻道:前方報道團隊也有不少年輕的記者,85后、90后能佔到多大比例?經此一“疫”,您對這些年輕新聞人有什麼新的認識?
汪曉東: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回信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你們青年人同在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舍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廣大青年用行動証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總書記的話,對抗擊疫情一線的青年人、包括參加報道的年輕記者既是充分肯定,也是巨大鼓舞。
我們的前方報道團隊,也是以年輕同事為主力、充滿活力和戰斗力的團隊,“85后”“90后”佔到80%以上,他們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展現了一往無前的力量,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人民日報的未來和希望!記得2018年社慶70年的時候,同事們都說“70年黨報正青春”,我從一線的年輕同事身上,再次強烈感受到了這一點。
比如,為了不影響家人,湖北分社所有同志有家不回,全部跟大部隊一起住在酒店。一位年輕的分社記者告訴女兒“出差”了,女兒每天畫一幅畫表達思念和祝福。有一位在其他分社工作、家在武漢的年輕同事告訴我,隻能在父母送換洗衣物到酒店時匆匆和他們見一面,平時不敢給他們打電話,因為一拿起電話就會流淚。採寫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事跡的年輕同事邊哭邊寫,寫到最后已泣不成聲,中央指導組宣傳組負責同志稱贊“英雄的事跡很感人,採訪英雄的記者也很感人”。為詳細了解重症監護病房醫生的工作情況,兩位年輕同事在金銀潭醫院ICU通宵採訪,他們說,“明知會感染,我們也要上,看到這些醫生處在高危環境,我們冒這點風險算不上什麼”……從這些可愛可敬的年輕同事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他們為報社增了光添了彩,他們是報社年輕人的榜樣。經此一役,他們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收獲的是信念更加堅定、胸懷更加寬廣、人生更加厚重。一位前方的年輕同事說,“經過這一仗,我已經不是昨天的我了,不是出征前的我了。”我非常認同這句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抗擊疫情的戰場,對於廣大新聞工作者、尤其是年輕記者來說,正是增強“四力”的實戰課堂。
人民網傳媒頻道:您曾多次提到“要與人民共情”,作為新時代的記者,如何才能更好的與人民共情?
汪曉東: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這場疫情既是一場大戰,也是一場大考。對新聞工作者來說,這場大考,考出了政治素質,考出了業務水平,也考出了與人民群眾的感情﹔考出了傳播力,考出了戰斗力,也考出了與人民群眾的共情力。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所有人都是戰士,是戰士就要沖鋒,就要救人,新聞工作者也不例外。說到底,就是要始終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通過參與抗擊疫情的報道,我以及我們所有的同事,對於這句話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始終與人民群眾共情,這是黨的新聞工作者一輩子的堅守,對我來說,也是參加抗疫報道最重要的感悟。
有一位戰地攝影記者說過: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借用這句話,如果你寫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人民不夠近。換言之,如果你要寫得足夠好,就要離人民足夠近。隻有這樣,你才能真正與人民共情。
人民網傳媒頻道:經過這次疫情報道,您如何看待記者這個職業?
汪曉東:我想先說說我父親。我到武漢,一開始沒有告訴我父親,他已經80歲了,身體也不好,我不想讓他擔心。當然后來他也還是知道了。有一次跟父親通電話,他說,這樣的事情,你還是應該去,自己注意做好防護。聽了他這話,我眼淚掉了下來。那也是我到了武漢第一次落淚。我父親是一位退休語文教師,不過他對新聞報道很痴迷,他說自己是“土記者”,最大的愛好就是寫新聞,當了五六十年的通訊員,直到現在,還經常寫。他對我選擇記者這個職業影響很大。
在驚心動魄的抗擊疫情戰場上,記者的職責是什麼?就是3句話、9個字: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人民群眾是要通過我們的報道,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了解各方面所做的工作和疫情防控的進程,了解抗疫一線工作者的感人故事。人民群眾要從我們的報道中找到“定盤星”和精神力量。總書記提出了“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的總要求,堅定信心是第一位的,而主流媒體在這方面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記者這個職業是崇高的,也是負有重要使命的。經此一役,這份職業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加深了。這也必將成為我們做好工作源源不盡的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