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县市——对报业未来发展重心的判断--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学者专栏>>陈国权>>学术研究

争夺县市——对报业未来发展重心的判断

——“报业活路之二

陈国权

2012年12月05日13:2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福建的报业竞争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在闽南,这个福建省,也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的局势。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各自目标、区域定位等理顺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报业竞争下移至县市

2000年《东南早报》创刊,用的是《福建商报》的刊号,《泉州晚报》副总编辑王家声介绍,当时由于《福建商报》在福州的竞争中情况不是很好,就把刊号转让给了《泉州晚报》。但是,同时,《海峡都市报》也把泉州作为全省布局的一个重点。1998年,《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创刊,希望用省报资源优势,占领地市市场,刚开始时是“地方版”,与《海峡都市报》的“福州版”替换版面。2004年6月30日,获得独立刊号,现在已经成为独立的报纸了。

由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威胁到《泉州晚报》的地位。王家声说:“在全国的很多城市,晚报在都市报兴起之后落后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泉州晚报》是泉州市委机关报,而机关报一般不可能做成都市报,于是,报社决定创办一份子报,就把《福建商报》的刊号接受过来进行改造。”

《东南早报》主打闽南概念,刚开始时,在厦门、漳州的发行量都曾达到五、六万份。还专门成立了厦漳新闻部,在漳州设有记者站,厦门有一个专门的“部”。每天平均3个版面的报道量。针对“为什么要有厦门版”的疑问,王家声说:“一是《东南早报》一开始就主打闽南概念,二是重视报纸厦门的影响力,两地相隔很近,1个小时的车程,而且,很多泉州人都会到厦门去购置房产。”

王家声介绍,《东南早报》一直与《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较量,现在也没有谁压过谁,最近几年,两张报纸的质量比较接近了。但《海峡都市报》体制较活、应对市场反应更灵敏一些,更重视发行的核心区域。《东南早报》面向各县市、农村也发,发行费率居高不下;但《海峡都市报》主要是面向市中心等发达的地方,现在发展的重点也包括漳州、莆田,但不包括厦门,因为厦门有同在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海峡导报》。

2012年8月12日,厦门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厦门商报》更名为《海西晨报》。定位为面向海峡西岸地区市民的综合性都市报。泉州也在其定位范围内。这样,仅仅是都市类的报纸,在泉州就有四份。

当然,泉州报纸的竞争早已不仅仅是落在泉州市的层面,竞争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所辖下县市。

泉州有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泉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

这些县市中,《泉州晚报》创办了地方版《今日台商投资区》,由《泉州晚报》与当地政府合作创办。

另外,在泉州市,还有三张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与当地政府合作创办的县级报纸,1993年创刊的《石狮日报》在2003年11月5日,由石狮市委主管主办改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石狮日报社主办。2006年4月19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与当地政府又合作创办了《晋江经济报》,2011年11月1日,创办了《南安商报》。

视角扩及全国,也不仅仅是泉州,县市级报纸的创办正如火如荼。从形式上看,大概有两种:一是地方版的形式,如《泉州晚报》的《今日台商投资区》,广东《东莞时报》的《虎门新闻》;佛山的《珠江时报》在佛山的南海、禅城两个区,多个镇街都合作创办区报也属于这种地方版性质,还有今年以来方兴未艾的“社区报”,很多都是这种形式,浙江的《南湖晚报》、温州的《温州晚报》等,都纷纷采用这种附加版面的形式,将触角延伸到更小的行政区划里,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的价值;另一种是独立报纸的形式,如上文提及《石狮日报》《晋江经济报》。这两种形式的县市报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市报,或省报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没有地方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县市报不可能成形。

对县市报的需求

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报刊治理整顿。终结了我国四级办党报的历史,全国有200余家县市报被停办、取消刊号。38家经营状况良好,拥有相当的市场和赢利能力的县市报被幸运地保留下来,但退出了党报序列,分别由省级或地市级党报进行有偿兼并,成为综合类服务性的报纸。近十年时间过去了,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报刊治理整顿成果斐然。实际上,2003年的报刊治理整顿工作目的在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而现在的大部分县市报纸基本上都是走市场的综合类服务性报纸,摊派少了,基层和农民负担减轻了。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县市的报纸虽然关停并转了,当地政府对于报纸的需求依然非常强烈。一方面,通过报纸传达政令与红头文件的效果并不相同,地方党委政府需要这样的另一个角度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报纸宣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主政官员表达发声的需求等因素,都使“能有一份自己的报纸”成为当地的愿望。在福建一些没有报纸的县市,他们甚至发展了以前只面向“三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免费赠送的“乡讯”为当地“机关报”,即使它们都没有刊号。

从报社来说,县市以及镇街是新闻资源开发的一个空白点。“在前些年,当报纸每个版面广告几十万一次的时候,谁会考虑多元经营、县市报这些东西?”《泉州晚报》社长叶燕民说。

一是同城媒体的竞争压力,泉州市个地级市,有常住人口787万人,当然,这是包括北部广大的农村,市府所在的鲤城区只有30万左右的人口。但在整个泉州却有《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海西晨报》等4家都市类报纸。读者、发行、广告空间都所剩无几,既然无法向上发展,走向县市是必然选择。这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县市报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此。

二是泉州城市的特点决定的。从行政区划以及经济影响力来看,泉州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城市,市府所在的鲤城区很小,人口也很少;而晋江市146.15万人;石狮市49.87万人;南安市138.72万人;惠安县89.71万人;安溪县101.08万人。而且,晋江、石狮、南安等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比如南安市有个水头镇主业是石材加工,一年税收20亿,一个镇有50万的外来人口。这些地方,经济的发达也意味着报业运作的广告经营资源的可能性。而如果仅仅局限在主城区,发展空间则十分狭小,到这些县市创办报纸能挖掘这些县市的潜在的报业资源。

县市报的价值

实际上,虽然晋江、石狮、南安等县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可直接提供给报业运作的资源还是很少的。《泉州晚报》副总编辑郭培明说:“这些地方的经济主要是生产型企业,比如恒安集团、柒牌男装、七匹狼等,虽然整个泉州有近80家上市企业,但所生产的产品主要面向外地甚至国外销售,一般不会在当地投放广告。最喜欢的广告平台是中央电视台,央视的第五频道体育频道,甚至被戏称为泉州频道。”滋生报业最肥沃的土壤是第三产业,但这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与其他地区相比甚至还有些落后。

从读者资源上看,这些县市的情况也对报纸不利。大量的外来人口,都是企业的工人,有读报需求的很少,购买力也不够旺盛。王家声说:从吸引人才角度,县市报纸更加困难,一般好的大学的大学生有谁愿意到一个小小的县级报纸来呢?

这些,都是县市报的不利因素。

但县市报的价值并不能简单地以直接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泉州创办了四份报纸,除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外,其他三份《晋江经济报》《石狮日报》《南安商报》皆是县市报纸。有同行评价,这三份报纸,要想有多少赢利实际上也很困难。但是,县市报的价值在于几个方面,一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全省战略,虽然县市报不能带来直接的利润,但正是由于这些报纸的存在,使全省战略更扎实,其他的报纸才能有更高的赢利。二是布局抢点的需要。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泉州晚报》的县市报应该都有这个诉求。在省会、地级市的报业空间已定,拓展乏力的情况下,县市是未来报业发展的可能空间,抢滩占位。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当地政府对一份“自己的报纸”的重视,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发行广告都可以被层层分解,报社可以不用发愁着这些本让报人非常头痛的难题。虽然赚钱有点困难,但是持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利益是政策优势。办报意味着需要办报场地,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划拨等手段拿到土地。

在各种利益格局的交织与互动下,县市报的价值已经不能仅仅用直接利润来衡量了。县市报的价值在报纸之外。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这或许就是中国报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作者是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本文发表与《中国记者》杂志2012年第11期)

资料:

2003年7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中办发[2003]19号)精神,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治理报刊摊派实施细则,开始对报刊业进行建国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整顿和变革。),《细则》规定由党委主管主办1份党报,市级党政各部门所办报刊一律停办(民族自治地区用民族文字出版的报刊予以保留)。而县(市、旗)和城市区报刊将基本停办,只保留解放前由我党创办的报纸和民族自治县(市、旗)的报纸及民族文字报纸。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