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上

浅析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

付丁丁

2012年12月03日11:16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卡普费雷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这个媒介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隐患,对谣言的传播学研究日益增多。谣言传播必须要有人,所以受众心理研究就颇为重要,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看到受众个人与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本文以河北“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谣言为例,着重分析了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和影响受众群体心理的因素并提出了谣言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谣言;受众群体心理;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谣言,这个最古老的传媒,自古以来便生生不息,作为一个中性词汇,却在现在社会中使人们谈谣色变,无形中“谣言”成为一个贬义的词汇。新技术出现后,谣言的传播搭上了顺风车,影响范围更广。我们在每次谣言过后都痛恨不已,想要消灭谣言,然而却屡禁不止。谣言的传播中离不开人——造谣者、传谣者、受谣者的参与。古语讲“谣言止于智者”,现在社会人们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为何谣言仍然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我们回归到心理学上,这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涣然冰释:群体心理与理性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

文献综述

谣言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步,自先秦时代秦始皇就为“亡秦者,胡也”所困惑,时至今日,谣言的困惑也不断,如“谣盐风波”“神收童男童女”“2012年世界末日”。所以卡普费雷把谣言称作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首先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二战期间西方研究小组对于各种谣言对部队和人民士气的作用产生了兴趣,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考察。目前,关于谣言比较完整的著作有卡普费雷的《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汉斯-约阿希姆?诺依包尔的《谣言女神》(中信出版社,2004年)、奥尔波特等的《谣言心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弗朗索瓦丝?莫真的《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商务印书馆,1999年)、江万秀等的《谣言透视》(群众出版社,1991年)、陈雪屏的《谣言的心理》(商务印书馆,1939年)等。[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与日俱增,开始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于是,谣言开始为人们广泛关注。传播学领域对于谣言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谣言传播整体的研究如《谣言的形成及传播》;2.谣言的成因及控制研究,众多学者对于如何消除或者减少谣言进行了探讨;3.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谣言成为研究的重点,如网络谣言的特点和传播形式,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4.谣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负面效应的研究;5.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心理。

受众包括单个受众和受众群体,法国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心理有着与理性个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为了找到谣言的消解策略,作为谣言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受众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谣言的滋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需要。在众多关于谣言传播中的受众心理研究中,人们并没有专门对受众群体进行研究,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一个群体的表现,是该群体构成要素的总和或是他们的平均值。事实是,群体表现的实际情况正如几种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一样,氢气H2和氧气O2化合后形成水H2O,水的特性和氢气、氧气的属性并不完全相同。[2]谣言尤其是现在社会中的谣言,往往会影响很多人,所以要找出谣言为何层出不穷,降低谣言的危害,就必须意识到谣言传播的受众群体心理。如何消解谣言,基本上有三条对策:一是政府提高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二是要求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三是要求传统媒体发挥本身的权威性、可靠性。但是总体来讲,这三条对策比较宽泛,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揪出“病因”,从“人”上着眼。本文以2012年发生于河北地区的“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谣言为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来解析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

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表现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2]所以这里的群体并非指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地理位置上的群体,而是指心理群体。“心理群体是一个不同品质的成员暂时组成的群体,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人,无论人是谁,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无论他的职业是什么,也无论他的性别是男还是女,甚至智商是高还是低,只要他们在同一个群体,他们就会拥有同一种情感取向——我们称之为集体心理。”[2]

受众群体的宁信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千百年来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性格和传统中,2012年河北多地因“神收童男童女”谣言放鞭炮吃黄桃“辟邪”,在新中国成立63年的时光中“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尤其是科学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神收童男童女”这种荒唐无稽的谣言却从5月30日左右从沧州传出,并在几天内席卷衡水、廊坊、保定等多地。研究关于此事的报道发现群体呈现宁信心理,如保定市高碑店的李女士说:“我本来不信这些谣言,但看到大家都在这么做,也就跟着做了,主要是为了孩子,图个心安。”[3]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谣言的强度给过一个公式R(Rumors)=I(Importance)×A(Ambiguity),即谣言=事件重要性×信息模糊性。用语言表达就是:流行谣言传播广度随其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乘以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4]河北“神收童男童女”谣言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能够流行多地,关键因素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流淌在血液中,符合谣言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与传谣者和受谣者有重要的密切相关;分析报道发现本谣言至少有八个不同的版本,但核心都是庙和塔如何之类的消息,到底是庙还是塔,地区及信息本身具有模糊性,符合谣言传播的第二个条件。

受众群体的从众心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我们常用来强调大众在智力上占据的优势,在谣言的传播中,任何单个的人都比群众更聪明。我们多数人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鬼神,分析中可以发现,“很多村民都告诉记者,‘也不是真信,看到别人都放炮,也就跟着放了,图个心安,对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从中可以看到作为单个的人是不相信“神收童男童女的”,但当个人成为受谣者群体中的一员时,就极易因情绪传染而从众。群体极易受感性的、本能的情绪传染,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就难以发挥作用。5月30日左右河间市药王庙倒塌谣言后,河间王的微博和官方网站进行了辟谣,6月2日河北公安网的官方微博也进行了辟谣,尽管如此,非理性力量主宰着受谣群体,“神收童男童女”这种迷信的、感性的谣言使我们盲从、跟风。

受众群体的接受暗示心理。接受暗示心理是指受众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某种意图隐藏其中的新闻报道影响的一种心理现象。[5]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的普遍特征之一是极易接受他人暗示。群体是用形象来思考的,形象的本身又会立刻建立起与它毫无关系的一系列形象。刘先生本没有孩子,但“看大家都在放鞭炮,放了也没什么坏处,心理踏实”。放不放鞭炮都无关紧要,家里没有小孩,所以没有压力,但是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就极易接受暗示。

受众群体的恐慌心理。多米诺骨牌是一种用骨或塑料制成的长方形骨牌,将若干长方形的骨牌竖着排列成行或某种图案,只要碰到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接二连三地倒下去。[5]大众的心理和行为,犹如多米诺骨牌。任丘市鄚州庙倒塌的谣言传出后,鄚州镇政府就通过手机短信方式辟谣,但河北多地仍然出现抢购罐头的风波,鞭炮声不断扰乱正常生活。受众的恐慌并没有因为官方微博辟谣而停止。“神收童男童女”的谣言从任丘开始席卷衡水、廊坊、保定等多地,引起众人的恐慌,恐慌心理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