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青春劇三十年,如何尋找自己的獨特“模樣”?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類型劇的概念開始在中國電視劇市場中扎根、勃興。一方面,這是電視劇藝術步入成熟發展期的必然走向,另一方面,各類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熒屏敘事都因此獲得了更多元而豐富的關注。類型劇在中國,有很多受到普羅大眾的“傳統”,青春劇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在都市劇的框架之下,關注少年心理、關切青春成長,青春劇的母題往往常談常新,有著深入的社會影響。
從1989年中國第一部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播出,以“青春”為名的熒屏力量不斷壯大。青春劇復刻著少年時代的單純美好,記錄著笑淚交織的真實成長,時至今日儼然成為了國劇市場的一種主流,備受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喜愛。當然,這一片廣袤的題材“土壤”雖然總是炙熱,但也在近些年表現出作品規模劇增但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普遍現狀。
當然,青春劇的迭代是必然經歷的過程。近兩年,已經有不少向好的表現迎來市場的好評,如“升學熱”“教育熱”等契合當下的現實議題,得到了許多精品劇的集中呈現,回應現實、鮮活生動。近期在芒果TV播出的網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有亮色表現。豆瓣8.6分的出圈口碑背后,不變的是青春劇對於親情、友情、愛情的雜糅,令人耳目一新的則是故事的東北背景帶來的地域性文化魅力、自然流淌的喜劇質感,以及復古回憶帶來的“國產式”青春共情。而在不斷走高的口碑之下,作為類型的青春劇創新也由此覓得了更多可資借鑒的啟示。
以老式澡堂開場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濃郁的東北地緣文化特質貫穿始終。不同於同類青春劇中大都市的激烈升學競爭,劇集將視角轉向不算發達的北方小城市,去刻畫20世紀末的中國東北生活圖景。韻味十足的東北口音,有搓澡師傅的大澡堂,雪地、冰雕、軍大衣,餃子、亂燉和凍梨……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歡樂氣息,平添了幾分喜感,也豐富了劇集的文化意趣。
風格鮮明的地域背景,也便於對每個小人物進行更細膩、深入的個性化成長聚焦。電視劇作以往對東北文化的描寫比較集中於中老年角色和農村題材,《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則給予觀眾鮮活飽滿的東北少年群像。劇中人的言行舉止勾勒出豪爽、直率的東北性格。思維敏捷、溫暖倔強、獨樹一幟的李進步﹔大大咧咧、熱情仗義、學習和生活都時常“少根筋”的李青桐﹔為人老實、善良憨厚的段霄﹔霸道蠻橫、卻並不令人討厭的陳君何﹔善解人意的范水水、愛虛張聲勢的八蛋。無論角色大小,每個人物的塑造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東北”和“少年”的別樣組合,迸發出新鮮感十足的青春火花。
與地域文化緊密結合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讓青春講述得以“落地”。它揭開了90年代東北生活的真實面貌,也為“東北人”的形象標簽注入了年輕的能量。熟悉的生活場景和接地氣的表達也讓人倍感親切。
更進一步地,對常規化題材予以非常規化的重構,這部小體量網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突出重圍,更讓人們驚喜地看到國產青春劇的制作思考和文化態度。
文化有移情。對於劇中場景,觀眾既有大背景下的共同時代記憶、代代傳承的“中國式”情感紐帶,也有地域文化差異帶來的新鮮感。《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在故事選材上就別具匠心,劇中的許多情節都源於東北生活的真實經歷,最大程度地還原生活氣息。有觀眾表示,場景雖小,畫面元素卻細節滿滿。參考老照片進行的布景還原、從親戚家搜羅場景道具、以及重新搭建的90年代街道、家庭、小吃店場景,都體現出劇集的細節雕琢。每個畫面的前、中、后景都有著豐富的元素,復刻的時代記憶都讓許多觀眾有感觸、有共情。
從廣譜的青春劇題材創作路徑來看,去地域化、去特色化的“青春”是近些年市場的一種內容主調,也鮮少有創作者願意去嘗試大眾題材的個性化表達。在這個層面上,《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做出了一種有意思的探索,既是“小而美”的,也是具有辨識度的。在觀眾的審美趨向日益私人化、細膩化的市場環境下,這樣的風格帶來的純真質朴與觀眾的情感需求相適應,而劇集的播出平台芒果TV也始終在嘗試著各種各樣的青春表達,以媒體力量引領青春正能量。
由一個個生活小故事累積成的成長歷程中,情感卻有著多層次、迂回的延伸。《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把生活呈現給觀眾,卻也沒有給成長命題設定正答。跌跌撞撞的青春樣貌,既是他們的,也是我們的。對於市場而言,這樣的創作探索是值得更進一步地,在政策鼓勵的“小正大”創作趨向下,現實題材的表達可以不追華麗追匠心,不追排場追立意﹔如此,立得住、傳得開的青春劇才能越來越多地呈現到大眾面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