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智能報道 雲端相連 創意交互——2020兩會新媒體報道觀察

黃楚新 鄭智文
2020年06月05日06:50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作為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每年召開的全國兩會都會引發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兩會召開時間較往年推遲了兩個月,選在了五月下旬召開。出於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需要,今年兩會的形式也有所調整,首次採用視頻會議方式舉行,在採訪時不採用現場“面對面”的方式,通過網絡視頻方式來安排新聞發布會、“委員通道”、“代表通道”、“部長通道”採訪活動,雲端對話、隔屏交流成為本次兩會的一大亮點。今年兩會報道雖然大幅減少了上會媒體、記者數量,但兩會報道的創意與突破並未受到限制,新技術、新形式、新創意接連步入公眾視野,傳遞豐富信息,帶來全新體驗。總體來看,今年兩會新媒體報道呈現智能報道、雲端相連、創意交互的鮮明特征。

一、技術升級 智能創新賦能兩會報道

歷年兩會新媒體報道都是展示傳媒領域前沿技術的絕佳平台,5G、4K/8K、AR、AI等技術創新在傳媒領域深度應用,創新報道形式、優化採編方式、再造傳播流程,為兩會報道賦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5G從新技術到“新基建”,在傳媒領域的應用更顯成熟。今年兩會期間,5G信號傳輸為異地實時交流提供技術保障,讓身處梅地亞中心的媒體記者能夠與人民大會堂的代表委員實現高速率、微延時、超高清的線上採訪,在特殊時期完成“雲”跑會。除提供通訊保障外,新華社開創性地進行“5G+8K+衛星”現場直播,實現了北京、威海、喀什、三亞、漠河五地記者現場連線、實時回傳,直播兩會實況。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成功進行了國內首次5G+8K實時傳輸和快速剪輯集成制作,並利用5G網絡開展直播連線,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報道兩會新聞。

人工智能技術深刻影響著信息傳遞的方式及渠道,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媒體先后成立人工智能相關編輯部或研究機構,探索人工智能在傳媒領域的全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在今年兩會報道中再次取得突破,創新報道樣態,引發社會熱議。繼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語AI合成主播之后,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聯合搜狗公司推出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相較於前代產品,“新小微”可實現實時變換發型、隨時更改服裝、隨時穿梭於演播室的不同虛擬場景中,實現多機位多景深、多樣化精微表情播報,顯著增強報道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新華網推出聲音黑科技產品《共振時刻》,首次基於5G+AI聲像分析技術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全場37次掌聲進行AI聲像分析,同時運用可視化技術進行呈現,讓《政府工作報告》“所聽即所見”,從全新視角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創新報道樣態,還積極推進採編播流程的再造,顯著提升新聞生產效率。人民日報社在兩會期間推出“智能雲剪輯師”,在幾分鐘內便能根據需要迅速生成視頻,並自動匹配字幕,實現畫面人物的動態追蹤、去除視頻的拍攝抖動、多方位修復視頻畫質等一系列功能,並迅速實現橫屏轉豎屏,適配短視頻平台特點,飛速提升剪輯效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則利用“AI雲剪輯”技術實時收錄多路信號,通過人工智能計算,進行人臉檢測、動作檢測、鏡頭質量評測、穿幫鏡頭檢測等,生成AI剪輯成片。歷年兩會頻頻亮相的新華社媒體大腦MAGIC繼續“上新”,推出“兩會機器人”,可實現一邊直播一邊剪輯,智能發現金句、找到精彩段落,並支持一鍵生成“短視頻直播流+專題頁面”,在降低開發成本的同時提升傳播效率。中國網推出的“AI內容輔助生產平台”主要包括圖解類產品輔助生產平台、數據可視化智能輔助生產平台和智能輔助生產工具平台,推動新聞產品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模塊化、簡易化。

在硬件設備的更新上, 5G+4K/8K背包、5G+AR眼鏡等“黑科技”的亮相吸引眾人關注。今年兩會期間,部分記者使用了像普通雙肩包一樣大小的“5G+4K”背包,該背包內置了4K編碼器和5G模組,可直接連接攝像機進行5G網絡下4K級別直播視頻的採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使用的5G+8K背包則可實現8K外景信號實時傳輸,同時可以對收錄的8K信號快速編輯,呈現8K超高清畫面。人民日報社推出的“5G+AR”採訪眼鏡,記者隻需手勢或語音控制即可完成視頻錄制、拍照、直播等工作,並能實時了解人物信息資料、進行第一視角的現場直播,在拍攝時還能與后方編輯實現屏幕共享、實時互動,將在一線獲取的視頻素材回傳至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打造的智慧平台進行智能剪輯、智能導播,實現對新聞採編發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二、雲端相連 跨越時空同頻共振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突破場景、距離阻礙的“隔空對話”的形式被廣泛應用,雲對話、雲訪談、雲聊天等雲端對話成為新常態。根據防疫要求,今年兩會期間新聞記者主要通過網絡視頻等非面對面的雲採訪模式,與代表委員連線交流。與此同時,利用5G等前沿技術,各家主流媒體紛紛開設對話欄目,邀請委員代表、專家學者、青年代表等雲端暢聊,從線下“一對一”“面對面”轉變為跨越時空多方連線的雲客廳、雲訪談。

今年兩會期間,新華社首次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引發強烈反響。該訪談邀請來自基層和抗疫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講述履職故事,通過使用5G網絡傳輸和全息成像技術,記錄並再現人物真實影像,讓相隔一千公裡的代表和記者跨越時空“面對面”實時交流,並能“握手”致意,開創了5G時代遠程同屏訪談的先河。同樣使用5G全息投影技術的還有黑龍江廣播電視台和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將前方受邀代表委員的3D全息影像回傳到后方演播廳,實現現實與虛擬的“無縫銜接”。

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直播、視頻平台功能日益完善,特殊時期興起的雲訪談、雲對話等成為本次兩會報道的全新形式。人民網推出大型線上對話節目《兩會雲客廳》,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雲”中交談、“雲”上見面,共同探討熱點話題,聚焦兩會最新動態。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和光明日報、光明網聯合推出“全國兩會雲訪談”,邀請多位政協委員和嘉賓,圍繞“政協委員眼中的書香中國”這一話題暢談。中國青年報社推出《中國青年說》兩會特別節目《兩會青年說》,目標受眾瞄准青年群體,通過“現場+雲連線”的形式,邀請戰“疫”青年、創業伙伴、“帶貨”主播、青年律師、技術達人、高校學子與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雲端暢談,共同聚焦國計民生與青年發展的話題,傳遞青春聲音與夢想。

此外,人民網推出的融媒體欄目《兩會夜歸人》在今年兩會期間迎來第三季。自2018年兩會亮相以來,該欄目以獨特的視角、活潑的態度、親和的方式收獲眾多好評。第三季由人民視頻、快手、騰訊新聞聯合推出,通過“連麥”直播,每期邀請一名代表委員或專家學者與媒體記者圍繞兩會議題、社會熱點進行“隔空”聯動、在線交流。欄目兼顧了宏大敘事和日常生活敘事兩個方面,形式新穎,內容生動,是一次與時俱進的媒體融合新嘗試。除《兩會夜歸人》外,人民網還推出原創線上視頻對話欄目《兩會夜話》。該欄目由人民網總編輯親自主理,在演播廳連線邀請中青兩代、各行各業的嘉賓,以對話的形式展開不同年齡、不同圈層間的思想交流。欄目既有高格調,又有年輕態,將嚴肅說理與生動敘事巧妙結合,順應了網絡傳播的新趨勢,在交流中實現中青兩代人之間一次成功的“跨年代”融合。

雲端相連的不僅有記者嘉賓,也有共同協作的媒體機構。今年兩會期間,在湖北廣播電視台融媒體新聞中心倡導籌備下,湖北廣播電視台長江雲、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時間、上海報業集團澎湃新聞等全國16家省級媒體共同參與組建全國首個區塊鏈新聞編輯部。該編輯部緊扣兩會重要議程,圍繞“2020,我們一起拼”主題,利用各家媒體資源優勢,運用5G傳播、AI人工智能、異地全息投影等新媒體傳播技術,開展媒體間“跨越山河大海 擊破時空障礙”的雲端大型聯合報道,並在“雲端”共推出了十份《兩會流媒體》雜志,以H5、圖解等新媒體產品的形式呈現兩會熱點內容,是我國媒體融合的一次全新嘗試。

三、創意交互 可視化呈現豐富內容

近年來,移動直播、短視頻發展突飛猛進,視頻化表達、可視化呈現成為內容表達的主流方式。兩會期間,各家主流媒體推出一系列創意足、內涵深、交互強的可視化作品,用H5、短視頻、動畫、VLOG等形式豐富兩會新媒體報道,有力傳達兩會聲音。

重大主題微視頻是近年兩會新報道必不可少的“主菜”,各主流媒體提高站位、深挖內容,既觀全局又察細微,精准表達重大主題,傳遞豐富內容,提振國民信心,講好中國故事。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推出全國人大代表專題宣傳微視頻《我是十四億分之一》,講述8位來自抗疫一線及日常工作中的全國人大代表的故事,生動展現他們恪盡職守、盡職履責、貼近人民、反映民聲的工作狀態和精神面貌,從個體觀全局,高度契合時代主題。新華網相繼推出《風雨無阻》《決戰倒計時》《洪流》《法治的信仰》等作品,用精心的構思、精彩的畫面、驚艷的特效、精准的表現把重大主題融入視頻化表達中,成功實現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Vlog在去年兩會報道中初登舞台,表現亮眼。跳出傳統的報道視角的Vlog以第一人稱視角直觀看兩會,觀眾在講述者活潑、趣味、貼近的內容表達中獲取豐富信息。在今年採訪受限的情況下,各主流媒體競相使用Vlog的形式進行報道,記錄台前幕后,傳達兩會聲音。如中國日報“小彭Vlog”延續去年生動活潑的風格,通過記者小彭的第一視角解密兩會採訪、解讀熱點話題。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兩會VLOG的講述者不僅是媒體記者,還邀請到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客串記者,強化報道的現場感和真實感。人民政協報微信公眾號推出兩會特別策劃“委員出鏡”欄目,邀請各界政協委員出鏡採訪,分享作為兩會親歷者直觀真實的想法﹔澎湃新聞推出“委員vlog看兩會” ,用政協委員的第一視角記錄兩會實況。此外,最高人民檢察院和王俊凱合作的“探秘最高檢Vlog”用公眾人物探秘的方式掀開最高檢的“神秘面紗”,將嚴肅內容以活潑方式呈現,獲得一致好評。

在視頻的創意表達上,各家主流媒體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用動態漫畫、互動視頻等形式豐富視頻內容表達。新華社客戶端推出首部新聞互動微紀錄片《她的故事,“觸”處動人》,該視頻打破了傳統視頻的單向敘事,實現了新聞內容的多重演繹,用戶在自主選擇與探索中參與“劇情”走向,了解基層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的履職故事。這是互動視頻技術首次應用在時政新聞中,也是創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新嘗試。光明網推出4期《我們的“脫貧style”》,以“代表聲音+動態漫畫”的形式展現基層全國人大代表們的脫貧“招式”,講述脫貧攻堅為百姓生活帶來的生動變化。華龍網推出原創MV作品《聲動兩會︱看勒點!兩會節奏rap起來》,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所關注的提案議案用年輕時尚的說唱形式表達,作品飽含地域特色和流行元素,突破傳統報道模式,給人耳目一新的觀感。

今年兩會備受關注的不僅有《政府工作報告》,還有《民法典》(草案)等議案的審議。圍繞著這些重要文件、法律的解讀亦是本次兩會新媒體報道的一大亮點。新華網在本次兩會期間推出“新編輯部故事系列”文章,該系列《這個內部工作群,被“曝光”了!》《糟糕!領導把我拉黑了……》《我,終於把領導微信刪了》三篇報道精准把握兩會主題和議題,用趣味化、年輕態的表達方式將《政府工作報告》《民法典》(草案)中的內容融入日常工作交流場景,形式獨特、內容有趣、通俗易懂,一經推出便迅速走紅於社交媒體。對於《民法典》(草案)的解讀,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制作短片《熱劇主角“現身說法”:民法典將這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以生動詼諧的方式綜合解說、動畫、影視劇畫面等多樣表達形式,帶入感深,理解性強。此外,人民日報、人民網推出的《當哪吒遇上民法典》《“桃園三兄弟”用上民法典》等創意動畫短視頻選用熟知的經典形象生動形象闡釋民法典的亮點及意義,形式新穎有趣、內容通俗易懂。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主流媒體推出的《這座圖書館裡,藏著一本神奇的百科全書》、《民法典|人生大沖關》等互動H5,結合答題、游戲等輕度交互的方式,在體驗式參與中闡釋民法典的條文,明晰民法典的意義。

總的來看,特殊情況造就了今年兩會的多個首次,也使得兩會新媒體報道較往年有了更多變化。前沿技術正深刻影響著傳媒行業,創新傳播形式,再造新聞生產流程,兩會期間所呈現雲端相連的圖景或將成為未來媒體報道的發展趨勢。但需注意的是,主流媒體不僅要關注技術的創新,更應注重內容與技術的適配,注重傳播內容的深度和價值,全面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推進媒體融合行穩致遠。

(黃楚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鄭智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學與傳播學系研究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