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中央和國家機關抗疫國家級表彰推薦對象公示:15名媒體人入選

2020年08月07日09:58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14億中國人民團結協作、共克時艱,構筑起同心戰疫的堅固防線。8月6日,中央和國家機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家級表彰正式推薦對象公示,人民日報社湖北分社記者程遠州、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副主任汪曉東等15名媒體人入選先進個人推薦對象名單。主動請纓、放棄休假、深入一線,這些媒體人不懼危險、牢記使命,積極投入抗擊疫情的採編工作,正是一個個奮戰的他們,匯聚起全中國人民戰勝疫情的偉大力量。我們通過查閱媒體報道,整理了部分入選者在武漢採訪期間的經歷和感受,看看他們的故事、聽聽他們的心裡話。

15名媒體人入選“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正式推薦對象名單”

程遠州 人民日報社湖北分社記者

梁建強 新華通訊社湖北分社記者

晉浩天 光明日報社記者

喬申穎 經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部編輯二室主任

汪曉東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副主任

胡 喆 新華通訊社國內部記者

王毓國 新華通訊社攝影部社會新聞採訪室主任

董 倩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

葛雲飛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

倪晶依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

徐 榕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央視新聞頻道編輯部副主任

孟 哲 中國日報社編輯

楊程晨 中國新聞社記者

雷 宇 中國青年報社湖北記者站副站長

王長路 中國婦女報社總編室副主任

程遠州(左二)在火神山醫院採訪

程遠州 人民日報社湖北分社記者

人民日報湖北分社記者程遠州是全國最早參與報道新冠肺炎疫情的記者之一,第一個報道此次疫情不是2003年的非典卷土重來,第一個報道武漢出現27例病例,發布武漢發生不明原因肺炎的疫情權威信息……

從去年12月底開始,程遠州就持續跟進疫情報道,深入醫院採訪國家專家組專家及一線醫護人員,深入社區報道群防群控的落實落細,深入后方調研防疫物資的保障情況,先后採寫了百余篇稿件在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刊發,多篇稿件閱讀量過億。同時,他堅持問題導向,報送了近20篇內參調研,為防疫決策提供參考。

在離漢通道關閉后,網絡上一度盛傳武漢市民生活陷入困境。程遠州和同事走上街頭,走進超市、加油站、地鐵等公共場所,寫出《直擊:離漢通道關閉第一天》,澄清不實傳言﹔針對公眾對疫情的恐慌,採訪多家醫院醫護人員,報道治愈出院患者和醫護人員的一線認知,傳遞理性科學的信息,為抗疫打氣。

光明日報一線報道組成員在北京西站,准備出發去武漢採訪,右二為晉浩天

晉浩天 光明日報社記者

1月27日晚,晉浩天接到報社的電話,“有出差任務,出發去武漢,家裡有什麼困難嗎?”他剛搭車從山西老家回北京,進了家門就轉頭准備出行的物資,還主動聯系到一位愛心人士,把他們捐贈的5000多隻口罩、120瓶酒精棉球、一批藥品“人肉”帶去了武漢。從接到任務的那一瞬間,他和一起出發的同事們都忘記了還在過年,拋開身邊的人和事,心心念念隻有一個地方——武漢。這是一場新聞報道硬仗,講好武漢戰“疫”故事,是此行的共同目標。來到武漢后,光明日報前方報道組奔忙於武漢各個角落。每一次的採訪,都讓他們的心深深地被觸動,他們認識到,此時在武漢一線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喬申穎在採訪拍攝中

喬申穎 經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部編輯二室主任

1月29日,喬申穎作為《經濟日報》第一批前方報道隊負責人,帶著兩名戰友趕赴武漢,前后59天,她與同事們用報道見証了武漢戰疫的重要時刻。她表示:“參與和見証重大的時刻,是記者刻在骨子裡的追求。如果再能為推動問題的解決盡一份力,那簡直是再美好不過的職業生涯。”

在武漢期間,喬申穎穿上防護服來到醫院,採訪一線醫務工作者。進入社區,報道社區防疫工作的艱辛與努力。來到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方艙醫院建設現場,讓真情實景教給自己什麼叫“中國力量”,什麼叫“眾志成城”。她還花了一天的時間跟隨採訪一位志願者,感慨他的堅守和努力是眾多武漢人的縮影。 她努力地寫稿、拍視頻,用新聞人的方式參與這場戰役。喬申穎說:“武漢教會我很多。我更將會在未來的逆境中保持必勝信念, 因為中華兒女共守一座城的動人景象將永遠刻在我的心裡。”

汪曉東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採訪

汪曉東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副主任

汪曉東作為人民日報前方報道組副總指揮,自2月2日奔赴武漢,至4月25日返京,在前線一“扎”就是84天。汪曉東說,人民日報前方報道“點多面廣戰線長,人少事多任務急”,為了打好主動仗,前方報道組一開始就提出,資源集聚,力量集合,優勢集成,根據疫情防控進程和各階段重點任務,統籌安排,統一調度,策劃為先,集中用力,突出重點,展示特點,挖掘亮點,力求做到每天都有重點策劃,每天都有主打稿件,每天都有傳播亮點。

在驚心動魄的抗擊疫情戰場上,記者的職責是什麼?用汪曉東的話說,就是3句話、9個字: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所有人都是戰士,是戰士就要沖鋒,就要救人,新聞工作者也不例外。說到底,就是要始終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

胡喆在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病科病房採訪

胡 喆 新華通訊社國內部記者

作為新華社國內部的一名記者,胡喆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一名武漢出生長大的武漢人。1月22日,胡喆作為增援湖北分社的記者被派回武漢採訪。他採寫的《新華微評:加油,武漢!》等多篇評論,以第一視角的筆觸,真實反映武漢採取“封城”舉措后的市民反應和輿論環境,第一時間喊出了“加油,武漢!”“眾志成城、同心戰疫”的強音。

1月24日除夕夜,一個冰冷的雨夜,窗外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而窗內則是一桌用一次性飯盒打好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年夜飯,胡喆和同事們坐在一起,展望身邊即將建好的武漢版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醫院。那一夜,他們率先播發了武漢版小湯山醫院被命名為火神山醫院的消息,首次播發了《新華社記者武漢vlog日記:除夕夜探訪在建的武漢“小湯山”醫院》。

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也是胡喆到武漢疫區採訪的第17天。新華社武漢前方報道組一行十余人仍然開啟著忙碌的工作模式。胡喆和同事們來到武漢市最大的方艙醫院武漢客廳院區,第一時間深入正在緊張籌備中的方艙醫院病房,用新媒體直播方式,向公眾立體化、全景式呈現了方艙醫院的建設進展,並獨家採訪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以及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方艙醫院武漢客廳院區負責人等權威專家,向公眾解讀方艙醫院設立的重要意義、籌備進展和后期規劃。

王毓國採訪拍攝中

王毓國 新華通訊社攝影部社會新聞採訪室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新華社攝影部記者王毓國在第一時間報名,志願赴武漢參加疫情報道。2月3日,王毓國與其他六名同志一起抵達武漢,踏上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到武漢短短十幾天,王毓國馬不停蹄四處採訪,不管刮風下雨,從未間斷。武漢市共有13個區,他已經跑了8個,拍攝發布新聞圖片近百張。

在報道的關鍵階段,前方指揮部准備組織人員進入“紅區”。王毓國得知消息后,再次向組織提出請求:“‘紅區’是新聞報道的主戰場,作為一名老黨員、老記者,我理應沖鋒在前。”在“紅區”採訪期間,王毓國先后拍攝了《出院逢生日》《李醫生,加油》《寶寶,真棒》《專家戰“紅區”》《關心疫情》《武漢白衣天使:最可愛的人》等6組新聞圖片,被《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以及網絡媒體廣泛採用,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董 倩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

董倩從大年初一抵達武漢后,就馬不停蹄深入醫院社區,採訪了多名權威專家、一線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等,為總台大小屏持續帶來《戰疫情·武漢演播室》《央視新聞面對面》和《武漢觀察》等高水平節目。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寫到:“武漢疫情暴發以來,尤其是關閉離漢通道后,我就在想,什麼時候能去武漢採訪報道,這是一個記者的本能。”在先后提交了6次申請后,她得到批准能夠出發去武漢。“記者這個職業,其中一個本能就是當別人往后退時你要向前,要得到更多信息去告訴公眾。”董倩這樣寫到。

葛雲飛深入一線採訪

葛雲飛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

葛雲飛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英語頻道記者,2月4日,他作為台裡第4批增援記者抵達武漢。葛雲飛到達武漢的第二天就進了“紅區”,深入採訪隔離病房裡的醫護人員和病人。在葛雲飛的鏡頭裡,觀眾看到了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也記住了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快遞員等普通市民的頑強堅守。

武漢疫情不僅讓全國同胞揪心,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不少外國媒體會頻頻與中國國際電視台的記者連線,通過他們來了解武漢到底怎麼了。中國國際電視台決定拍攝一部英文紀錄片,真實記錄武漢城裡發生的故事。因為以前拍攝過多部專題片,葛雲飛被任命為總導演。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了武漢“封城”1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

倪晶依深入醫院採訪

倪晶依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

武漢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湖北站記者倪晶依作為前期戰疫情突擊隊的主力成員,持續堅守在報道一線,任勞任怨,隨叫隨到,醫院、社區、工地等多個抗擊疫情的現場都留下了她柔弱的身影。2月7日晚上,面對鮮艷的黨旗,倪晶依庄嚴宣誓,成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她用採訪對象深入一線救護他人的奉獻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揚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前行。

孟哲(左)來到社區拍攝採訪。

孟 哲 中國日報社編輯

孟哲在武漢一線奮戰近一個月未下“火線”。他作為中國日報新媒體記者到達現場,直擊過病房救治,跟拍過一次完整的直升機配送物資,拍攝過120急救車司機、外賣小哥、志願者。他採訪了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醫生、醫院檢驗科、ICU救治、社區防控、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收治病人等等消息,在中國日報新媒體平台開設的“全民戰疫”系列視頻專欄,他參與的報道總傳播量達到800萬。他說:“我在採訪中,一直關注各地區各部門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真實展現全社會動員的防疫攻堅戰。”

楊程晨(右)馳援武漢。

楊程晨 中國新聞社記者

返鄉探親的中新社記者楊程晨主動放棄假期,就地留在武漢,迅速投入疫情採編一線工作。他深入武漢金銀潭醫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等地,走近醫護人員,專訪留在武漢工作的外國醫生,講述防疫抗疫的感人故事。不到20天發出文字通稿32篇,圖片通稿近40張,還發出多條短視頻及視頻通稿,多篇稿件獲得廣泛傳播。

王長路(右)准備進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紅區”採訪。

王長路 中國婦女報社總編室副主任

王長路曾參加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突發事件採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帶領中國婦女報社夜班團隊堅守后方。2月14日,為進一步加強前線報道力量,王長路主動報名,踏上南下的列車,前往武漢。他說,2008年在汶川抗震救災期間火線入黨時,自己就已經面向黨旗宣誓過,現在就是踐行誓言的時候。

在黃岡版“小湯山”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為深入了解外地醫療隊對口援助湖北各地市的情況,王長路隨湖南醫療隊的醫護人員一起,穿上隔離裝備進入病區內採訪。從隔離病房出來,王長路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眼周也被護目鏡壓傷。他說:“比起長時間在裡面工作的白衣戰士們,這不算啥。”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