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微博的传播特点探析——以新浪微博为例--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微博的传播特点探析——以新浪微博为例

张诗雨

2012年11月12日14:0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

作为新时代新媒体的微博,以互联网为依托,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媒体运作的方式。中国互联网微博发展日趋成熟,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微博成就了新时期的互联网媒介传播平台和舆论平台。微博强化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使得新闻受众可以参与到整个传播的内容甚至过程当中去,更多的社会基层受众或者社会精英争相成为微博平台上的自媒体,强化了对消息源的嗅探,强化了对消息内容的甄别,强化了消息传播的效果。

一、作为新媒体的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作为Web3.0时代的新生产物,并不同于SNS社交网络地,微博不依赖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互联网表达体系:在互联网层面,微博大大拓宽了人们的交流范围和视野范围,同时增强了意见与资讯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在民主社会角度而言,微博使得普通民众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话语权,公民“言论自由”的政治权力得到了更好的利用途径。微博在中国互联网的出现,给予了较常人更为依赖互联网媒介的组织和个人一个极好的交流、发言平台。《商业价值》杂志总经理万宁先生在一次座谈中感慨地说到,微博的出现使得互联网行业正在历经着一次经营模式的深刻转变,从前对一个网站的策划、建设、管理、上线一系列投资仅仅需要数百万元,但在如今,对于Web3.0时代微博的管理投入仿佛是看不到止境的。正如万先生所言,在微博中,限制一条言论的花费比想要促进一条言论传播的花费更大;另一方面,由于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迅捷的交流平台,便可以使政策传递和商业营销的过程享受更低成本的待遇。总而言之,微博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话语结构和互联网受众的生活方式。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微博,似乎质疑着我们对于互联网的“虚拟性”这一概念。翻看微博每日热点话题,无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个人的柴米油盐,笔者认为这是互联网与现实社会核心思想与利益趋同的一种表现,也是Web2.0时代互联网世界的重要转型和Web3.0时代互联网世界可以预见的主旋律。西方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在一段对于未来社会传播形式的畅想中写道“为什么不可以把世界意识联入一台世界电脑呢?凭借电脑,从逻辑上说,我们可以……求得一种与柏格森预见的集体无意识相似的、不可分割的宇宙无意识……这种状况可以把人类大家庭结为一体,开创永恒的和谐与和平。” 而微博的出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麦克卢汉的这种设想。本文将以中国著名的“新浪微博”为例,对微博平台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播特点进行浅析,探究微博在当今时代不可被取代的重要意义。

二、新浪微博简介

新浪微博,是由新浪网推出的微博服务,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目前是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公众名人用户众多是新浪微博的一大特色,目前基本已经覆盖大部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

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网,手机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MSN绑定等多种方式更新自己的微博。每条微博字数限制为140字,提供插入单张图片、视频地址、音乐功能。

三、传播特点探索——以新浪微博为例

紧随时事

由于具有快捷的信息发布途经和简单的分享模式,微博成为了发布时事新闻,关注社会动态,讨论社会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将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的新闻事件发布在微博上,并邀请好友一同分享讨论。虽然普通民众对于新闻原理的理解不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专业和敏感,甚至有些事情有失新闻价值,但是这种分享的方式不会被专业领域所挟制。于是更多的普通民众成为了新闻的第一见证者和第一目击者。

也许正是这种特性的吸引,使得许多传统媒体行业纷纷入驻新浪微博。传统媒体有更加专业的消息源和新闻撰写者,所以由他们的官方微博发布的新闻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其内容非常具有时效性,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公益各个领域,吸引着现实社会中不同领域的微博使用者,并受到广泛欢迎。微博新闻刷新了时事新闻发布和传播的速度纪录,其140字符的篇幅也使得公众对于突发事件更容易理解,更倾向于关注,甚至微博上热点问题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传统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

2010年11月16日,名为“中国新闻周刊” 的新浪微博认证用户发布了一则微博称:美国东部时间15日中午12时30分(北京时间16日凌晨1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发布一个“震惊全人类”的爆炸性新闻。此微博立即即引发网友热议与转载,仅一小时便积累了上万次的转载量。这种新闻传播的途径,速度,与短时内覆盖面是任何纸媒和传统新闻通讯所无法企及的,鲜明地展现了新浪微博作为新闻发布平台的强大优势。

然而具有诸多优势的新浪微博也没有能避免新闻“克里空”的弊病。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作为新闻媒体之一的微博更是适用于这样的准则。由于微博用户众多,许多消息来源无从考证,加之用户对新浪微博的信任导致新闻转载数量庞大,造成了假新闻的出现。新浪微博在2010年11月和12月分别传出了“金庸先生逝世”和“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逝世”的假新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网友纷纷转载这些新闻,导致了消息来源无从考证,最后在新浪微博官方介入下,这两条消息被从微博平台中删除。而在这方面,新浪微博设立了“不实信息曝光专区”,意在“提示各位网友在发布信息时要更加审慎负责,以免对其他网友造成误导。”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