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论传统媒体接入报道对自媒体传播的“修补”作用【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论传统媒体接入报道对自媒体传播的“修补”作用【2】

——以合肥少女毁容案为例

2012年11月27日16:5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3.接入主题

现代传媒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中,分别是客观现实,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媒介现实,媒介所呈现出的媒介世界;受众现实,即受众通过媒介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而自媒体传播盛行的时代,受众现实较媒介现实率先“落地”,海量而又碎片化的信息裹挟了大量情绪,看似信息爆炸但在自媒体场域下的信息传播主题却具有狭隘性,指向明显。在合肥少女毁容案中,自媒体领域的传播主题指向“官二代”霸道恶意中伤他人,聚焦于官与民的对抗。传统媒体在接入报道后,关注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媒体以客观报道事件为宗旨,力图以相对公正的立场接近事实真相。

以上述所列的市场报的连续6篇报道为例,对主题进行概括总结,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可见接入主题对自媒体领域的传播主题进行了多元化的“变形”,如将该此极端案例纳入到青少年早恋与犯罪问题的框架下,将此案件的社会意义得到了深化;再如关注公众对被毁容少女的救助,表现出了社会大爱的主题;通过将官方对案情的不断披露与公开,表现出官方并未像自媒体所传播的那样不作为,有助于消除公众的信任危机。

三、传统媒体接入报道后的影响

经过一个阶段重复信息的累计传播后,自媒体领域消息源的有限会导致自媒体领域传播进入一个新信息的“匮乏期”,这主要是指虽然在自媒体上信息传播依然在进行,但是若对信息进行剖析,可以明显地发现,大量旧有信息不断重复,比如在合肥少女毁容案中,在第一时间段,自媒体领域反复以“官二代”“霸道”等为关键词辐射传播,事实链实际上并不完整,传统媒体的接入报道,对于事实链的丰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自媒体领域传播的不得当之处进行了补偿。

1.变传播情绪为传播事实

当下网络时代的传播特征,也是微博时代的传播特征就是,越合符当下社会情绪,传播越火热;事件越符号化与象征化,传播越火热;反之,事件越复杂,越不利于传播。 所以,微博时代的事件传播,需要的是符号化、概念化、象征化、冲突化、片断化,若是复杂的事件,也需要从其中抽离出最符合以上特征的细节或片断,提炼出最符合以上特征的一个概念。这样标签化后的传播特别容易调动网民的情绪,应和了整体社会的道德恐慌,情绪的渲染之下,自媒体的传播变为传播情绪的趋势明显。

合肥少女毁容案中,在自媒体领域,网民关注焦点多指向对官二代的声讨,严惩凶手之声不绝于耳,并且认为悲剧的酿成主要原因出现在陶某有权利的父母身上,像“小畜生 求爱不成波硫酸 还不是从小父母惯得 仗着自己家的势力为所欲为 用暴力解决此事”这样的内容在微博、人人网等平台实现了公开表达,少女被毁容的客观事件实则已退居幕后,引导人们传播的是个体情绪的宣泄。传统媒体的接入,遵循新闻传播的原则,以新闻事实的传播为导向,极力还原至少接近事实真相,事实链的趋于完善能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自媒体领域的情绪传播的局面。

传统媒体的报道试图通过广泛的采访对事件进行了追踪,因为是在自媒体传播到一个顶峰的时候再开展的传播,而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线索就是受害方发布的帖子。传统媒体通过追本溯源,从“证伪”的角度出发,寻求帖子之外的事实,尽量将事件的各个脉络层次明晰化、精准化。在传统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力图找到惨案发生的原因,他们关注施害者的个性、施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施害者的家境到底怎样,事情发生后,施害者的家人以及有关部门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大量一手资料地获得,首先弥补了初期自媒体传播中缺失的事实,嫌犯父母在案发后的初期给予了积极地配合,包括在治疗资金方面都给予了支持;其次,纠正了之前被误导的事实,陶家只是科级干部,并非网传的“高干”;迟迟未做伤情鉴定是因为技术原因,而非司法公正受到干扰等;由此,自媒体再传播时事实链条得到了完善与修补,极端情绪也得到了缓和。

2.变单一话语为多元话语

公共事件的自媒体传播中,一方因其先发优势而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与支持,话语单一化特点显著。在合肥少女毁容案中,最初的话语几乎被周岩及其家人一方所“垄断”,消息源极为单一。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打破这样的单一话语却并不容易,甚至连这样的努力也很难实现。25日凌晨,微博实名为合肥市审计局办公室主任的陶某的父亲在微博上向受害人和网友致歉,合肥警方也对公众最为关注的陶某是否被取保候审一事的质疑给予了回复,但这样一条表达歉意的微博没有赢得网友的认可,被大量埋没于网友一以贯之的情绪化传播之中。

自媒体场域下,多元话语对话的局面难以形成,而传统媒体的接入则打破了这样的“僵局”。新闻媒体以无限接近事实为使命,在消息源的选择方面遵循“平衡”的原则,即当双方出现分歧时,注重引用异质消息源来凸显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在大量的报道中,特别是深度报道中,陶某的同学、陶某的父母、甚至陶某的老师等的话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传统媒体给了他们“发声”的机会,能够行使他们的话语权。话语结构的多元化与多层次化打破了自媒体领域的一方话语垄断的格局,也改变了一方话语沉寂的处境,借助于多元话语体系的构建,一些事实也得到了还原,对完善事实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方人物周刊》的深度报道《“古惑”青春 合肥“少女毁容事件”》,对周陶双方都进行了采访报道,并通过对陶汝坤死党的采访试图对其个性、与被害者的关系进行还原,如表3所示打破了话语的沉寂。

报道主要采访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相互补的方式,呈现出了多元的话语体系。传统媒体的采访调查,试图从外围来获取信息呈现事实,如早恋问题,该报道引用了周岩家属、陶汝坤家属、陶汝坤同学三方的话语,给受众自我判断与辨识提供了相对充分的依据与资源。

由此,之前在自媒体领域发酵的非理性化的情绪得到了缓和,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事实的不断追溯与探索,将人们的视线由个人情绪的宣泄引向就事论事的实际表达,舆论开始探讨如何规避青少年犯罪等具有社会价值的议题,从对个例的反思向对社会问题关注的纵深。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在呈现事实、提供事实、接近真相方面依然有着极大的优势,在发轫于自媒体领域的公共事件,可以看到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所形成的媒体循环效应:自媒体作为事件传播的前端,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议题,传统媒体的及时介入弥补了自媒体传播情境的不当,有助于事实链的完善与不断调整,化自媒体领域以情绪为导向的传播为真正地以事实为导向的传播。(作者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 傅剑锋.“我爸是李刚”报道的群体症候.南方传媒研究:2011-01-05(27)

6. 芮必峰.新的传播权力呼唤新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2012(04)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