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批评,是一种对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失范行为进行制约的机制。正是传媒业发展的需要促成了媒介批评的兴起,“微博+媒介批评”是一个亟待开拓的“蓝海新区”。本文指出微博媒介批评的不足表现在:情绪化语言多,意见片面,专业化水平需提高;深度不足,话题并不全面;意见不够突出,容易被冗余的信息埋没,不易保存;受“意见领袖”影响较大,用户批评的自觉性不够。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开展有效的媒介批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水平,提高媒体对微博媒介批评的重视程度,同时建立正规而专业的媒介批评机制,使媒介批评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网络 微博 媒介批评 公众
近年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但伴随大众传媒同时出现的还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以及新闻低俗化等消极的现象,此时媒介批评的现实意义也就脱颖而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到2011年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已达到2.5亿左右,比2010年增长将近3倍。媒体的监管者、媒体从业人员、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受众都可以利用微博这一工具方便的发言,对媒体行为进行及时、全面、直言不讳地批评。微博媒介批评也就此诞生,而且和其他网络媒介批评形式以及传统的媒介批评相比,呈现出一派新的传播面貌和特点。
1、微博媒介批评概述
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虽然此后相关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关于媒介批评学科体系建设的尝试也在不断进行中。但媒介批评仍然是一个缺乏普遍接受的概念体系,各种版本的定义也有很多。如王君超所下的定义为:“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1]刘建明则指出“媒介批评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新闻报道的得失,评价记者的作品,从而形成相应的新闻观念。”[2]雷跃捷则认为将媒介批评对象局限于新闻传播媒介,表明研究者对媒介批评对象的理解偏于狭窄。他因此指出“所谓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思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3]
这些是从不同角度对媒介批评的理解,由于“媒介”的内涵与外延的广泛性,学界并未就应当从哪些方面或层面进行媒介批评形成统一的认识。虽然各位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但都在定义中涉及到媒介批评的标准、对象、任务等几个要素。既然使用“媒介批评”这一概念,应把所有大众传媒及传播内容的批评纳入研究对象,然而,如果囊括出版、报刊、广播、影视、网络、文艺刊物等大众媒体的评论,不能不由于研究对象的森罗万象而导致内容的东鳞西爪。因此,本文只好把研究视野收缩为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这一影响深远、规模最大的传播方阵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新闻报道产生的。根据以上学者对媒介批评的定义,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将微博媒介批评界定为“媒介批评主体(政府官员、媒体从业者、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根据新闻传播理论,通过微博平台对大众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以及各种媒介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微博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微博诞生之后,便逐渐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和传统的媒介批评以及其他网络媒介批评形式相比,微博媒介批评虽然使媒介批评的参与度扩大,即时性和互动性都有所增强,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扩大了许多。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情绪化语言多,意见片面,专业化水平需提高
随着微博用户的增多,在表达意见时使用不文明语言和情绪的肆意宣泄、观点偏激的批评日益泛滥。由于微博篇幅短小,往往只提出或强化观点而缺乏相应的论证,而情绪化的语言则可以在有限的字数中打动人,客观理性的意见却不能立即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样微博空间中的情绪化表达弥漫开来,理性的讨论和对话的空间相应地被压缩,极端的意见因为大范围的传播而更加极端,理性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信息被埋没。在虚拟社会中复杂的观点难以展开,扣帽子多于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形成理性的对话的氛围,不利于媒体和受众以及之间的对话交流。
微博将用户个人局限在某一圈子之内,对普通用户来说,关注的都是和自己有着相同或相近意见的用户,选择性极强。这样对立的意见就无法被用户接收到,这样进行媒介批评时看到的意见也呈现同一性,批评意见较为片面,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本来面目。而且群体意见会对个人的判断产生影响,个人在群体面前要面临着一定的信息压力,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由此也就产生了趋同心理,希望与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在微博中表现为为了维护和关注对象之间的弱关系而认同他们的意见,因此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人的意见。这和汉娜?阿伦特所描述的情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公共空间犹如在一剧场中,个人彼此争胜,把他最优异的言行表达给在场的其他人。”[4]不同群体间意见无法传达与沟通,造成对话和辩论无法展开,阻碍了媒介批评活动中应有的辩论与争鸣。
2.2、深度不足,话题并不全面
尽管微博平台极大地便利了媒介批评活动,但由于微博有字数的限制,微博文本呈现碎片化。媒介批评的表达很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感受,毫无连贯性可言的撞击与震惊以及蒙太奇式的拼贴。这些表达的多是浅层的意思。微博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论的窗口,微博用户“你一言我一语”,对某一具体事物发表意见。微博中的媒介批评有着各种声音,但这些批评性的言论也呈现出一种散乱的状态。由于微博可以通过手机这一移动媒体来登录。而“微博客所具有的消费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由于生产意义带来的快感的消费”[5]。这就造成微博中的言说是平面的而非有深度的。一定程度上是满足人们填补有限的空闲时间的一种挥霍性消费。微博中这样的媒介批评就显得深度不足。
另外,一些涉及深层次的议题和角度,比如社会批判、文化研究等角度,在微博中涉及的较少。对于广大微博用户来说,他们进行媒介批评主要从一些具体可感的角度切入,比如对《新闻联播》进行的批评、对虚假新闻进行的批评,涉及的话题相当有限。但“大众传媒所涉及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和现象层面,既是媒介批评的对象,也是媒介批评要关涉的内容。”[6]文化层面的媒介批评属于宏观意义上的批评,有一定的深度,比较适合于刊登在专业期刊上,在期刊上有一些宏观的媒介批评。而微博文本是碎片化浅层阅读的环境,这些有深度的宏观的内容不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2.3、意见不够突出,容易被冗余的信息埋没,不易保存
信息社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捷性的同时,巨大的信息量也造成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生活的快节奏与微博内容的简短特性吻合。更新便捷、篇幅短小的微博,也就成了冗余信息的乐园。这样,有关媒介批评的建设性意见也有被冗余信息埋没的危险。比如媒体的微博可能每天会收到大量的评论与呼叫(@)。负责微博更新的人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整理才能找出媒介批评的意见,工作量大。
由于微博可以即写即删,这一特性决定了微博媒介批评文本不易保存。同时微博是一种瞬时的写作,博主一天可以多次发微博或是转发与评论他人的微博,其短小的文本形式也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都造成了微博媒介批评往往是一种瞬时热情的,或是跟风式的批评,其文本也就难以保存下来。另外,微博媒介批评过于集中,持续性不够,也造成这些媒介批评文本容易被埋没,不易保存。广大用户在微博上进行的媒介批评活动,多围绕重大突发事件和舆论热点事件展开。一旦热点事件过去后,在相对平静的时期,媒介批评意见就显得比较少,没有持续性。而研究媒介批评的专家学者并不都有自己的微博,还有的很少上微博,他们习惯于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发表媒介批评意见,比如在期刊上发论文或是写著作。这样在微博上就很少有他们媒介批评的观点,即时有也会被淹没在众多其他的微博信息中。
2.4、受“意见领袖”影响较大,用户批评自觉性不够
“意见领袖”是在微博中有着稳定影响力的人。他们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几乎每一条微博都能引来成百上千条转发与评论,在微博平台上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联结着自己的粉丝,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存在也扩大了媒介批评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意见领袖的媒介批评言论在被粉丝大量转发与评论的同时,这些作为普通用户的粉丝们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也得到了制约,他们往往采取跟风的态度,追随着自己的偶像,而没有相应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媒介批评本应是“千万种声音,万种花开”,各抒己见。然而意见领袖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批评声音渐趋单一。
3、对提升微博媒介批评品质的建议
微博为媒介批评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阵地,用户可以在此畅所欲言,发表对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和媒体形成即时的互动。还可以随时看到关注对象的媒介批评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媒介批评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全社会对媒体的监督。与此同时,微博媒介批评还存在种种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微博媒介批评活动的品质。
3.1、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促进微博媒介批评参与度和品质的提升
按照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进行媒介批评活动时,微博用户需要对媒介信息的本质有所了解。媒体提供的消息中,往往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我们通过媒体了解的信息背后就不可避免地渗透进许多政界和商界的势力。“谁主宰了媒体节目的菜单?谁在主导电视、广播或报纸上的意见?要了解这些问题, 必须了解媒介信息本质上是重重人为包装、修饰以及裁剪过后的产品。”[7]同时社会情况异常复杂,不同媒体对同一事实的报道虽然大体一致,但在关键细节上可能有很大出入,往往提出若干相反的事实要素。这就需要进行媒介批评时,了解媒介信息与政治和经济的联系。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看到媒体报道行为背后的本质以及对传媒行业宏观的把握,促进微博媒介批评进一步向着深入的方向发展。
媒介批评活动需要更为理性的沟通方式,以偏概全、话语极端会损害媒介批评意见的实际效果。微博中的名人、知识分子表达意见时也存在着语言暴力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影响了他们的粉丝。“人们在批评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在寻求真知,而是试图用非理性、暴力的方法,用超越法律的视角做无边界的判断,并以恶意的、极端的话语呈现,这已经成为社会沟通的痼疾。”[8]意见领袖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利用微博平台的优势,引导广大粉丝形成理性对话的氛围,使公众与意见领袖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3.2、加强媒体与微博用户之间的互动,形成媒介批评的反馈机制
微博媒介批评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微博媒介批评中较多的还是微博用户之间的互动,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还比较少,这也限制了微博媒介批评影响力的发挥。一方面是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还需进行理性公正的媒介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媒体对微博用户的批评重视不够,没有给这些媒介批评者及时的反馈,而微博媒介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正是需要这种反馈机制。对媒介批评意见的合理采纳,能够加强媒体与受众的联系,使媒体更好的履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的职能,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媒体需要有专人负责维护更新自己的微博,收集受众对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及时给予必要的回复意见,倾听受众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媒介批评的效果。
当前新闻界大力提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媒体对受众媒介批评意见的即时反馈便是媒体转变作风,贴近受众的表现。普通的微博用户的媒介批评具有底层感和平民意识,是他们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出的对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不具有底层的平民意识,没有对普通黎民百姓的尊重与关怀,也就没有来自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认真倾听普通百姓的媒介批评意见才能赢得他们对媒体的信任,也能使媒体获得良好的声誉。如果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远离了普通百姓,那么媒体的工作可能只会成为一个专业的重复,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就无从谈起。
3.3、建立正规而专业的媒介批评机制,持续深入的在微博上开展媒介批评活动
中国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与大众传媒的日常实践,是彼此割裂的。用李幸的话来说:“媒介批评在传统大众传媒上,几乎没有一席之地……深层的原因是,媒介中人怎么可能批评自己的同行呢?……批评实务完了,理论倒很热闹。”[9]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复杂的,难以一一列举。但是,“如同传播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往往是缺乏根基的,容易演化为于改进现实无益的空谈”[10]。
既然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割裂的,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媒介批评的平台,促进媒介批评理论与传播实践的结合。这就需要在微博上建立专门的媒介批评的平台,并培养一定数量的粉丝,帮助媒介批评意见更广泛的传播。我国大陆最早研究媒介批评的学者之一的王君超便在自己个人的微博之外开通了又一个微博“微博之维”,专门发布媒介批评意见,每天都对媒体的新闻报道行为进行评价,更新快、实时性强。是一个很好的有关媒介批评的交流对话平台。“北大媒介观察”这个微博则是由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们发布媒介批评信息的平台,他们的导师徐泓教授也会就相关的媒介批评意见进行评论。但和众多的微博用户比较起来,这样的平台还太少,没有形成规模。专家学者可以在微博中多建立这样的媒介批评交流平台,或是建立媒介批评交流的微群,形成正规而专业的媒介批评机制,把微博上的媒介批评活动推向深入。(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2]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3]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4] Arendt Hannah(1958).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pp23-30
[5]蒋原伦,张柠:《媒介批评(第四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6]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7]陈龙:《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J],现代传播,2004(4),第27页
[8]杜骏飞:《社会沟通中的理性价值》[J],当代传播,2012(2),卷首语
[9]李幸:《媒介批评死了?》,《全球传媒评论(第四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6—97页
[10]常江:《文化、权力与多元性:关于媒介批评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2(3),第45—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