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2020年6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當前,媒體融合實踐已經進入深水區,《指導意見》對於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又一裡程碑。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論述強調了全媒體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現階段,無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媒體,“生產流程再造”、“移動優先”、“多渠道紛發”一直是融合實踐發力的重要方向。然而,如果沒有政治堅定、熟悉新媒體技術、懂用戶、懂運營的全媒體人才作為支撐,很難達到理想的媒體融合效果。結合《指導意見》的相關要求,全媒體人才培養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全媒體人才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水平。習近平強調:“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和人民立場,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這一論述強調了政治堅定、政治敏銳性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關鍵。當前,社會結構的變動、思想觀念的變化,社會處於意識形態活躍、矛盾復雜多變的時期。媒體間競爭激烈加劇,導致一些媒體不惜一切代價博取關注度、追求經濟效益。面對這些情況,全媒體人才應該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第二,全媒體人才要有用戶意識。傳統媒體過去常常強調“讀者”、“受眾”的概念。全媒體背景下,傳播對象從“受眾”轉變為“用戶”。這不僅僅是概念發生了改變,更重要的是,作為內容消費者的用戶不僅僅是信息的“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者”、“生產者”。用戶對信息的二次轉發,促進信息進行更大范圍的擴散。全媒體人才在內容生產過程中,應以受眾為中心,通過了解受眾的閱讀喜好需求,利用各種媒介將信息以多元角度進行展示,適應用戶個性化需。
第三,全媒體人才要把握內容生產。全媒體時代,內容不再匱乏,但是高品質內容依然是傳統媒體立足的根本。融合發展還是需要回歸到“內容為王”。媒介技術瞬息萬變,新媒體產品層出不窮,但是受眾對優質內容的追求依然沒有改變。長期以來,優質內容一直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但在傳統媒體發力新媒體渠道時,存在“舊酒換新瓶”的情況。此外,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多樣化的內容、較強的時效性等是傳統媒體需要提高的。吸納和互補兩者的優勢,是媒體融合實踐的方向。新時期,傳播渠道多樣、文化沖突頻繁,主流媒體更應當發力內容建設,尤其是在重大輿情事件面前,發揮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進行輿論的引導。
第四,全媒體人才要把握技術支撐。媒體融合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先進技術和優質內容都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掌握,有助於全媒體人才生產優質內容,優化傳播效果。當前,許多媒體已經將技術驅動作為媒體融合的重要支撐,不斷發力新技術的應用。媒體融合實踐觀察發現,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運用於內容生產、內容紛發、內容制作等各個環節,主流媒體的機器寫作、AI主播等人工智能產品陸續出現。新技術在融媒體生產各環節的使用,不僅僅提高了信息生產的效率,在內容傳播效果方面有明顯提高。此外,新技術的應用也實現了信息呈現形式的立體化,從文字到圖片、再到視頻、VR、AR等,多元的產品形態也助力了傳統媒體實現全息化傳播。
最后,全媒體人才要把握新媒體運營。優質的內容生產和良好的媒體運營相輔相成。傳統媒體時代,新聞採編人員由於分工問題,往往只是專注於某一方面,會採編的不懂運營,會運營的不懂採編。和傳統媒體的傳播屬性不同,新媒體通過后續用戶、資源的運營,可以提高傳播效果,實現商業變現。運營能力已經成為傳統媒體提高傳播效果、增加營收的關鍵能力。(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 教授 趙子忠,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 副研究員 劉若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