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新聞如何更出彩,國際體育記者日聽聽前輩怎麼說
編者按:國際體育記者協會1995年在加拿大舉行代表大會,確定7月2日為“國際體育記者日”。“體育新聞應當引導人們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體育攝影的難點之一在於挖掘體育事件的靈魂。”“體育報道不能老是就比賽談比賽,不能老是幾比幾,而要有文化的底蘊和味道。”……在今年的國際體育記者日來臨之際,讓我們聽聽那些資深體育新聞人對於體育報道以及體育記者的深刻認知與見解。
體育新聞的魅力 讓人身臨其境
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和其他實況轉播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情況進行口頭報道,不可能事先寫好稿件。然而體育比賽競爭激烈,波瀾起伏,瞬息萬變,這就要求轉播員用最快的速度、准確而形象、生動又傳神的語言、恰到好處又恰如其分地把賽場上的情況介紹給聽眾觀眾,讓他們如身臨其境,好像到了現場親眼看見了比賽的激烈場面、精彩鏡頭,同時獲得一種語言藝術的享受。——宋世雄,原中央電視台著名體育解說評論員、節目主持人
一篇理想的體育報道應該把讀者帶到現場,使他能看到、聽到、甚至聞到當時所發生的動人場景。讓讀者不但可以回味當時的精彩片段,又能從中獲知比電視更多、更深的內容。因為無論科技發展到哪一步,一個文字記者獨到的理解和分析是任何機器都無法替代的。——吳逸,原《新華日報》體育記者,先后參加過多屆全運會、亞運會採訪
體育攝影的難點之一在於挖掘體育事件的靈魂,從中找到事件或人物的深刻內涵,進而在形式和內容的結合上表現出強烈的體育個性色彩。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扎扎實實地在體育攝影中進行調查研究,善於更新畫面形象。通過面對面的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確把握事件或人物的真實性、深刻性和變化性,真正找到拍攝好照片的“鑰匙”。——楊昌忠,原《體育報》社攝影記者,中國體育攝影學會副主席,曾獲中國體育攝影最高獎“五環金像獎”
體育記者的能力 更高更快更強
作為“手裡拿著話筒說話的人”,還是應該繼承老一代播音員嚴謹、穩重的精神,不能過於放任自己的情緒,甚至誤導觀眾。但是,時代在變,社會在變,觀眾的口味也在變,解說風格也不能一成不變,比如解說中那些交待過程的廢話、十種不同項目的比賽解說中都能說的套話,應該徹底舍棄。——孫正平,中央電視台著名體育播音員以及解說員
一名稱職的體育記者,必須具備相對其他記者同行更高的素質。他們不但要有體育及體育新聞方面的專業知識,更要有經得起大賽折騰的強健體格,有敏銳的思考,有倚馬可待之才。他的視野必定是廣闊的,他對體育和體育新聞報道會有深層次的理解。——馬申,原《文匯報》體育部主任,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中國首枚金牌獲得者第一現場採訪人
體育記者與一般體育愛好者或球迷的最大不同,在於更有“文化”。體育報道不能老是就比賽談比賽,不能老是幾比幾,而要有文化的底蘊和味道。一個有閱歷、有知識、有思想、有能力的體育記者總是能夠左右逢源,並且獨具隻眼甚至慧眼、法眼,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白子超,原《新民晚報》體育編輯,參與創辦《新民體育報》並任副主編
體育記者與其他行業的記者有什麼不同,採訪實踐對體育記者提出了許多特殊的要求。體育競技的緊張、激烈和瞬息萬變要求記者行動敏捷,注重時效自不待言。賽場上的風雲變幻和“不定性”,要求記者有較強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在情況發生變化時,不至於措手不及。——劉雁君,原《中國體育報》記者,《五環》雜志副主編
體育記者應該成為體育生活領域中的活動家。通過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對你所報道的對象更熟悉,更接近。了解體育的本質,了解體育在宏觀社會生活中的特性及作用,了解讀者的需求,從而使記者的眼光更精到、筆觸更靈活、更犀利、悟性更強,對實際生活的判斷更准確。——畢熙東,資深體育媒體人。原《中國青年報》體育部主任,創辦《青年體育報》並任總編輯
體育報道的意義 推動社會發展
多元需求是趨勢,但主流仍存。體育新聞應當引導人們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適應並服務於小康社會,媒體和記者要在這個意義上探索體育報道的突破。——汪大昭,人民日報體育部原副主任、高級記者
隻把目光停留在過去形式的賽事激情報道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以全新的視角報道新聞事件,揭示體育新生事物發展的運行軌跡,追求分析和預見的准確性。為中國體育的發展貢獻真知灼見,為讀者奉獻精品佳作是我們這一代體育記者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品味的中國體育記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趙士斌,原《今晚報》體育記者,先后參加過多屆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採訪
(文字綜合人民體育出版社《百名中國體育記者自述》、人民網、西安晚報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